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設置並州北部四營外以及空降一位並州刺史外,並州各郡的行政班子也必然要迎來一次大調整。
太原郡守丁原被調任左馮翊,那太原郡守的位置就空缺了出來。
永安宮中,劉辯看著並州和涼州一大堆的官員空缺,便召集了一眾重臣商議,從並州的戰報之中看到了雁門郡守郭縕的名字,倒是起了提拔的心思,道:“雁門郡守郭縕此次表現甚好。”
吏曹尚書梁鵠提前做好了功課,將太子有可能提及的人選都做了背調,並將郭縕的檔案遞給了太子,道:“但他是太原郡郭氏之人。”
後漢有三互法,郭縕這個太原郡人不得在太原郡擔任郡級行政主官,但太原郡作為並州州治所在,必須要遴選一位可靠的郡守。
劉辯並不想打破三互法對於官員的約束,並不再提及郭縕,隻是感歎道:“確實可惜了。”
尚書令劉陶倒是想到了一位人選,提議道:“不若任用前使匈奴中郎將臧旻?”
“他能行嗎?”劉辯對於臧旻並不能信任,並非是他的忠心,而是能力問題。
那場令大漢和鮮卑攻守易形的慘敗就有他的份,萬餘騎兵全軍覆沒,讓他無法信任臧旻的能力。
劉陶略作沉吟,回複道:“殿下,臧旻雖有大敗,然曆任使匈奴中郎將、中山、太原太守,所在之處皆有美名,又臨危受命擔任揚州刺史,剿滅了在句章造反自號‘大將軍’的會稽人許昭,其人還是可用的。”
“況且有並北四營,也無需臧旻作戰,他隻要能治理地方安撫百姓即可。”
劉辯微微頷首,臧旻相比他人的另一個優勢是,他擔任過太原郡守,而且那一任的政績被評為上中,應當是能治理好太原郡的,采納了劉陶的建議,道:“可,那五原郡的郡守空缺交由誰?”
“殿下,臣有一門下弟子,在幽州與鮮卑、烏桓作戰中稍有戰功,其人因功拜涿縣縣令。”劉寬輕撫須髯,一旁的盧植雙目微眯,麵色突然就陰沉了下來,隻聽劉寬道,“此人出身遼西公孫氏,名為公孫瓚,字伯珪。”
“盧師,孤若是沒記錯,那公孫伯珪好像是玄德和孤的師兄?”劉辯看著麵色陰沉的盧植,試探性地問詢道。
古文學派巨擘的門人突然就成為了劉寬這個今文學派巨擘的弟子,盧植那陰沉的麵色已然說明其中是有瓜可吃的。
盧植冷笑著,周身都溢散著滿滿的負麵情緒,道:“嗬,當年老夫在緱氏山中講授《左氏春秋》,偶爾有三兩個不入流的豚犬子聽講也在所難免。”
劉辯沒有回應,而是轉過頭看向劉寬,劉陶、羊續、荀爽、蔡邕等人也都好奇地看向劉寬,顯然是很願意吃一個有關盧植的瓜。
“呃,公孫伯珪曾在老夫門下學習了《歐陽尚書》和《京氏易》,傅南容(傅燮)、度河主簿魏齊卿(魏桀)、離石長王文都(王邑)皆為老夫門生,且一同進學。”
劉寬也有些尷尬,他是真不知道公孫瓚曾經跟隨盧植在緱氏山學習了《左氏春秋》的,眼下這情況,恐怕盧植是以為他跳臉輸出嘲諷盧植連門人都籠絡不住跳槽到他門下。
其實一個人拜多位老師這件事是可以的,但不能是不同學派的。
古文學派的弟子學了古文經《左氏春秋》,然後又跑去投身今文學派學習了今文經《歐陽尚書》和《京氏易》,這算什麼?
對於盧植而言,這就是背叛和棄明投暗!
這事說大不大,但說小還真不小,濮陽闓便是因為同時傳授今古文兩派經典而被打壓多年。
劉寬開口解釋道:“子乾,老夫……老夫真沒彆的意思。”
盧植緩緩吐出一口濁氣,而後搖了搖頭,頗為大度道:“公孫伯珪少時窮困,然性格張揚,喜華服,好鬥雞走狗,性奢靡,我恐怕他會鬨出亂子。”
劉寬點了點頭,這倒並非是盧植刻意抹黑公孫瓚,其實他也看得出這些問題。
隻不過有錢了奢靡一點倒也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隻要不貪腐就行,娛樂生活方麵隻要不誤事,也沒必要過多乾涉。
“那便以公孫瓚為五原郡太守,方才文饒提起的王文都,孤覺得也可以任用,以王邑為西河郡守。”
劉辯翻看著王邑的履曆,本為離石長,被須卜骨都侯率部攻克離石。有從離石逃出的百姓說王邑被匈奴人砍了六刀倒在血泊中,朝廷都以為他蒙難了,為他家中發放了撫恤金,劉寬也為這個弟子而哀傷了一陣。
結果挨了六刀的王邑竟然沒死,還帶著二十幾名同樣受了傷的百姓和士兵逃出離石躲了起來。
如此算來,還差朔方和上郡兩個空缺的太守位,這一時之間倒是當真沒了人選。
上郡尚可,最大的問題是朔方郡。
朔方郡那不滿萬的人口,說是二千石郡守,實際上擔任朔方郡守和流放沒什麼區彆了。
有資格擔任二千石郡守的不合適放在朔方郡守的位置上,沒資格擔任朔方郡守的更不能任命,這實在是令人頭疼。
“殿下,臣有奏。”
向來隻是旁聽的宗正卿劉虞罕見地開了口,還特意離席走到殿中央俯身行禮,姿態語調格外莊嚴肅穆:“蛾賊之亂中,下邳王劉意、常山王劉暠、甘陵王劉忠、安平王劉續四王棄城,致使城池失守,百姓遭戮,天下人對各地劉氏宗親皆有怨言,臣身為宗正,深以為恥。”
“臣以為可由宗室守國門,朔方、上郡二郡太守以劉氏宗親為之。”
劉虞給出的解決方案倒是著實令劉辯覺得耳目一新,儘管朝廷已然將下邳王劉意、常山王劉暠貶為庶人,甘陵王劉忠、安平王劉續更是被逐出族譜,也算是得到了應有的處罰,但終歸還是有人曾議論過劉氏宗親的。
劉氏宗親的形象需要挽救,最好的途徑便是“宗室守國門”。
大漢自前漢太祖高皇帝開國以來,除了某位孝文皇帝早年擔任過代王外,便從無宗室處於邊郡的例子。
那些個燕國、太原國建立封國之時,邊疆已然往北推進,拓展了一郡之地,並不需要麵對邊疆的異族。
所以宗室守國門這件事若是宣傳得好,將會為大漢皇室帶來莫大的政治利益。
那這件事就必須要辦了!
“誰可為之?”
既然身為宗正卿的劉虞能提出這個想法,自然也是物色了人選的,而且他相信劉虞應該會懂事的。
劉虞回道:“臣之子劉和,可為朔方郡守!”
還不待劉辯有所回應,一旁的劉焉便忍不住開口勸阻道:“伯安,伯平可是你的獨子!”
劉虞擺了擺手,一甩袖袍,高聲道:“每年邊郡為因蠻夷而死的男丁之中,不知有多少人是家中獨子,唯有劉和一人是獨子嗎?”
“好你個劉伯安,欲使吾居爐火上耶!”劉焉苦笑著,指著劉虞不知所言。
劉虞都把自己的獨子貢獻出來,派去最為荒蕪的朔方郡擔任郡守,而他有四個兒子,若是不配合這所謂的“宗室守國門”,那他還能為太子殿下信重嗎?
良久,劉焉咬著牙做出了抉擇。
是啊,他有四個兒子,哪怕死了一個還有三個。
劉焉深吸一口氣,轉過身向劉辯行了一禮,沉聲道,“殿下,臣有四個兒子,但舍不得他們去朔方郡那般荒蕪的地方,剩下的上郡便由臣的嫡長子劉範去吧。”
“司空公與宗正卿高義,受孤一拜!”
對於劉虞的高義和劉焉的自覺,劉辯決定給予他們格外的尊重和體麵。
在劉虞提出“宗室守國門”的建議後,劉辯的腦中就跳出了幾個最適宜的人選。
這些宗室不必能力多出眾,隻要不亂折騰不惰政即可,最關鍵的是他們的出身。
比如劉備,派他外放擔任邊郡郡守,誰認識你擔任過幽州小吏的爹劉弘是誰,不知道還以為是同名的奉車都尉劉弘呢。
劉陶的獨子劉滂身體還不如劉陶呢,怕是熬不到一年就能嗝屁,劉寬的獨子劉鬆能力不錯,有乃父之風,但卻是個酒鬼,時常喝的爛醉如泥,他不放心任用。(注1)
況且宗正卿的獨子,百官之首司空公的嫡長子,聽上去就比其他宗室擔任邊郡太守守衛國門要有噱頭和熱度。
即便是田間百姓聽聞此等消息,也會覺得大漢的宗室並非都是如那四王一般的廢物,大漢是有賢能的劉氏宗親的,也願意為了國家和百姓而奉獻出一切,包括嫡長子乃至獨子!
當然,若是劉虞和劉焉不主動體麵地自覺提出,那劉辯就要幫他們體麵了。
你看,你現在多好,皆大歡喜。
孤得了實惠,你們和你們的兒子得了名望和前途,大家都有光明的未來,這不正是雙贏的局麵?
(3103字)——
注1:《典論》曰:大駕都許,使光祿大夫劉鬆北鎮袁紹軍,與紹子弟日共宴飲。常以三伏之際,晝夜醋飲,極醉,至於無知,雲以避一時之暑。故河朔有避暑飲。
s:晚上準備去頭療、洗腳,心情很好,所以再加個一千字的小更,求讀者老爺們看在作者連續兩天加更了兩千字份上多砸點月票砸死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