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暮漢昭唐 > 第一百九十六章修道與聯姻

第一百九十六章修道與聯姻(1 / 1)

推荐阅读:

三月,長安。

“哈哈!”

紫宸殿內響起張虞爽朗的笑聲,左右眾人致賀。

“恭賀殿下,拓土上庸,據有漢川上遊!”郭圖慶賀道。

張虞微收笑容,說道:“申氏兄弟盤踞上庸,憑地利之險,割據多時。王淩因時用計,旬月而下上庸,足堪大用!”

張虞敢讓王淩出任上庸太守,便相信小舅子王淩的能力。

王淩文武俱全,少年習武通文,屬於是典型北境士族子弟中的精英。又因早早出仕從軍,王淩能力大受磨礪,比曆史同期更加出色。

能旬月下上庸,王淩雖有借申耽歸降之利,但王淩大膽設鴻門宴是為神來之筆。畢竟大部分將領在接納申耽投降後就會見好就收,而王淩則是奔著控製上庸為目標。

“上庸看似地貧戶寡,然在亂世裡卻為避難之所,僅申氏兄弟二人治下便有近萬戶部曲。”張虞將王淩所呈奏疏交於左右,說道:“及諸縣太平,整治惡豪,大檢戶籍,上庸郡能有數萬戶人丁。”

“殿下,王上庸欲修山道直通長安,倒是值得商討!”

杜畿瀏覽奏疏,驚訝說道:“漢中為巴蜀之門戶,故有三道與之通行,然上庸、西城等縣因地理偏遠,戶籍稀少之故,素無官道。士民欲至長安,需西行數百裡,繞至子午穀道,方能北通秦嶺,抵達長安。”

“如能修通上庸至長安道路,能大大節省腳程,亦有助於朝廷控製上庸郡。”

見奏疏裡提及從上庸取南陽的方略,荀攸大為欣喜說道:“昔白起順漢水伐楚,今袁術以南陽為京尹,殿下興兵伐河南,袁術傾兵而出,殿下大軍敗之,再出奇兵順漢水而襲南陽,宛城陷落則荊州傳檄而定矣!”

賈詡捋須而讚,說道:“王上庸文武俱全,實不愧為殿下所器重之將!”

“修繕數百裡山道需費調發數萬民眾,今下國中以用兵為先,如欲維修棧道,恐需上庸自修!”張虞說道。

“征討河南,不動漢中、上庸一兵一卒,故殿下不妨讓二郡守調發民眾,以修繕長安至上庸官道。”杜畿拱手說道:“臣聞上庸郡內多賨人,今修繕官道,何不出錢糧聘賨人出山。”

“杜令君所言有理!”

列席參議的徐晃起身作揖,說道:“稟殿下,張魯獻漢中而降時,府庫糧草多達上百石,晃在漢中用度,皆賴漢中府庫度支供給。漢中閉塞為險,糧草難以驟調關中,今不如讓二郡自費錢糧,聘請賨人與百姓修繕道路,開長安至上庸之大道。”

巴蜀雖說富饒,但關鍵環境閉塞,內部產生的錢糧運抵關中需費大量人力物力,故曆代中原王朝治巴蜀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將巴蜀的錢糧運抵出川,以供朝廷度支使用。

基於閉塞的環境,曆代王朝無不大費力氣修繕蜀道,故漢中諸道的大規模修繕曆史可追溯到西漢。

至李唐時期,漢中諸道迎來第二次大規模修繕。而上庸地區因人口激增之故,庫穀道便被修繕。不僅於此,為了調度漢中、上庸的錢糧,李唐多有開辟新道,希望將通過河流漕運。

當下漢中、上庸二郡雖有舊道通行,但錢糧調度依舊不方便,故徐晃的見解倒是出彩,讓二郡用收取的錢糧聘請賨人與漢民修繕道路。

張虞考慮良久,看向丞相鐘繇,問道:“卿以為何如?”

鐘繇沉吟少許,說道:“殿下,秦漢以來斜穀水路,運米以至秦嶺中,再由陸上轉運至渭水,順渭水而下,則將蜀糧運至長安。今大王既複以長安為京,則需延續前人舊策,修繕褒水道,將漢中米糧運至關中,或是利於兵馬調度。”

“上庸又需修道,故殿下不如令漢中、上庸自修棧道,由孫雍州督視。及褒水道成,漢中米糧可供關中,而關中之兵可征巴蜀。”

從秦朝時,巴蜀運糧至關中,不是被地震震碎並改道的虛假水道,而是一直使用褒斜道中的水路。

曆史上,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爆發的五丈原之役,其蜀軍輜重便從斜穀而出。為了能更好利用褒水漕運,諸葛亮製作了‘流馬’以運輸輜重。

及至唐朝時,巴蜀的糧草調度依舊延續前代的路線,以水陸聯動的方式轉運至關中。

“上庸道、褒斜道?”

張虞思索片刻,心中了然,說道:“丞相之言有理,巴蜀水陸道路晚修不如早修,今二郡兵、米難以調度,那便讓二郡先行修繕水陸道路。而此事由雍州刺史孫資負責,州府出人調度,計司遣吏核算,禦史台遣人督查。”

“遵命!”

自去年以來,張虞將修路、屯糧、聚民之事列為優先級。先是在河北修河渠,欲將河北打通水係。今再修秦嶺官道,其目的與在河北修河渠相同,皆為便於調兵與方便調度賦稅。

“殿下,王上庸問申氏族人及其親信百餘家當如何處理?”郭圖問道。

張虞指敲扶手,說道:“申氏不順,將其家小遷至金城郡實邊,不準返回上庸。”

郭圖繼續問道:“那王上庸此番建功,當如何封賞?”

張虞微吟而思,說道:“下詔遷王淩為昭武將軍,封都亭侯。”

“諾!”

趁君臣無話之際,尚書令狐邵避席出列,作揖道:“殿下,呂布遣使許汜奉表至京,今如何接待?”

“呂布受領官職否?”張虞問道。

“據使者許汜言,呂布知殿下稱王並拜他為大將軍,喜言朔人開國,他將富貴。”令狐邵微思了下,說道:“領大將軍印時,呂布邀帳下文武赴宴,將印章示以眾人,得意不已。”

“嗬嗬!”

聞言,張虞笑了笑,說道:“惡虎飽腹,今可驅使爾!”

呂布不似曹操、袁術、袁紹有稱帝進王野心,其人不甘為人下,好閉門為君,又酷好虛名。因此呂布才會屢被他人所驅使,並在意自己是否被朝廷通緝。

在漢室被袁術所終結,呂布與不少舊人竟都出現恍惚,不知天下奉何人為主。在張虞擊敗袁紹,進吞河北之後,呂布已是真心倒向張虞。

頓了頓,張虞問道:“呂布此番遣使至長安,不知求糧亦或為求馬?”

“稟殿下!”

令狐邵說道:“呂布膝下有一女一子,子男尚小,方僅兩歲;長女年有八歲,今可定親出嫁。故許汜此番謁京,不求糧、馬,而是欲與殿下聯姻。”

“聯姻?”

張虞眉頭微蹙,思考自己膝下諸子。

他後宮妻妾十餘人,共為他生有六子三女。長子張洛、五子張渭為王霽所生,次子張弼為阿剌海所生,三子張漳為酈素衣所生,四子為蔡琰所生的蔡襲,六子為鄒綺所生的張洮。女兒有三人,分彆為紅娘、呼衍玉、尹氏所生。算上便宜兒子何晏的話,張虞共有七子三女。

七子三女中從五子起算,後續諸子女歲數皆小。不算張洛的話,次子張弼八歲,三子張漳六歲。而今呂布之女八歲,適齡之子為張弼。

見張虞不說話,賈詡拱手說道:“殿下,呂布無進王稱帝之念,所求者僅是富貴。今與殿下求親,蓋求不為太子妃,亦願為王妃。如為外戚,呂布以為歸順殿下後,可保一生富貴無禍。”

隨著天下形勢愈發分明,且呂布選擇倒向張虞,那麼他不可能不為自己而考慮。而劉和便是最好的例子,與張虞子嗣聯姻,因此呂布欲效劉和,憑借姻親之關係以保證歸降之後的富貴。

“次子年歲與其長女相仿,呂布既欲聯姻,可讓孤次子與之訂下親事!”張虞考慮說道。

張弼有匈奴血脈,不在特殊情況下,因血緣關係,張弼難以得到眾臣的承認。加之張虞早欲封張弼為王,以統禦匈奴之眾,將內附的匈奴之眾漢化。今呂布有意聯姻,張虞不妨讓呂布做張弼的嶽父。

“孔叔,你與丞相出麵接待許汜,並言孤願與呂布聯姻。稍後你安排使者,出使呂布,以為通好。”張虞說道。

“遵命!”

令狐邵為太原令狐氏子弟,在張虞下太原時,他投入張虞帳下為吏。在張虞受封大將軍之後,令狐邵便為府吏。其主事以來,寬厚待人,倡減刑獄,好學崇文,深受眾人所推崇。

在挑選尚書六部主官時,因令狐劭品性正直,為官清廉,被張虞所看重,被為禮部尚書,負責孝廉考科,與禮儀接待。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