九靈元聖此刻的收徒之念已經攀升到了極致。
天資絕佳,出身清白,又心存善念,這是天生的修道苗子啊,合他太乙一脈。
而夢中的故事還在繼續。
在曹空說完那一番話後。
此方世界並未破碎,仍在繼續,寒風吹嘯,長夜仍舊,時不時有女子的啜泣聲傳來。
曹空微微一怔,他本以為考驗結束,夢境會破碎,可沒想到仍在繼續,等同真實。
‘倒是我想的簡單了,前世便聞黃粱一夢,南柯似幻,如夢如真,如今乃是九靈元聖那般人物出手,亦當如此。
且浮生若夢,我不如以夢為浮生,真正經曆這一場。’
曹空擺正心態,儼然將這裡視為新的人生。
此時此刻,已然不同於彼時彼刻。
女子抬起頭來,“感公子恩德,卻不知姓名,不知公子可否告知。”
曹空心態已不同先前,將自己視為夢中之人,聽女子話後,更是看向四周。
隨即摘下一朵黃花,摘下遞給女子,臉上掛起溫柔的笑:“你就叫我黃花吧。”
女子接過黃花,再度梗咽,一雙眼睛不再閃躲,重新煥發神采。
黃花······原來,我依舊是乾淨的嗎?
牢牢的看著曹空,像是要將眼前之人的麵容刻在心裡,之後,身影消失在寒風深夜中。
心態不同,看事也不同,曹空望著女子消失的身影,心中泛起漣漪,生出種種感悟。
最後隻得歎道:“苦海無涯,世人皆在爭渡。”
隨即掂量著自己僅剩的四枚銅錢,看向老者,笑道:“老者,我隻有四枚銅錢了,可否厚著臉皮買你一碗麵。”
身穿粗布麻衣的老者見曹空舉動,早已心生敬佩之情。
此刻回笑道:“好嘞,客官你且稍等。”
是以,一碗熱麵很快端了上來,曹空吃後,揚長而去,排出四枚銅錢,放至桌麵。
不多時,老者收拾碗筷,望曹空身影忍不住道:“真乃仁義之士啊。”
次日,仁義之士曹空因沒有銀錢被趕出客棧,且四處去尋生計,以糊口。
又數日,科舉揭榜,曹空中進士,一時間,身邊充滿了善人,驅趕曹空的客棧請人來尋,奉上銀兩。
讓其感人生無常,紅塵冷暖。
隨入朝為官,見世間疾苦,而於心不忍,官任一郡,三年間,勤於民生,開拓河道,開墾農田,得百姓愛戴。
又一年逢流匪作亂,曹空率兵而破,是以名氣更勝。
因政績過盛,而於官場青雲直上,再三年,位處高官,故引人嫉恨,舉世皆濁我獨清,是為取禍之道。
而後有流言蜚語散入皇帝耳中,曹空終被貶官,成為一介白身。
臨走時,滿城百姓前來相送,滿城皆泣。
白身曹空躬耕山野,又樂於修道,閱道經,傳道理,教化民眾,自稱道門散人。
又三年,聲名遠揚,無數百姓聞名而來,自願伴隨左右。
而朝中奸臣當道,地方壓迫百姓,使民不聊生,故天下大亂,流民無數。
曹空將這一切收入眼中,他心向道,被貶於此也樂得清靜,可時至如今,見蒼生苦楚,又如何忍得心中悲憫之心。
於是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聚流民,施米粥,撒黃豆,雲集而景從,遂亡天下。
又親賢臣,遠小人,傳位大德,自隱田野,結廬而居,再一年,於誦經之中薨。
······
一覺醒來,曹空伸個懶腰,舒展身軀,種種光景烙印於心,真實不虛,他真的經曆了夢中的一生,讀過書,看過的經,做過的事,曆曆在目。
更有萬千感慨,層層感悟於心。
曹空回憶這一切,肅然起身,對虛空一拜:“小妖曹空,多謝仙人。”
九靈元聖當即一喜,滿意的簡直不能再滿意了。
隨後又感到頭大,走出洞府來回踱步。
如此良才美玉,且為妖類,恨不得立即收下。
苦笑道:“哎,弄巧成拙啊,說什麼參悟典籍後再告知他我的名諱,可那我那妙法神通又豈是好參悟的?”
“難,難,難,道最玄,仙路艱難,不知他何年何月可以入門啊。”
隨後九靈元聖那威嚴無限的臉上浮現猶豫之色:“要不,當做沒說過,直接收了?”
可如此倒又顯得他落了幾分麵子。
九靈元聖無言揚天,可這時候忽有一仙童乘彩雲而來,獅奴唬著臉道:
“九靈元聖,你的事發了,還不趕快隨我回天上。”
這下子,九靈元聖更頭大了,怎麼這次這仙童酒醒的如此之快,按理說起碼睡上一兩天,也即凡間一兩年啊。
隻是這死板的獅奴已來,他若執意不回,定被天尊得知,倒是顯得他凡心萌動,不從管教了。
‘罷了,回天上也無妨,想辦法再灌醉這獅奴一番,再下界時就收了這豹兒。’
九靈元聖想通之後,笑道:
“哎呀,這不是獅奴嗎,哈哈,我隻是有件東西落人間了,已經尋到,正準備回天上呢。”
隨即很自覺的乘雲而起,和唬著個臉的獅奴一同駕雲升天。
······
而此時,正在恭敬稽首作禮的曹空等了半響,也不見周圍有所動靜。
心道:‘看來還是要將那妙法參悟入門,九靈元聖才會出麵見我,屆時方有拜個後台的機緣。’
而後又待半響,方才直起身子。
可便是這一挺身子,一種暈沉朦朧之感再度湧上心頭。
“不是吧,又來?”
隨即自身好似化為了天地間的一縷清靈之風飄蕩,再度回過來神時,已站在奇異景象前。
此地,彩雲重疊,紫氣蘢蔥,瓦漾金波焰,門排玉獸崇。花盈雙闕紅霞繞,日映騫林翠霧籠。
實乃神仙景地。
隨見麵前有一仙宮,仙宮上有一牌匾,寫有鎏金大字,正是:“東極妙嚴宮。”
頓時間,曹空心臟狂跳。
東極妙嚴宮,此地是青華長樂界,太乙救苦天尊所居之地!
而後便聽:
“寂寂至無蹤,虛峙劫仞阿。豁落洞玄文,誰測此幽遐。一入大乘路,孰計年劫多。不生亦不滅,欲生因蓮花。超淩三界途,慈心解世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