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考慮那麼多,學校有些什麼項目,龍首長都知道。他想要看的主要是校企辦的一些項目跟目前你了解的那些。學校畢竟是試點,而且有一些屬於軍民結合技術……”
李瑞自然不知道謝威在心中問候劉德寶家的親屬。
學校有些項目謝威確實不知道。
不是學校不對謝威開放,而是這小子實在是太滑頭了,不僅強行壓製著自己的好奇心,甚至連劉德寶有時候主動引誘,謝威都是裝著毫不好奇。
“關鍵是我不了解啊!”
謝威無語到了極點。
有必要逮著自己一個人薅麼?
“你不了解不重要,重要的現在導彈的探測距離比戰機探測距離更遠,204雷達目前依然沒有完成,學校的雷達項目才是空軍迫切需要的……”
李瑞解釋著。
謝威算是明白為什麼龍耀華要求自己陪同了:l4改的紅外探測距離比目前戰機裝備的探測雷達距離還遠,如同李瑞說的,壓力確實給到了戰機的研發團隊上了。
“我們的脈衝多普勒雷達目前剛完成最基本的論證,樣機尚未開始生產,沒錢呢!”
既然部隊是打著這樣的主意,不給錢?
肯定不行。
“這得看學校雷達項目的進度了。學校不是跟607在合作麼?”
李瑞眉頭跳動了一下。
謝威比自己還厲害,逮著機會就要錢。
關鍵自己也不掌握經費分配啊。
“得問問魏國鬆教授。”
謝威絲毫都沒覺得自己不了解這些項目進度有什麼不好意思的,平時見著戰機項目項目的人都得躲著走。
不躲著,難道給他們堵著自己要錢的機會?
“……”
李瑞目光複雜地看著謝威,想要一巴掌呼到他臉上,這小子怎麼就變得如此油滑了?
回到學校已經很晚了。
龍耀華以及部隊首長,直接被送到了北方大廈,而李瑞則是跟著劉德寶等人回了學校。
“這次打靶取得了圓滿成功,接下來,項目會撥款用於技術改進,同時,中距空空導彈也可以從論證轉入設計階段;以此為基礎的地空導彈防禦係統,也從原本的技術論證轉入設計階段……地空導彈防禦係統,可以以原本的反擊係列所取得的成果為基礎……”
接下來導彈團隊技術安排,劉德寶知道自己不如謝威,索性就直接把接下來任務安排的事情交給謝威。
對於謝威的安排,賴桂昌跟石宏偉等人也沒有反對意見。
“反擊係列是二院負責,咱們是跟他們合作,還是?”
賴桂昌問謝威。
二院是七機部下屬單位,主要承擔地空、艦空等導彈的研製工作。
雙方之前並沒有合作。
“合作吧。全部由我們來,人手跟設備等方麵缺口太大……談妥了合作,到時候直接融合反擊團隊取得的技術成果跟l4的技術成果……目前l4發動機還需要進一步修改,最大32馬赫的速度對一般戰機夠了,在射程較遠時一旦被戰機雷達探測到,提前規避,很可能會躲避過去的……”
謝威並沒有想過什麼都由學校的團隊自己去搞。
學校在各方麵的力量並不強,隻有整合相關單位的科研力量,才能更快發展。
一起發展才是王道。
“這事情就麻煩劉書記跟賴教授一起去跟二機部領導溝通。”
謝威看向兩人,直接安排工作。
對於眼前的情況所有人都習以為常了。
原以為可以直接討論下一個問題,哪知道賴桂昌教授卻開口了:“謝威,這事情我就不參與了吧?”
“???”
謝威疑惑地看著賴桂昌。
他是l4改導彈項目負責人,新的項目不由他負責由誰負責?
劉德寶臉上浮現出不滿,“桂昌同誌,對安排有什麼不滿意的咱們下來再溝通吧!時間不早了,明天謝威還得陪部隊的首長參觀學校項目呢。”
他認為賴桂昌是對謝威的安排不滿,於是他也不滿了。
賴桂昌知道劉書記為什麼不滿,苦笑著解釋:“接下來咱們項目一分為三,不僅要繼續改進l4的性能,還要搞中距型號,跟二院合作的地空導彈項目,雖然跟空空導彈技術有很多通用的,可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地空導彈技術論證過程中,石教授負責得多一些,我建議地空導彈由石宏偉同誌負責。”
“我?”
石宏偉一點準備都沒有。
“我沒意見。”
見謝威沒有提出反對意見後,劉德寶直接開口表態,“既然沒人反對,謝威,說說其他事情安排吧。”
“……”
彆說會議室裡熟悉了劉德寶的眾人,就連李瑞的表情此刻都變得怪異起來:你特麼的連問都沒問題有沒有人反對,直接就說沒人反對。
一點原則都不講了麼?
謝威也有些無語,好歹走走流程,問問大家有沒有人反對嘛。
都知道不會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該要的流程還是不應該少的。
抬起手腕,見時間已經過了十二點,謝威也不想耽擱時間,顧不得其他,開口說道:“接下來學校的軍事科研技術,很大可能會向戰機領域傾斜,學校之前的各項技術需要加快……”
“要搞整機設計?”
劉德寶問,旋即臉上浮現出難色,“應該召集戰機相關技術項目的負責人開會啊,咱們在這裡討論沒用。”
“具體如何安排,等明天部隊領導參觀了項目再說,不過戰機屬於三機部的項目,這事情需要跟部裡進行溝通,要不然到時候容易遇到麻煩。”
謝威提醒劉德寶。
這事情需要劉德寶去跟部裡領導溝通。
戰機屬於三機部管轄範疇,學校屬於七機部。
之前沒有大規模投入的情況下部裡不會有什麼意見,可要是經費跟資源都向著戰機相關技術傾斜,即使七機部主管領導沒有意見,整個七機部內部也會有很大的意見的。
尤其是學校握著好幾億的經費,其他兄弟單位日子緊巴巴的時候,一些問題更容易發生。
“不隻是經費跟資源傾斜的問題吧?”
劉德寶有些頭痛地揉了揉腦袋。
“對,肯定會加大跟三機部方麵的合作。目前除了150遠火的生產,也就中距導彈跟地空導彈係統跟院內合作,可以用l4的技術跟部裡談判。”
謝威的話,讓李瑞直接豎起了大拇指。
學校的研發經費,部隊會支付。
後續的研發經費部隊也會提供,以目前的數額,甚至都不需要動用學校多少經費,而謝威把部隊已經買單的技術拿到部隊談條件,一石二鳥。
這小子越來越油滑了。
自己沒看錯人!
第二天上午九點,龍耀華跟空軍的幾位首長準時到了學校。
“直接去你們戰機項目所在吧。”
不等劉德寶幾人打招呼,龍耀華就開口了,“時間不多,下午我們得去601所跟112廠那邊。”
隨著學校這兩年一直在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卻因為資金問題,建設規模不大,導致辦公跟教學都不夠用,連學生都有不少在外麵租房子上課。
不過,戰機項目的人不少,加上這幾年一直都在緩慢地發展,學校去年修的一棟規模不大的教學樓,被劃給航空航天的專業,戰機團隊就占了整整三層。
“學校在恢複航空航天專業前,就已經跟601、607、611、410等單位達成了合作,目前主要是以殲9的技術成果為基礎……”
一邊往航空樓走去,謝威一邊向龍耀華跟其他首長介紹學校戰機相關技術項目的情況。
“殲9?不是因為技術難度大、性能指標無法達到而徹底終止了?”
“前些年就已經減少了投入啊。”
“殲9是高空高速戰機,目前戰機不是已經開始摒棄了高空高速,轉而追求綜合作戰性能,這是你們提供的報告吧?”
幾名空軍首長都熟悉殲9的情況。
多次技術討論會議,多次修改技術指標。
從最初的雙24到後來的雙25,再到後來的雙26指標變化,殲9的整個研究過程充滿了艱辛。
從一開始的設計思想就非常超前,卻麵對國內工業底子薄弱、經驗不足、配套跟不上等問題。
在如此環境下,殲9的設計一開始是達到了單發戰機性能極限的24馬赫飛行速度;空軍在此基礎上提出雙25指標,611采用鴨翼氣動布局來應對,可隨著戰鬥機性能要求提升,空軍更是激進地把指標提升到了雙26……
國際上單發戰機最大速度都未超過24馬赫,而國內對單發的殲9提出的雙26指標幾乎是苛嚴到了無法實現的程度。
當然,如果這樣的指標的戰機能設計製造出來,殲9性能絕對能在國際上靠前。
然而,配套的渦扇6、電傳操縱技術這些核心技術無法取得突破,最終導致殲9的性能指標隻能是一種狂想!
空軍已經詳細評估過,才終止了殲9的研發。
難道哈工大的人不清楚?
“殲9的氣動布局、設想都是超前的……之前無法滿足性能指標,不是因為設計有問題,而是配套的電傳操控係統跟發動機跟不上……”
謝威解釋著。
“何況,我們的項目,從一開始就沒有製定必須達到的性能指標,而是根據我們的技術水平,儘量達到我們能達到的程度……而且現在學校隻有一個跟巴基斯坦聯合研製的超7項目,還處於論證階段,他們尚未明確是否合作……”
謝威的意思很明顯。
跟巴基斯坦合作的戰機項目,即使達成,也用不到電傳操控係統以及更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等先進技術的。
而目前跟巴基斯坦最大的合作就是三代坦克的研製。
很快,一行人就到了航空樓前麵。
宋總早上才得到通知,剛到航空樓外麵,就看到謝威就帶著龍耀華一行人到了。
“雖然目前我們沒有整機研製任務,戰機相關技術項目都是宋總在負責。”
雙方都是熟人,根本不用謝威介紹。
“你們學校是準備把611兼並了?”
一名空軍的首長笑著問道。
“合作!合作呢!”
劉德寶急忙否認。
空軍這位首長實在是沒懷好意啊,要是這話傳到七機部的領導耳中,怎麼解釋?
航天係統的技術項目那麼多,作為下屬單位不去搞航天技術,向著往太空、往月球發展,去搞三機部的戰機?
鬨呢!
“首長說笑了。這邊隻有611所部分技術骨乾,611所的主要力量還是在蓉城。”
宋總也急忙解釋著。
他倒是希望學校能把他們611所收編了,那樣要經費也容易不是?
學校現在可是握著好幾億的經費。
完全可以搞一個整機項目。
目前,宋總對新一代殲擊機研製方案有了非常明確的方案了,就等著機會合適,提供給上級主管單位。
哈工大是學校,如果隸屬三機部,完全就可以利用手中的權利直接立項開始搞三代機的方案論證跟設計工作了。
不像現在,都是在搞配套技術的研發。
隻有整機項目開始搞,配套技術的投入才會加大的。
“這裡是控製技術團隊,主要是以四餘度電傳係統相關技術的研究為主,簡單的機械傳動無法解決殲9鴨翼設計中用計算機實時、精確控製舵麵的問題,整個學校計算機、電子工程、光電等專業全部參與了進來。”
到了四餘度電傳操作技術研究區域,宋總向眾人介紹著。
他設想的下一代戰機方案,四餘度電傳操縱係統是核心技術。
而學校在這上麵也沒少投入。
“為什麼非得是鴨翼?控製難度大,結構複雜……國際上的先進戰機,采用鴨翼的可不多!之前殲9采用鴨翼是為了獲得更好的高空高速性能啊。”
一名空軍的首長問道。
鴨式布局帶來的氣動焦點變化,讓飛機天生就不穩定,操縱起來異常複雜。
這就對操作係統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國內掌握的機械傳動技術都不是很熟練,要控製鴨翼,甚至直接跳過了模擬電傳技術,直接上馬數字信號的電傳係統!
難度得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