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5章 主動要知青
第945章 主動要知青
第二天,周子文早早的來到養豬場,在庫房裡修理最後一台粉碎機。
周子文熟練地拿起工具,開始對最後一台粉碎機進行最後的調試和檢查。
陽光透過庫房的窗戶灑在他身上,照亮了他專注的臉龐和周圍的機器零件。
經過一番仔細的操作,他終於完成了所有的調試工作。
周子文按下啟動開關,粉碎機發出了穩定而有力的轟鳴聲,就像一首勝利的交響曲。
他滿意地看著機器正常運轉,心中充滿了成就感。
這時,李雷走進庫房,聽到粉碎機的聲音,臉上露出驚喜的表情。
“子文,這台也修好了?你真是太厲害了!”李雷讚歎道。
周子文笑著回答:“是啊,李哥,終於全部修好了。有了兩台粉碎機,以後飼料加工就方便多了。”
李雷點頭表示讚同,“沒錯,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修好了粉碎機,周子文有種無事一身輕的感覺。
雖然還有一台拖拉機沒有修好。
但這台機器需要維修的地方太多了。
一個是配件不齊,另一個是他的技術還差了一些。
【機械維修 v6】(325600)
【機械製造 v2】(452000)
【電氣維修 v5】(447500)
【電器維修 v5】(457500)
機械維修隻有六級,電器維修和電氣維修隻有五級,機械製造最難,到現在也才二級。
這台拖拉機,有很多零件都徹底壞了,要麼更換新的零件,要麼就自己製造。
普通的零件倒是可以購買,但關鍵部件就不好買了,比如拖拉機的發動機,這東西的價格實在太高了,而且一般人也買不到。
所以他還是準備自己維修,能自己造的就自己造。
人家那些大師傅可以手搓原子彈,他也想試一試。
原子彈就不搓了,就搓個拖拉機吧!
不過這玩意不是一時半會可以搞定的。
按照他的估算,今年都不一定能修好。
把粉碎機交給李雷之後,周子文就把工具收拾了一下,然後去了隔壁的孵化室。
孵化室裡,溫度和濕度都很合適。
孵化床下麵,一盞盞煤油燈燈散發著柔和的光芒,為雞蛋的孵化提供著穩定的熱量。
周子文走近孵化床,仔細查看雞蛋的狀態。
他發現大部分雞蛋的胚胎發育良好,蛋殼上可以看到一些細小的血管,這是胚胎正在健康成長的標誌。
從孵化室出來後,周子文決定去養雞場的建設現場看看。
他來到養雞場,看到社員們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著最後的收尾工作。
“子文,你來啦!怎麼樣,這養雞場還符合你的要求吧?”
看到周子文過來,大隊長笑著問道。
周子文笑著回答:“周叔,養雞場建得很好,和我想的差不多。”
養雞場的規劃和布局都是他弄的。
成型之後是什麼樣子,他也是最清楚的。
養雞場其實已經弄得差不多了,估計明天就能完工。
“沒想到養雞場這麼快就建好了,子文,你那邊的雞仔還有多久才能孵化?”
吳大剛吧唧幾口手裡的煙杆,接著吐出一口煙圈,看著周子文問道。
周子文回答道:“按照現在的情況,應該也快了。大部分雞蛋的胚胎發育良好,再過半個月左右就能孵化出來了。”
吳大剛點點頭,又看了看養雞場,已經在考慮人手問題了。
“等雞仔孵出來,咱們就有得忙了。”
大隊長也附和道:“是啊,這都多虧了子文的主意和大家的努力。以後咱們村的收入又能增加不少了。”
“養雞場建成倒是好事,就是人手有些不夠用了。”吳大剛歎了口氣。
他們村的勞動力並不是很多,也就五百來人。
加上蘑菇組、養蠶組、石匠組這些小組,真正能在地裡乾活的社員並不多。
“要不把那些知青派到養雞場來吧!”大隊長出了個主意。
知青乾活不太行,對生產隊來說也是一個負擔。
但養雞不需要什麼力氣,雖然臟點臭點,但乾活輕鬆啊!
吳大剛聽了大隊長的提議,眼睛一亮,說道:“這倒是個好辦法。那些知青平時也乾不了多少活,把他們派到養雞場,既能解決養雞場的人手問題,又能給他們有點事做。”
“嗬嗬,要是知青們知道你們準備讓他們過來養雞,估計他們又要鬨騰了。”
周子文嗬嗬一笑。
雖然他自己也是知青,但這事他還真不好說。
畢竟知青乾活不行是事實,雖然養雞場這邊又臟又臭,但這邊工分高啊!
對知青來說,到養雞場上工或許是好事。
畢竟連飯都吃不飽的時候,臉麵什麼的都是小事。
吳大剛和大隊長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無奈和笑意。
吳大剛說道:“不管他們鬨不鬨,我們還是得和他們商量一下,畢竟這是他們的勞動安排,得尊重他們的意願。”
大隊長點頭表示同意,“下午就召集知青開會,把這個事情和他們說清楚,看看他們的態度。”
“對了,上次我去公社,聽知青辦的劉主任說,再過幾天又有一批知青要來,到時候可以把他們也安排到養雞場來。”
這一刻,吳大剛覺得知青不再是累贅,而是不錯的勞動力。
“嗬嗬,吳叔,既然你覺得知青不錯,那為什麼不找知青辦多要一些呢!”
“我們要是主動去要,知青辦應該會很樂意給我們提供幫助的。”
周子文笑嗬嗬的說道。
吳大剛聽了周子文的話,眼睛一亮,摸著下巴思考起來。
“子文,你這個主意不錯啊。我們村現在發展得越來越好,確實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如果能從知青辦多要一些知青過來,不僅能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還能給這些知青一個鍛煉和成長的機會。”
大隊長也點頭表示讚同,“是啊,我們可以向知青辦說明我們村的發展情況和需求,爭取多要一些知青。”
這會吳大剛和大隊長都覺得知青不錯,甚至巴不得多來一些知青。
畢竟大壩子村就這麼多人,如果知青能多一些,他們村子的事業發展也能更快一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