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英國人也找過拿破侖三世希望他能簽署放棄危地馬拉和薩爾多瓦的聲明,作為報酬英國將會向法蘭西第二帝國政府提供一筆貸款。
很明顯英國人低估了路易·拿破侖,也低估了法國人。
路易·拿破侖拒絕在協議上簽字,不隻是拿破侖三世,路易·菲利普、奧馬爾公爵,甚至尚博爾伯爵都拒絕在這份喪權辱國的協議上簽字,哪怕是對他們自身有再大的好處也不行。
法國人不點頭,英國人還真不敢強占危地馬拉和薩爾多瓦,隻敢暗戳戳地滲透、扶植代理人來間接控製。
不過由於有英國人在,法國人也不敢貿然出兵收複失地。
然而有了奧地利帝國的支持情況就完全不同,英國不可能同時和法國、奧地利兩個列強交惡,甚至英國為了拉攏法國不倒向奧地利一方會主動讓出兩地,或者更進一步直接出兵幫法國平叛。
至於金本位改革,對於法國來說也同樣有利。法國金融界此時並不乏眼光長遠之人,路易·拿破侖和亞曆山大·科洛納·瓦萊夫斯基也都是遠見卓識的政客。
他們甚至還要感謝弗蘭茨幫他們解決了一個大麻煩,畢竟在任何一個國家進行貨幣改革都要麵對不同利益集團的反撲。
而此時法蘭西第二帝國政府隻需要將一切責任都丟給奧地利帝國就可以完美解決。
他們可不覺得奧地利帝國這麼簡單就能獲得貨幣同盟的主導權,其他國家也沒那麼容易放棄,想要決出勝負最後大概率還要靠武力手段。
除非一國能控製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黃金儲備,這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哪怕是英國也不行。
以此時法國的實力也根本不具備競爭貨幣同盟主導權的資格,與其現在下場和英國、奧地利拚個你死我活,倒不如先將危地馬拉和薩爾多瓦落袋為安。
弗蘭茨支持拿破侖三世拿回危地馬拉和薩爾多瓦自然有他的打算,推行金本位改革是一方麵,另一方麵則是為了限製英國在中美洲的發展。
在新格拉納達歸附西班牙之後,奧地利帝國的中美洲殖民地唯一的威脅就隻剩下英國人了。
雖說此時奧地利帝國中美洲殖民地已經基本完成對原住民的驅逐和壓製,但很難保證英國人過一段不會再次放毒。
弗蘭茨不想過早地刺激英國人,但整天被動防禦也不現實,所以他決定給英國人找點事兒做。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墨西哥這個不靠譜的盟友。這個不靠譜不隻是弱小,而且十分不穩定,甚至還有叛變的風險
至於普魯士的選擇,此時的威廉四世並沒有勇氣去違抗弗蘭茨的意誌,奧地利帝國的使者到了柏林沒多久之後他就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約翰·羅素沒空過度糾結法國人和普魯士人的選擇問題,他現在要做的是儘量減少損失。
“看在上帝的份上!查爾斯先生,您趕緊做點什麼!我們真的要完蛋了!”
“首相大人,我們應該先穩定局勢,購入黃金,然後拋售白銀。”
“天呐,你這樣做我們還怎麼穩定局勢?”
約翰·羅素一陣無語,財政大臣查爾斯·伍德做法明明是前後矛盾。
“首相大人,我們可以先發布公告,利用這段時間趕緊出貨。否則等消息傳開之後,我們就解不了套了。”
約翰·羅素明白查爾斯·伍德的意思,不過這個特殊時期,他也沒什麼好辦法。英國政府肯定承受不起這樣的損失,單方麵退出歐羅巴貨幣同盟也沒用。
奧地利人掀起的這場金融海嘯必將席卷全球,那層窗戶紙被戳破是早晚的事情。
英國政府的這份公告有沒有用呢?當然有用,英國貴金屬價格的波動明顯減弱。
不過倫敦金融城的大佬們卻並不相信英國政府的公告,他們都有自己的渠道和判斷。隻是這些人也明白,如果操之過急,他們也會遭受損失。
於是乎巴林銀行、羅斯柴爾德銀行、巴克萊銀行、格尼銀行、勞埃德保險公司、庫茨保險公司紛紛發布公告聲稱要與英國政府共同進退。
有了這些大佬下場,英國貴金屬的價格終於穩定住了,甚至還出現了小幅上揚。
各種報紙也是一片讚頌之聲,一大堆小人物通過購買貴金屬逆天改命的故事也被搬上舞台。
法國方麵的情況也差不多,弗蘭茨對這種把戲隻是置之一笑,順便還派人去薅了幾把羊毛。
其實布魯克男爵的數據不準確,先不說在西班牙的意外收獲,單單是每年從殖民地運回的黃金就不隻是表麵上的數字。
而此時在澳大利亞發現的金礦,他們也不該歸到英國人的名下。那些金礦中有相當一部分都在弗蘭茨的掌控之中,不過是寄名在英國皇室之下而已。
(第十二卷聖君臨朝,第三十四章生意。)
每年奧地利帝國在澳大利亞的公司會通過利奧波德一世給英國王室提供十萬英鎊的分紅。
對於英國王室來說十萬英鎊意味著什麼呢?
在1837年維多利亞即位之初,王室年俸就已經確定為385萬英鎊。英國王室所有的產業每年收入大約10萬英鎊,也就是說英國王室的年收入在485萬英鎊左右。
十萬英鎊哪怕對英國王室來說也是相當具有誘惑力,為此維多利亞夫婦會想方設法地保住奧地利帝國的這家公司。
之所以會造成這種情況,除了弗蘭茨舍得下本錢以外,英國政府對英國王室的限製也要背大鍋。
在1794年維多利亞的前任威廉四世即位時英國王室的年俸高達51萬英鎊,即便是四十年前也比她高出了近三分之一,如果再算上時代發展和貶值等因素英國王室的待遇幾乎削減了一半。
與此同時王室的產業也在不斷萎縮,工業時代的發展導致王室領地的收入持續降低,但王室的各項開銷卻在與日俱增。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政府也不能怪英國王室自己開動腦筋,有著英國王室的庇護,奧地利帝國的澳洲公司無論是搶礦,還是占地統統無往不利。
在英國國內英國王室可能還要注意形象彆被人抓住把柄,但在殖民地英國王室的招牌可沒人敢亂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