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青雀,你二人也聽到我大唐麵臨薛延陀部的威脅,可有什麼看法?”
李世民突然把問題拋向了旁聽的兩個兒子。
莫說房玄齡等人,便是李承乾和李泰本人也頗感意外。
哪怕他們二人地位尊崇,但是似這等軍國重事,他們少有直接插口的機會。
李世民與他麾下的明星將帥們實在是太出色了,天下間就沒有他們無法擊敗的敵人,而且每單拎出一位來都可說是戰績傲人。
反觀李承乾與李泰,甚至從來沒有上戰場領過兵,他們自己也知道與貞觀君臣們之間的差距。
所謂獻醜不如藏拙,他們自己也隻能沉默以對,慢慢聽取眾人議論,從中學習,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機會讓父皇刮目相看。
李世民也知道自己兩個好大兒是什麼水平,不管近些年如何對他們委以重任,但事關經略北境,整軍經武之事,還是隻會倚重自己的一班老兄弟們。
現在,李世民竟然主動詢問起他們來。
李泰立即感覺到,這或許是父皇在有意考較他們。
雖然依身份來說,當是由太子的李承乾先回話,然後才輪到他。
但此次,他覺得自己必須要壓過太子一頭!
李泰拚命地回想著府中幾位先生講過的聖人之教,回想著其中關於用兵之道的內容。
“父皇,兒臣以為,幾位大人的擔憂是極有道理的,您乃萬乘之尊,豈可輕易涉險。”
李世民沒有任何表態。
說到這裡,還都是些很正常,但也很普通的態度。
隻聽李泰續道:“依兒臣之見,近些年我大唐對外作戰實在是太多了,所謂國雖大,好戰必亡。”
“便是以我大唐之盛,父皇之明,也不可能與周圍所有勢力為敵。既是如此,那何不化乾戈為玉帛呢?”
“我大唐若以長矛誅樣他們的子民,隻會召來無窮無儘的仇怨,與其如此,不如以王化度之。若能令周圍所有的蠻夷皆服王化,那他們自然會真心誠意地讚歎父皇的德行,臣服於我大唐,不需動刀兵之危,便可令四海渾一。”
李泰一邊說著,一邊竟還搖頭晃腦起來,竟真有幾分“大儒”的神韻。
隻是,他所說的話,卻讓李世民哭笑不得。
尉遲敬德並不知道陛下有何用心,聽到這番話他是真的忍不了,但是又不好直接對魏王李泰發脾氣。
他隻好悶悶地道:“魏王少經軍旅,更沒有跟那些異族打過交道。”
“他們生性殘忍,隻怕絕對不是服從什麼王化,更不會被聖人給教化成大唐子民的。”
程知節淡淡地補充了一句。
“對他們,隻有打!打服為止!”
李泰頗為無奈地掃了他們一眼。
這些個武夫,不過是朝廷之爪牙,又懂得什麼是軍國大事,又能有什麼遠見?
他親近士族,拉攏儒生,以壯自己的聲勢,同時也借著修書建館討好父皇。
隻能說,這些舉措確實讓他積累聲勢,吸引了這麼多朝臣支持,但他們也反過來深刻地影響到了李泰的觀點。
李泰隻得把希望的目光放到長孫無忌等朝臣身上。
長孫無忌卻有些憐憫地看了他一眼:“魏王之諫,倒也不能算錯,聖人之教,自有其深意,不過魏王似乎聽漏了什麼。”
“此次非是我大唐意欲北上踏平漠北,而是薛延陀部要威脅我大唐的安西都護府呐。”
“難道魏王覺得,我們為了讓薛延陀部感受王化,主動放棄西域之地?”
李泰哪怕學得再迂腐,也明白長孫無忌所說放棄西域之地,是大唐完全不能接受的。
哪怕在他看來,那等邊角之地,離長安十萬八千裡遠,縱是放棄也無妨。
但他明白大唐將士血灑西域,父皇與眾臣布局良久,才最終以李勣大破龜茲高昌,完全收服西域諸國作結。
自己敢說出放棄西域之話,那就等於在公然反對父皇征服四夷的大計!
李泰瞬間明白自己失言,小心翼翼地看了眼父皇。
還好,李世民並沒有因為他的回應和長孫無忌的質疑而生出不滿,隻是把目光轉到了李承乾的身上。
“高明,連你的弟弟都有進言,你倒是一言不發啊。”
“不論你還想不想繼續當這個大唐太子,但你好歹還是大唐皇子,連身上的責任也想甩給彆人嗎?”
李玄素等大臣心中一緊。
他們非常了解陛下的性情,知道陛下的底線在什麼地方。
假如李承乾現在還看不清陛下的心意,還想玩什麼“以退為進”,那真是誰都救不得太子殿下了。
哪怕太子不懂用兵軍略,至少也要在此時表明下自己的態度。
“兒臣剛剛聽到了軍情奏報,隻有一事不明。”
“西州與安西發現薛延陀部鐵騎之後,立即飛報朝廷,以定應對之策……那麼,阿史那思摩為何沒有任何回報!”
“這……”
太極殿中所有文武,甚至包括李世民都驚異地重新打量起了李承乾。
李承乾卻似是毫無所覺,郎聲道:“薛延陀部之崛起,皆因東突厥被我大唐擊破,漠北之地出現勢力真空。”
“而父皇早就有預見於此,特意派出阿史那思摩出塞收服突厥舊部,以鎮北疆,他便是大唐北方抵禦薛延陀部的第一道屏障。”
“為什麼現在朝廷卻遲遲沒有收到他的奏報?”
李承乾這個太子之位也不是白當的。
以前不論李世民是否要打壓他一下,如何偏愛於魏王李泰,作為大唐太子,都有權與聞國事。
李承乾自然明白,朝廷為了應對薛延陀部的威脅,曾作出過哪些布置。
長孫無忌第一個反應過來,瞬間色變,看向了李世民。
“陛下,難道說阿史那思摩他……”
李世民沉聲道:“無忌不必多心,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朕絕對相信阿史那思摩絕對不會背著於朕,跟薛延陀部勾結在一起。”
李勣聞言,也連忙出列。
“陛下英明,臣在外領兵之時,多與阿史那思摩共事,深知其為人,他們常感懷於陛下的恩德,是萬萬做不出背叛大事的舉動的。”
長孫無忌微鬆了一口氣:“看起來是臣太多慮了,隻要阿史那思摩將軍沒有背著大唐,那北疆局麵,便不至於崩壞到最惡劣的情況。”
李世民卻露出一絲苦笑。
“朕隻怕情況已經好不到哪兒去了。阿史那思摩並不會背著於朕,但現在他尚無軍情回報,朕隻能想到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