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空聞言則喜,可又遲疑,正所謂道不可輕傳,此番鎮元大仙講法,當是說於諸多弟子,而非廣而告之。
他非五莊觀之人,若去聽法,恐怕不太合適,莫要觸了五莊觀一脈的忌諱。
便道:“我非五莊觀之人,若去聽法恐有不適,不若先於山中遊曆,之後再歸來去拜見大仙。”
清風明月連連向前,拽著曹空袖子,將其拉入五莊觀中,你一言,他一語道。
“道友可是忘了,你乃我五莊觀的有緣人。”
“是極是極,如今師父講法之日,你又恰好而來,一切都是緣法注定,合該道友獲此機緣。”
說著,清風又貼上前來,悄悄道:
“我二人也是奉師父之命前來迎道友,若是師父不願,豈會如此,道友快快快,莫要去遲了被師父責備我們向道之心不堅。”
曹空聽罷,思考之後顧慮全無,走入關中,過了那門,頓覺換了天地,心靈如被洗滌,變得祥和寧靜。
觀中諸殿坐北向南,甚是簡樸,可簡樸中卻蘊含著道法玄機。
雖為一觀,卻蘊含乾坤,藏有萬變之機,若是長久於觀中修持,會有天大的好處。
清風明月帶著曹空前行,兩步一鬆柏,三步一古木,如入仙家之地,複行數十步,穿行殿中,繼而走出,又見一天地。
但見殿後有山,山上有殿。
一層層深閣瓊樓,一座座珠宮貝闕,說不儘的靜室幽居,道不儘的道法自然。
三人行於山階之中,終見一殿位於山中頂部,如天地之關樞,為陰陽之機軸,上則通達上天,下則貫通諸山。
又有台階七七,暗合天地大道之說。
莫名的,曹空此刻心中無有即將麵對那位地仙之祖的忐忑,唯有一股寧靜。
履足九九,登臨殿內,但見殿中有一道人端坐於瑤台之上,頭戴紫金冠,無憂鶴氅穿,寶相莊嚴持拂塵。
無有神異,無有仙妙,有的是道不儘的自然。
他本該坐那,他就該坐那,就如天地一般。
其下有蒲團七排七列,合四十九之數,已有大半弟子入座,乾道居多,女冠亦有。
清風明月拉著曹空入座最末一排,悄聲道:“我五莊觀素重禮法,我二人入門最晚,故坐此最後,
當然,修行路上,達者為先,若是自覺道行精進遠超同門,亦可位於前列。”
曹空入座後,心中總有些說不上來的怪異。
這打眼一看,就是鎮元大仙給門下真傳弟子講經,可自己這個外人卻列於其中。
“觀中弟子已至,那麼開始吧。”
有一溫醇之聲響於殿中,曹空不禁靜下心來,坐於清風明月中間,抬頭看瑤台之上的道人。
鎮元大仙手中拂塵一揚,道:“清風明月,你二人雖得鉛花,悟銀花,但修行之道,貴在持之以恒,順應自然,
正所謂萬物生發依厚土,恰如乾卦之中九二爻動,為師於此,且爾等師兄又遊曆三界不在觀中,為何不向前坐來。”
清風明月兩人也是機敏之徒,不僅自己向前,還拉著曹空向前,坐於最前列。
最前列雖有七座,卻隻有一人,麵容和善,眉眼之間有著笑意,隻是讓人分不清根底,如同凡人。
先是對清風明月一笑,繼而對曹空施禮。
曹空何等聰慧,既是觀中唯一坐於最前者,當是得道全真人物,不敢托大,立刻還禮。
而後心中又品悟鎮元子的那番話,心中生出了不妙的感覺。
那番話看似說與清風明月,可他卻覺是對自己說的。
所謂九二爻動乃是周易之卦象,是為“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這番話,看似在勸清風明月把握機會,如龍一般出現地表,展露頭角,可若仔細琢磨,又未必不是在暗示他。
就好似在說,“你個豹兒,所謂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如今我這個大人已現,你是不是應該把握機會。”
莫名的,曹空的腦海裡出現了一個威嚴人影,是九靈元聖。
忽的曹空心中一激靈,心中安慰道:‘不,不會的,一定是我想多了。’
於是安定下來,聽這位地仙之祖講法。
這位地仙之祖說道,不說諸多道經,不講道法,唯說道理,乃是天地自然之理。
正應了其不供養三清四帝,羅天諸宰,隻侍奉香火於天地,故而也不去講他人道經道法。
但見鎮元大仙字字珠璣,講道之間,不經意間便引人入勝,有異像浮現。
天花亂墜,地湧金蓮,異香流芳,玄音入竅,風攜道雨,潤化無聲。
曹空更是聽的如癡如醉,一直以來他都是自悟自修,時至今日方聽大能講法,方知何為“一言半句便通玄,何須丹書千萬篇。”
往日裡,困擾他的道與理,於此刻紛紛迎刃而解,道行在極快的速度攀升,勝過苦心造詣。
當然,這既是鎮元大仙的厲害,也是曹空本身修行多年,參悟多年,又遊曆紅塵得來的積累,而今這種種積累,儘數化為資糧。
曹空位於最前,此時聽至歡喜處,麵露而笑,身上流出玄妙之氣,周而複始,更是情不自禁手之舞之。
舞的非所學的任何一門道法,舞的是天地之理,自然之風。
有弟子麵露豔羨,心中暗驚:“這麵生之人竟入頓悟之境。”
何止是他,大多弟子都不禁豔羨,真正的修行,非單是法力的積攢,而是一種玄之又玄的狀態,難以言明。
有人求而不得,有人一朝頓悟,一步登天,莫過如是,此為道行。
修為到了道行不一定到,但道行到了,修為遲早到。
隻見曹空泥丸宮中黃芽生長,更循天理,不知不覺間二十八星宿之劍皆有長進。
其中南北七宿更是隱隱到達一個臨界點,仿佛隨時都有可能破門而入,臻至小成。
不知過了多久,曹空從感悟中醒來,察覺己身變化,麵色喜悅,心中歡呼。
而台上的鎮元大仙見狀頷首而笑。
曹空反應過來,立刻對鎮元大仙稽首作禮:“感大仙講道,我銘感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