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修改版】
吳浩剛走到實驗室門口,就聽見裡麵傳來一陣爭執聲。陳磊正紅著臉和材料組的組長對峙,兩人麵前的金屬台麵上攤著塊焦黑的樣本,邊緣還凝著銀白色的金屬液痕。
“超導線圈的臨界溫度就是差了 0.7度,這說明納米晶帶材的摻雜比例必須調整。”陳磊的手指重重敲在檢測報告上,“昨天試射時產生的渦流損耗,已經超出了安全閾值的 15%。”
材料組長推了推下滑的眼鏡,鏡片後的目光帶著疲憊:“我們連續熬了三個通宵才拿出這批樣品,稀土元素的配比已經是理論極限。你知道現在 dysprosiu(鏑)的價格漲成什麼樣了嗎?”
吳浩輕輕叩了叩門框,兩人同時轉過頭來。晨光從他們身後的窗戶斜射進來,在空氣中揚起無數細小的塵埃,像一群躁動的銀蟲。“把魏工請過來。”他指了指那塊焦黑的樣本,“他在軍工所時處理過類似的超導穩定性問題。”
半小時後,頭發花白的魏工蹲在金屬台前,用鑷子夾起樣本對著光看。老人的手指關節粗大,指腹上布滿老繭,卻能靈活地轉動比指甲蓋還小的零件。“你們看這裡。”他指著樣本邊緣的微裂紋,“不是材料的問題,是冷卻通道的設計角度偏差了 0.5度,導致局部產生了熱點。”
陳磊突然拍了下大腿,轉身衝向計算機:“難怪模擬數據總差一點!我把三維模型調出來看看。”他的馬尾辮在空中劃出弧線,昨天還掛著黑眼圈的臉上,此刻泛著興奮的潮紅。
吳浩站在窗邊,看著魏工在圖紙上畫出新的冷卻通道走向。老人的筆尖在紙上沙沙作響,偶爾停下來用袖口擦一擦流到下巴的汗珠。陽光照在他鬢角的白發上,折射出細碎的金光,像撒了把碎星。
“當年我們搞第一台電磁軌道炮時,”魏工忽然開口,筆尖懸在半空,“用的還是銅基合金,打三發就得換軌道。有次在戈壁灘試射,炮管突然炸了,碎片把觀測鏡都打穿了。”他笑了笑,眼角的皺紋擠成一團,“現在多好啊,你們有超導材料,有計算機模擬,還有吳總這樣敢給年輕人機會的領頭人。”
蘇荷端著咖啡走進來時,正聽見這話。她把杯子輕輕放在魏工手邊,目光落在陳磊的電腦屏幕上。三維模型裡的冷卻通道像條銀蛇,纏繞在超導線圈周圍,隨著參數調整不斷變換著姿態。“醫藥那邊剛發來回訪記錄,”她輕聲說,“那位接受新藥試驗的老人,今天能自己扶著牆走路了。”
陳磊的手指頓了頓,轉頭看向蘇荷:“就是那個說想親眼看看電磁炮的爺爺?”得到肯定的答複後,他忽然笑了,“等我們把精度調到 0.1米以內,就請他來靶場參觀。”
中午的陽光格外熾烈,曬得戈壁灘像塊燒紅的鐵板。吳浩在食堂遇到了張野,年輕人正對著手機屏幕傻笑。照片裡的小學老師站在教室門口,身後的黑板上畫著胡楊林,樹乾上用彩色粉筆寫著“保衛家園”四個大字。
“她說想帶學生來基地參觀。”張野把手機揣回兜裡,扒了一大口飯,“我跟她說,等電磁炮定型了,就給孩子們開堂科普課。”他忽然壓低聲音,“吳總,我想申請調到後勤保障部,專門負責軍民共建項目。”
吳浩看著他被陽光曬成古銅色的胳膊,上麵還留著訓練時的疤痕。“下周讓蘇荷帶你去醫藥板塊轉轉,”他夾了塊羊肉放到張野碗裡,“那裡正在建兒童健康中心,需要既懂軍事又懂溝通的人。”
下午的研發會議持續到黃昏。當張小蕾在屏幕上打出“誤差 0.17米”的字樣時,實驗室裡響起了壓抑不住的歡呼。有人把筆拋向空中,有人互相擊掌,陳磊甚至抱著電腦轉了個圈,馬尾辮掃到了吳浩的肩膀。
“準備申請軍標認證吧。”吳浩的聲音有些沙啞,他看著屏幕上的彈道曲線,它像條馴服的銀蛇,在各種複雜環境參數下始終保持著穩定的軌跡。“讓生產基地提前準備生產線改造,我要在三個月內看到量產樣品。”
走出實驗室時,夕陽正把胡楊林染成金紅色。那棵帶樹洞的胡楊下,不知何時多了個小小的身影。走近了才發現,是魏兵的兒子魏小宇,他正踮著腳往樹洞裡塞什麼東西。
“在藏秘密呢?”吳浩笑著問。男孩嚇了一跳,手裡的紙飛機掉在地上。展開來看,上麵畫著門大炮,炮口對著漫天黃沙,旁邊歪歪扭扭寫著“保護爺爺”。
“爸爸說你們在造超級武器。”魏小宇撿起紙飛機,小心翼翼地重新塞進樹洞,“老師說,有了厲害的武器,壞人就不敢來了。”他仰起臉,眼睛亮得像星星,“吳叔叔,我以後能跟你們一起造武器嗎?”
吳浩蹲下身,看著男孩被風沙吹得發紅的臉頰:“等你考上國防科大,我親自帶你做實驗。”他指著那棵胡楊,“你看這棵樹,它能在沙漠裡活三千年,靠的不是有多粗壯,是把根紮得深。做科研也一樣,得耐得住寂寞。”
夜幕降臨時,基地的燈光次第亮起。吳浩站在觀測塔上,看著靶場方向偶爾閃過的藍光。那是工程師們在進行夜間試射,淡藍色的電弧在黑暗中格外醒目,像在給戈壁灘眨眼睛。
蘇荷發來消息,附帶著生物醫藥公司的最新報表。腫瘤新藥的臨床試驗成功率已經達到 78%,生產線調試進入最後階段。“明天第一批量產藥就能下線。”消息後麵跟著個慶祝的表情,“研發部的人說,要給每盒藥印上胡楊林的圖案。”
吳浩回複了個大拇指的表情,轉身下樓。實驗室的燈還亮著,陳磊正和張小蕾在黑板上演算公式,粉筆灰在燈光下飛舞,像群快樂的精靈。牆角的咖啡機咕嘟作響,飄出濃鬱的香氣,和金屬的冷冽氣息奇異地融合在一起。
“艦載版的結構設計遇到點麻煩。”張小蕾指著黑板上的受力分析圖,“在橫搖 25度的情況下,供彈係統會出現 0.3秒的延遲。”她忽然笑了,“不過我們想到個辦法,借鑒了醫藥車間的無菌傳送帶原理,正在做模擬測試。”
吳浩看著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忽然想起十年前那個雪夜。那時他們在廢棄倉庫裡用簡陋的設備做實驗,最大的夢想是讓電磁炮的初速達到 2000米/秒。而現在,他們討論的是如何讓這個龐然大物在顛簸的甲板上依然保持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