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暮漢昭唐 > 第一百九十三章中原得失

第一百九十三章中原得失(1 / 1)

推荐阅读:

神武元年,二月。

“殿下,臣依令在淇水口築枋頭堰引水,將淇水改道,使其東注以通白溝(黃河故道)。”

殿內,許攸將淇水口河圖奉上,說道:“今之漕船由黃河登岸,陸運數十裡轉白溝,水運可通至鄴城。反之,冀州諸郡糧餉先運至鄴城,再至枋城陸運入大河,河北之糧將能調度於四方。”

白溝本為黃河故道,在黃河改道東流入海之後,乃是河北地區少有從西南—東北流向的河流,幾乎是貫穿了冀州。然白溝水量稀少,水期不穩定,舟舸難以通行,不利調度河北資源。且因無河流連通幽州,導致了幽州雖歸順張虞,但未能深度掌控。

故張虞在降服河北後,采納鮮於輔、田豫、許攸等人之見,以白溝為主要河道,連通河北諸郡,強化他對河北的控製力,並有利於後續征討中原。

在綜合情況下,考慮到人力情況,張虞讓許攸負責一期工程,即豐富白溝水量,以便能行舟舸。

許攸主事期間,修築枋頭堰,引淇水東注白溝,以豐富白溝水量,令其得以行舟。在上遊維修了王景修治黃河時期的菀水分水溉田係統,灌溉良田多達百頃。

張虞手指河圖,問道:“白溝至大河僅數十裡,今能否引大河水注白溝,或是讓白溝之水分渠黃河,以省讓陸路轉運之勞。”

“恐是不便!”

許攸搖了搖頭,說道:“先時修繕河道,攸本欲僅築枋頭堰,引淇、清二水東注白溝,令宿胥口與大河相連,使舟舸回溯流轉,省轉運之功。然宿胥口低窪,不修築河堰,白溝之水泄流大河,水量大減,為能通行漕運,攸不得不於宿胥口再築石堰,令菀、淇、清三水東注白溝。”

張虞微微點頭,根本問題在於白溝的水量小,受雨水季節影響大。欲讓白溝常年維持能漕運的水位,在源頭上需有穩定供給水流的河水,如果為了追求與黃河連通的效果,反而會影響了漕運。

“白溝東北注海,不經鄴城,今怎與鄴城連通?”張虞問道。

聞言,許攸上前指點河圖,介紹說道:“白溝雖不經鄴城,但支流洹水出太行,流經鄴城南。是故朝發鄴都橋,暮濟枋頭堰,舟舫行白溝,兵糧不絕爾!”

說著,許攸得意說道:“白溝渠通,經魏、清河、安平、河間四郡,注渤海之濱。如欲舟通幽州,修河渠以連漳、滹沱、泒三水便可。若殿下不棄,攸願主持修繕河北水道。”

“修渠之事關鍵,不宜草率決斷。”

張虞瞧著河圖,說道:“子遠修渠有功,今暫封卿為樞密院長史。”

許攸神情微露不悅,張虞封賞百官時,他受封都亭侯,享食邑三百戶,與田豐爵位同,他便有所不滿。然今修繕河漕有功,他本以為張虞會大手筆封賞,不料不僅沒有加封食邑,所領的官職亦是未在眾人之上。

“怎麼?”

見許攸未做聲,張虞偏頭望去,問道:“莫非卿有不同之見?”

“謝殿下封賞!”

當著張虞的麵,許攸不敢直接抱怨,僅能鬱悶受領官職,暗忖:“若無自己獻策,張虞安能下冀州?”

在許攸眼裡,他的官職至少超出眾人,縱不能為長吏,亦是與賈詡、董昭之流並尊。然他卻與田豐並列,實屬令他不爽啊!

其實張虞所賞許攸官爵已經不低了,尚書令杜畿食邑方才八百戶,賈詡、荀攸各六百戶,董昭四百戶,因此許攸受封三百戶已是文臣序列裡的第二梯隊。

至於田豐為何與許攸官爵相同,則是在於田豐在安撫冀州上出力甚多。

田豐屬於是漢朝舊臣,個人在冀州名聲顯赫,為袁紹效力之後,田豐深得冀州官吏欽佩,在軍中亦得兵將的尊敬。在為張虞效力以來,田豐常常奔走,安撫或勸降袁氏舊部,其功勞不比許攸差多少。

當然了,許攸借修繕河道事宜,中飽私囊,兼並良田,已讓張虞大減印象分。

“殿下,白溝雖說經殷、海二州而注渤海,但常山、中山、趙、巨鹿等郡欲與白溝連通,需先注漳水,於河間與白溝相會,再折溯流西進,將繞行上千裡,此將不利於漕運。”

觀察河圖少許,田豫拱手說道:“豫以為不如在魏郡內開河渠,以連白溝與漳水。殷州諸郡漕糧能先至魏郡,再南至白溝,而非先至河間郡,再轉白溝。”

白溝與漳水同屬於西南——東北流向的河流,二者相彙於河間郡,如依白溝而漕運,則殷州諸郡糧草需至海州的河間,再換白溝河道方能運抵河內,其間繞行上千裡河道,將費時費力。

故田豫以為不如在魏郡內打通兩條河流,以節省繞行的時間,及轉至海州而產生的行政溝通成本。

張虞盯著河圖上的漳、白二水,不由點了點頭,感慨說道:“河北平坦遼闊,水係錯綜複雜,若能將諸水連通,則河北之糧將源源不絕以注黃河。若天下太平,孤必從之。然天下紛亂,卻不敢徒發徭役。”

對於田豫的建議,張虞頗是心動。畢竟農業社會下,水運永遠是最便捷、最省力的運輸方式。然修繕河渠所消耗的大量人力、物力,堪比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

“殿下,征討中原用關西之兵,食河北之糧,幽州不傷民力。今白溝已有河水,不妨讓幽州自疏河渠,令滹沱、泒、漳三水互通。”

田豫沉吟幾許,說道:“今時勞累修渠,及中原安定,兵糧雲集幽州,將能伐遼東爾!”

“是啊!”

張虞略有意動,依照之前規劃,關西兵將征中原,冀州士民供給輜重,而地理偏遠的幽州則不會影響太多。幽州若能打通諸水與白溝的河渠,後續征服遼東或是威降遼東,則是順理成章之事。

見張虞有意,許攸貪圖修繕河渠之利,說道:“殿下,田參軍所言不無道理,攸願至幽州,為殿下修築河渠,令河北之糧以注黃河。”

聞言,張虞瞄了眼許攸,見其如此積極,便知許攸必然又想從中取利,遂生厭惡之心。

張虞未理會許攸,看向眾文臣,問道:“令幽州自修河渠,不知諸君有何見解?”

董昭腹有成稿,拱手說道:“殿下,幽州歸而未治,故不妨以修繕河渠之名,實為深治幽州。即河渠疏通,則幽州歸治矣!”

之前有言,修繕河渠堪比大規模軍事行動,民夫需征調,而兵將需看護民夫,因此將調動上下全州諸郡官吏及諸將帳下兵馬。

基於這點考慮,董昭認為不如通過修繕河渠,漸將幽州的權利集中到中央手裡,有利於後續調換官吏至幽州上任。

“公仁之見不無道理!”

張虞微吟少許,說道:“子遠修繕河渠許久,風吹日曬,多有疲憊。今不如由公仁操勞,孤封卿以尚書仆射之職,兼河道都督,持節赴任幽州,準領三千兵,負責幽州河渠之事。”

“臣領命!”

董昭毫不猶豫,作揖領職。

見張虞委職於董昭,許攸臉上儘顯不滿之色,嘟囔說道:“無我築堰,何來白溝漕運!”

在他眼裡,白溝既是他所疏通,那麼河北水利便因由他負責,今張虞所為乃卸磨殺驢之舉。

賈詡在許攸身側,聽到許攸嘟囔埋怨之語,恍如無事人般,神情淡然自若,僅是有意識豎起耳朵聽。

張虞不知許攸埋怨之聲,今張虞無意用許攸修河渠,便是厭惡許攸以公濟私之舉。

許攸修築枋頭堰時,淇水灌溉近百頃良田,其中被許攸侵吞有半數之多,皆為上等良田。征發徭役時,許攸趁機讓民夫幫他修繕房子,有這些事為前例,張虞怎願讓許攸修繕幽州河渠呢?

“二袁互伐,諸子分崩,伐袁尚否?”

張虞目光從河圖上移開,詢問眾人道。

“白溝疏通河北,輜重供給不缺,可伐袁尚矣!”田豐積極說道。

“伐袁尚易,恐袁術出兵為援!”

郭圖捋須而思,說道:“袁術若出兵中原,則殿下將伐袁術,而非征袁尚!”

“郭侍中所言有理!”

荀攸說道:“袁尚依附於袁術,今伐袁尚,袁術斷不會坐視不管。殿下一旦出兵,則是伐袁術,而非征袁尚。故以臣之見,殿下用兵之前需好生謀劃一番。”

“袁術!”

張虞微眯眼睛,他頗是認可眾人之言。

袁尚雖與袁譚互相征伐,但袁尚背後有袁術,他若出兵中原,袁術大概率會出兵。屆時兵事將會變成他與袁術的決戰,而這一戰或許關乎中原勝敗,他如能擊敗袁術,不僅能南據兗、豫,還能一舉滅海濱諸袁。

中原諸州既歸他所用,那麼離天下一統不遠矣!

“諸子所言不無道理,伐袁尚是為伐袁術。”

張虞負手踱步,沉聲說道:“是役關乎中原得失,國中先行籌備軍糧,待有河南軍情傳至,再商議征討袁氏之兵略。”

“諾!”眾人齊聲應道。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