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中興大漢,要從董卓做起 > 第34章 刀劍遠勝道德(求追讀)

第34章 刀劍遠勝道德(求追讀)(1 / 1)

推荐阅读:

最新網址:劉協一時語塞,有種沒寫作業被老師抓包的感覺。

“那個……”

實在是想不到出處,劉協隻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董卓的問題。

“古時匈奴羸弱,僅趙一國便可拒其於陰山之外,僅李牧一將就可使其不敢南下牧馬、彎弓抱怨。此全賴華夏技藝精湛,如韓之強弩、楚之寶劍,皆遠勝於胡人,故此才能驅逐胡虜。”

“後暴秦覆滅,匈奴人得到了秦人遺留在陰山、河套的工匠、工坊,提升了其技藝,由此便可與諸夏爭雄,甚至於白登山圍困高祖,並在後來火燒甘泉宮!”

“幸得文景盛世,天下大治,大漢工匠技藝提升,產出了更多的鐵器、錢糧,支撐了武帝時期的數次北伐,這才將匈奴這一大敵的脊梁打折。”

“故此,這就是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敵也。”

至於後麵的什麼將不識士、君不擇將的例子也是眾多,劉協也都將其舉例一一言說。

隨著徹底解答完這個問題,殿內才傳來回應——

“善!”

顯然,相比第二個問題,關於第三個問題的答案,劉協無疑更讓董卓滿意。

董卓此刻也從宮室內走出,朝著劉協行禮:“陛下聖躬安!”

“朕安。”

二人雖是師徒,但也是君臣。

正如方才劉協在董卓傳道受業解惑之時持學生禮,如今既是君臣相見,董卓也自然而然的持臣子禮。

“太師,你是從哪找來的這般刁鑽題目?朕怎麼沒有從哪本兵書上見過?”

劉協不愛經典,卻偏愛兵書。

什麼《論語》、《春秋》,劉協都是草草翻閱,知道個大概就好。可在兵書上,劉協卻大都逐字逐句的讀了過去,沒有絲毫遺漏。

什麼《孫子兵法》、《吳子》、《孫臏兵法》、《司馬法》、《六韜》、《尉繚子》,劉協這些天可都翻過來了,可唯獨沒有聽過董卓的這句話。

董卓此刻也為劉協解惑:“方才臣的那句言論,並非出自兵書,而是先漢晁錯上奏於景皇帝的《言兵事疏》。”

晁錯?

那個提議削藩,結果被腰斬的景帝智囊?

可劉協隻聽過他的智謀,卻沒聽說過他在兵事上有絲毫建樹啊!

董卓也看出劉協的疑惑:“陛下,並非領將帶兵者就一定是知兵之人。”

“同樣,不領將帶兵者也並非就不曉兵事!”

這點劉協異常讚同。

韓信、還有與劉協同歲的諸葛亮,那都是一出山就吊打當世名將的猛人……

人家前半生根本沒機會接觸軍事,可並不妨礙他們對軍事有著極為深刻的理解。

“太師的意思是,晁錯也是知兵之人?”

“是。僅從這篇《言兵事疏》就能看出,晁錯並非迂腐文人,而是真的知兵!”

談及完晁錯,董卓這個嚴厲的老師就開始挑起劉協的錯誤——

“陛下,臣詢問的,乃是軍事!陛下何必要字字以兵書中的言論相對?”

“戰場上打仗,又不和念書一樣,有起承轉合,有開篇結尾,怎可事事都照本宣科?”

“臣問陛下第一問,陛下以孫武之言相對並無不妥。”

“可這第二問,若再以孫臏之言相對,怕是卻錯漏百出了!”

劉協這才意識到,董卓不是嫌他答案回答的不標準,而是因為太標準了!

打仗又不是做填空題,有固定的答案。

隨機應變,這才是一員良將,一代名帥最寶貴的特質!

劉協自知確實是自己犯了錯誤,也沒有因為自己天子的身份死犟,而是與董卓認錯。

董卓見劉協明白了自己的苦心,亦是欣慰點頭。

“臣方才的第一問陛下回答的很好,要以不變應萬變,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之後再尋覓機會,獲取勝利。”

“可為何陛下到了第二問時,就犯了迷糊,隻以聖人之言搪塞呢?”

“孫臏所戰之地,不過中原腹地,最西不過關中,最南不過兩淮,如何能與現在動輒千裡奔襲相比?”

“現在若是兩軍勢均力敵,是斷不可貿然出擊試探的。而是要先確保糧草、輜重的供應,然後以輕騎去襲擊對麵的糧道,慢慢與敵軍消耗下去。正所謂“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稈一石,當吾二十石”!如此……自然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劉協剛剛說要先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後麵就想著先行進攻,謀取勝利……這屬實是有些自相矛盾。

所以董卓才說,打仗是萬萬不能照本宣科的。

哪怕這話是聖人說的,那也依舊不能遵守!

在做人方麵遵照聖人之言,頂多你一人死,你一家哭。

但若在打仗方麵遵照聖人之言,那可就是成百上千條性命,成千上萬個家庭啊!

董卓繼續傾囊相授,將自己戎馬一生的經驗全部告知劉協——

“兵書不可不讀,但說到底,研習兵法不過是讓自己更加知兵。”

“若知兵,自不需要兵書。若不知兵,自然也不再需要兵書。”

“知兵者,經以五事便可知曉戰事的結果。”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知道了這五事,那就可以算得上一位真正知兵的人了!”

劉協經由董卓這次指點,隻感覺自己收獲良多。

但他還是自嘲道:“朕現在,果然還是一個不知兵的人啊。”

聽到劉協這話,董卓麵色古怪。

“其實……陛下也不用這般妄自菲薄。”

“一、二問雖然答得不好,但這第三問卻是讓臣耳目一新。”

“陛下之高見,遠非常人能及!”

“那篇《言兵事疏》流傳已有三百載,可卻無一人能像陛下這般解讀,當真可謂新穎!”

匈奴人強悍,單純就是因為老秦人厲害。隻不過後來匈奴偷了老秦人的東西直接吃成了個胖子,所以才可以和大漢掰掰腕子……

這個解釋,在董卓這個武將耳中,可比什麼“大漢有德,匈奴無德”順耳多了。

倘若有德就能戰無不勝,那守衛大漢邊關還要他們這些武將作甚?直接將那些名士大儒丟過去不就行了?

刀劍,在保家衛國方麵,那可比道德教化要強上太多太多了!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