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英國的萬國工業博覽會,英國人更想要世界的萬國工業博覽會。
萬國工業博覽會在哪裡舉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萬國工業博覽會的主導權。
按照阿爾伯特親王的想法隻要設立一個委員會,就能以舉辦萬國工業博覽會的契機撬開無數個國家的大門。
如果英國能一直保持強勢,那麼由萬國工業博覽會帶來的長期開放性收益是沒有上限的。
阿爾伯特親王沒說的是即便英國衰落了,萬國工業博覽會這個組織依然可以盈利,所以英國王室才如此上心。
阿爾伯特親王為委員會拉來了海量的投資,甚至還有來自哈布斯堡家族的投資。決定投資的人自然是弗蘭茨,賺錢嘛不寒磣。
這也算是他為子孫後代留的一條路,畢竟弗蘭茨的路可並不好走。
正如弗蘭茨之前所說,歐洲王室之間相互勾結、利益置換才是常態。
不過英國政府的野心遠不止此,1851年萬國工業博覽會,所有的官方文件、展品目錄、參觀指南均使用了英語。
要知道此前歐洲幾乎所有的高端峰會、政治談判使用的都是法語,哪怕是幾次維也納和會、聖彼得堡和會在公開場合和多國談判之中使用的也是法語。
不光是因為法語相對嚴謹,更是過去幾百年法國在政治、軍事、文化方麵的強大影響力,曆史是有延續性的,哪怕拿破侖戰敗,法語也是《維也納條約》的唯一文本語言。
順帶提一句,現在英語是聯合國第一發言語言,而法語是第一書寫語言。哪怕英美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再大,英語也無法完全取代法語。
英語本身結構不嚴謹容易產生歧義就是最大的問題,換句話說任何容易產生歧義的語言都不適合作為國際條文的書寫語言。
所以能用法語打機鋒的梅特涅絕對是一位語言大師。
法國人對全場使用英語必然是十分抗拒的,很多法國文豪甚至還為此寫文章來抨擊英國人。
拿破侖三世本人倒是沒覺得有什麼,但法國外交部還是連夜印了上萬份法語指南和傳單,他們可無法忍受英國人騎在自己脖子上。
為此亞曆山大·科洛納·瓦萊夫斯基和拿破侖三世之間甚至還爆發了激烈的爭吵,前者認為法蘭西的利益高於一切,但後者認為向英國讓步正是為了法蘭西的利益。
這次爭吵的最終勝利者自然是拿破侖三世,不過亞曆山大·科洛納·瓦萊夫斯基也得到了可以施行必要手段維護法蘭西利益的承諾。
所以法國外交部隻是補救,並沒有直接抗議。不過法國政府不作為,可不代表法國人也會裝作無事發生。
作為近代民族主義的發源地之一,法國素有革命老區之稱。
很快輿論便在巴黎發酵,各種文豪,社會名流紛紛出來造勢。就連大文豪們也玩起了雙標,他們紛紛在《泰晤士報》、《太陽報》上發表文章稱: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民族靈魂的體現。在世博會這樣的舞台上,將英語作為唯一的官方語言是對其他國家文化的漠視和輕蔑!
這是對歐洲文明的屠殺!”
“閃瞎人眼球的玻璃,冰冷的鋼鐵,利益的枷鎖,
26個英語字母,築起無聲的高牆。
法蘭西的榮光,在沉默中窒息,
哦,倫敦萬國的盛會,不過是約翰牛的獨唱!”
維克多·雨果的諷刺則更加犀利:
“半個世紀以前法蘭西的大炮試圖在歐洲推行大陸體係,如今英吉利想用他們的印刷機推行海洋文化。
阿爾伯特親王的做法就像當年拿破侖的封鎖令一樣可笑!”
受邀的法國學者和宗教領袖們紛紛提前離開倫敦以示抗議,未去參加萬國工業博覽會的那些則更加硬氣,他們直接在協和廣場上公開焚燒英國人的邀請函。
法國憤怒的民眾紛紛走上街頭,巴黎、馬賽、裡昂、南特等城市都爆發了大規模遊行示威活動。
另外巴黎和法國的書商們自發地幫忙印刷法語指南和傳單,並通過各種渠道運往倫敦。
之所以是巴黎和法國,是因為當時的巴黎人和法國人都覺得和對方不太一樣。
大量懂多國語言的翻譯、銷售、語言學家和學生自費前往倫敦充當法語導遊。
這件事在法國酒館和各種沙龍中的熱度居高不下,法國政府和相關機構收到的請願書更是已經堆積如山。
“天呐!這群人都是瘋了嗎?難道他們還想在英國的菜館裡看到法語菜單嗎?”
路易·拿破侖不解問道。
法蘭西第二帝國的一眾高官們都沉默不語,因為在倫敦的高級酒店中法語菜單是必備的,不止是倫敦,此時歐洲絕對多數高級酒店都有法語菜單。
“我們沒瘋,瘋掉的是英國人,他們居然想取代我們的地位。英國人果然就是一群海盜,他們居然還想搶走我們的語言。”
公共教育與宗教事務大臣費利克斯·埃斯奎羅·德·帕裡厄憤怒地說道,作為一個極端保守派,他雖然不是什麼民族主義者,但他對英國人恨之入骨。
英法之間的仇怨已經延續了數個世紀,想要放下可不是那麼容易的,更何況拿破侖三世本就算不上什麼強勢君主。
路易·拿破侖對這種老頑固也沒什麼好辦法,隻能和顏悅色地勸道。
“帕裡厄大人,英國是我們的盟友,我們必須以國家的利益為先。”
“陛下,英國人如果是我們的盟友,他們就不該不考慮我們法國人的感受。”
路易·拿破侖本想發作,隻是他看到無數雙眼睛正在盯著自己,很多人的眼中還帶些許失望。
路易·拿破侖知道現在不是發作的時候,太多人不理解自己的做法,繼續下去隻會讓自己的影響力,沒法子優秀的人總是孤獨的。
無奈之下路易·拿破侖隻能用公開演講,用拿破侖家族的榮譽向法國民眾起誓,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法國,並且承諾之後會給民眾一個滿意的交代。
英國人也很無奈。
“該死的法國佬!”
約翰·羅素被壓抑得太久了,再也顧不得所謂紳士的形象。
英國高層也是麵麵相覷,他們沒想到一個萬國工業博覽會會搞出這麼多事情。
“也許我們可以”
立刻就有人想到了可以讓王室背鍋,畢竟萬國工業博覽會的計劃正是阿爾伯特親王提出的,所以這些問題也理應由他解決。
“白癡!王室這麵大旗倒了,你們頂在前麵嗎?真當王室是抹布?自以為是的東西!”
約翰·羅素不禁破口大罵,不知從何時開始這些高官們想的不是如何解決問題,而是如何推卸責任。
不過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又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