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紀委的接收提示音在修複室裡響了三遍時,宋昭正用棉簽蘸著酒精擦拭傘骨縫隙。
蘇晚的手機屏幕亮得刺眼,她指尖懸在消息框上,像是觸到了燒紅的炭。
“董科長申請介入。“她聲音發顫,尾音卻帶著破繭的銳度,“陸遠說,她調閱了物證中心近三年的冷案備份。“
宋昭的鑷子停在半空。
傘骨是老竹做的,二十年的包漿在燈下泛著琥珀色,他能聞到竹纖維裡滲著的黴味——和當年父親辦公室裡的舊書味一模一樣。
窗外的梧桐葉沙沙響,他突然想起董嵐帶他第一次勘查現場時說的話:“技術警察的眼睛,要比罪犯多眨半秒。“
48小時後,雨絲裹著秋涼拍在圖書館的玻璃上。
宋昭正俯身在顯微鏡前,鑷子尖挑開傘骨夾層的瞬間,一截銀白的膠片“叮“地落進托盤。
門軸轉動的輕響混著雪鬆香水味鑽進鼻腔時,他不用抬頭也知道是誰來了。
“宋昭。“
聲音像淬過冰的手術刀,精準劃開滿室的寂靜。
他直起腰,後頸的冷汗順著領口往下淌——真相之眼的金紋剛褪下去,太陽穴還在突突跳。
董嵐站在門口,黑色風衣沾著細雨,肩章在廊燈下泛著冷光。
她的目光掃過顯微鏡下的膠片,又落在他發紅的眼尾:“物證保存的黃金法則。“
宋昭喉結動了動。
七年前在省廳培訓,這個女人踩著十厘米的高跟鞋,用教鞭敲著投影屏說:“第一條,時間是最毒的篡改者;第二條,溫度和濕度會吃掉真相;第三條——“
“最不起眼的地方,往往藏著最致命的證據。“他接得很輕,卻像塊石頭砸進兩人之間的空氣裡。
董嵐走進來,指尖劃過桌上的顯影液瓶。
蘇晚已經戴上白手套,正把膠片放進暗盒,發梢掃過宋昭手背:“需要十分鐘。“
暗房的紅燈亮起時,董嵐從公文包取出一疊打印紙。
宋昭瞥見最上麵那張的標題——《江城市物證管理係統異常代碼統計》,“寒蟬“兩個字被紅筆圈了三次。
“這個代號,省廳檔案裡查無記錄。“她推了推金絲眼鏡,“陸遠說,舉報信裡的光譜分析報告,和你三年前破的碼頭沉屍案手法如出一轍。“
宋昭的指節抵著桌麵。
三年前那個雨夜,他在浸水的集裝箱裡翻出半枚帶泥的指紋,就是用光譜分析鎖定了搬運工的膠鞋型號。
趙振邦當時說他“故弄玄虛“,現在這四個字,正刻在他掌心的紋路裡。
“顯影完成。“蘇晚的聲音從暗房傳來。
三張照片攤在修複台上,像素顆粒像撒了把碎鹽。
宋昭湊近時,金紋又開始在眼底翻湧——黑色suv的尾標被雨水泡得模糊,但“林記修傘“的反光貼卻刺眼得很;穿黑夾克的男人彎腰搬木箱,袖口滑上去的瞬間,手臂內側的刺青像條爬動的蛇:h7。
“林浩宇的保鏢編號。“董嵐的指甲叩在照片上,“上個月我在慈善晚會上見過他的貼身護衛,左手臂都是這種編號。“
蘇晚的手指停在民國商會檔案的某一頁。
紙頁邊緣泛著茶漬,“林記傘鋪注銷聲明(1998)“幾個字被紅筆標了重點,下方一行小字刺得人眼睛疼:“林氏基金會受讓林記商標,0元。“
“用死人的招牌,養活活人的惡。“她合上檔案時,封皮發出脆響,“1998年,宋叔“
她突然噤聲。
宋昭的目光正鎖在她微顫的睫毛上。
他想起車禍前那個雨夜,父親的書房飄著墨香,自己翻到半本舊傘譜時,老人說:“有些老手藝,是要用來藏秘密的。“
董嵐抽出鋼筆,在照片背麵畫了個箭頭:“現在交證據,趙振邦能在半小時內讓它們變成偽造物。“她抬眼時,鏡片後的目光像把刀,“我們要讓證據自己走。“
“逆向投送。“宋昭接口,“積案推進會那天,所有參會領導的郵箱都會收到一份第三方複核報告。“
蘇晚已經打開電腦,省廳信頭模板在屏幕上泛著藍光:“我來排版,用古籍修複的做舊技術處理水印。“
“我負責文書格式。“宋昭的手指在鍵盤上翻飛,“加入ai圖像增強術語,他們查資料時會發現這些術語確實出自《刑事技術前沿》最新刊。“
董嵐從風衣內袋摸出個u盤:“這裡有省廳近三年的技術報告模板,相似度控製在78——太像會被懷疑,太不像會被當垃圾。“她停頓了下,“最關鍵的是自毀型df。“
宋昭調出編程界麵,代碼在屏幕上流淌:“打開後60秒自動刪除,但會記錄i地址。
他們急著看,就會用私人手機,留下違法查看的痕跡。“
蘇晚突然笑了,眼尾彎成月牙:“就像小時候,我把糖紙藏在古籍裡,總以為沒人發現。“
宋昭的手指頓了頓。
他想起十四歲那年,自己蹲在人販窩點的破屋裡,透過發黴的窗紙看見個紮羊角辮的女孩,正把糖紙塞進《江城風物誌》的書縫——後來他才知道,那是她故意留下的定位標記。
推進會當天的陽光格外刺眼。
趙振邦站在台中央,領帶結係得死緊,喉結隨著“宋昭案為個人行為“的發言上下滾動。
突然,前排副局長的手機“叮“地響了一聲,緊接著是紀檢組長、宣傳科長
宋昭在監控室裡盯著大屏幕。
趙振邦的臉從紅變白,又從白變青,最後定格在“繼續“兩個字的口型上。
但會沒開完,紀檢組的人就帶著工作證進了會場,照相機的閃光燈像一串炸開的鞭炮。
深夜的昭陽巷飄著焦糊味。
宋昭踩著碎磚往巷尾走,鞋底蹭過一塊燒焦的木板——背麵有刀刻的痕跡,“春蠶到死絲方儘“,墨跡被煙火熏得發褐。
他指尖剛觸到木痕,金紋就如潮水般漫過瞳孔。
劇痛裡,他看見二十年前的雨夜:父親坐在舊書桌前,鋼筆在信紙上沙沙作響,窗外閃過個少年的影子,藍布衫角繡著“市圖實習“四個字。
父親猛地起身,將信塞進傘柄,扔出窗外。
“那把傘“宋昭踉蹌著扶住斷牆,喉嚨發腥,“當年被送到了圖書館。“
他開始跑。
風灌進衣領,心跳聲蓋過了身後的警笛聲。
圖書館的輪廓在夜色裡越來越清晰,三樓值班室的燈還亮著,暖黃的光透過窗欞,像一團跳動的火。
蘇晚的影子在窗簾上晃了晃。
她正捧著一本《江城風物誌》,指尖沿著書脊滑動,突然抽出張泛黃的信紙。
封麵上的字跡他再熟悉不過——是父親的鋼筆字,力透紙背:“致未來的我——若你看見這封信,說明寒蟬終於醒了。“
宋昭的手按在圖書館的玻璃門上,呼吸在玻璃上凝成白霧。
他聽見自己劇烈的心跳聲,混著門內隱約的翻紙聲,像鼓點,像戰歌,像某個被封存了二十年的秘密,終於要撕開最後一層封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