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將煩心事全部拋諸腦後,劉辯準備用冗雜的政務來麻痹自己。
但踏入空蕩的雲台閣,唯有武衛營軍士持戟肅立,簷角銅鈴隨風輕晃,更襯得四下寂靜無聲。
劉辯這才想起來,昨夜他給百官集體放了個假。
在京朝臣皆得三日休沐,太子府屬官亦在其列。
自涼州、並州凱旋的功臣,更是獲準十五日休沐,其中五日可連續休沐,餘下十日為調休,允許他們在交接完工作後錯峰進行帶薪休假。
當然,也有恪儘職守之人,昨夜宴席上,善飲的典韋與許褚皆克製酒量,許褚值夜,典韋清晨前來交接。
哦,也有死心眼的。
昨夜沒喝醉的不多,最好飲酒的典韋和許褚都克製著欲望沒有喝醉。
許褚值夜,典韋早晨來換班。
作為左、右武衛將軍,典韋、許褚的值夜與尋常武衛營軍士不同,他們在各宮殿均設有專屬的偏房,夜間隻需完成數次例行巡視便可就寢。
但為應對突發狀況,二人始終保持披甲而眠的習慣。
劉辯獨坐雲台閣二層辦公區,看著昨夜宴飲狂歡之處,望著昨夜宴飲之地,不禁輕笑,隨即命高望傳太官左丞備早膳。
也許典韋這廝也能不變吧,依舊是那副狼吞虎咽的模樣。
去年初見時,儘管他已經對典韋有了一個初步的概念,但見到五個正常成年人飯量的食物才能讓典韋勉強吃飽,還是著實震驚了他。
瞧,這大清早的,典韋一口氣要了十來張填以牛、羊肉的胡餅,又添了三大碗瘦肉粥。
不過還彆說,看著典韋大快朵頤的模樣,倒也令人食欲大增。
將桌案上的這些胡餅和瘦肉粥風卷殘雲般全部吃下後,典韋這才長舒一口氣,隔著甲胄拍了拍肚皮後,便按劍侍立一旁。
就這胃口還不是典韋的全力,典韋、許褚以及諸多武衛營軍士都是執行著少食多餐製,一天能吃六頓飯,但每餐都不會吃得太飽。
這是考慮到突發情況必須拔劍禦敵,不能吃太飽以防止劇烈運動時腹痛,通常慣例是每餐僅至六分飽。
相比典韋的海量,劉辯食量就不多了,也頗為清淡,一碗精米白粥就著醃菜,再配一碗牛乳,這就是他今日的早膳了。
倒不是什麼食少事多,隻不過是昨夜酒喝多了,早上喝些白粥牛乳來養胃、解酒罷了。
用完早膳,負責管理餐具的太官甘丞便收拾餐具退下,而劉辯也將思緒全部投入了公務之中,開始謀劃登基後太子府府僚們的安置事宜。
盧植這個太子太傅自然是擢升為太傅,使其成為百官之首,雖無丞相之名,卻掌丞相之實。
但為避免權力過於集中,劉辯決定免去盧植前將軍之職,而且待中軍改革完成,盧植的中護軍一職也將解除。
這並非劉辯刻薄寡恩,諸多權力集於一身,這對盧植而言並非是好事,這也是維係師生情誼的必要舉措。
人心是經不起考驗的,劉辯也不想去考驗人心。
幸好盧植也是明白這些的,在這一點上師生二人有著充分的默契。
對於皇甫嵩和董卓,劉辯已然封前者為二千戶的芮鄉侯,後者為二千戶的斄鄉侯,並加任中護軍銜,。
原有左右將軍之職各升一級,分彆擔任後將軍和左將軍。
考慮到未來對鮮卑的戰事,以二人的年齡與身體狀況,極有可能繼續擔任漢軍的統帥,若此時官職加封過厚,日後封無可封就不知要麵臨何等境況了。
然而,其餘太子府府僚的安置卻成了一樁難題。
一個蘿卜一個坑,朝廷空缺的官職有限,許多職位上坐著的都是太子黨成員,把誰一腳踢開都不大合適,貿然調整恐生事端。
其實劉辯也曾考慮過改革中央行政架構,但執政後卻發現所謂的三省六部製等中央行政架構實際上並不適用於當下。
雖置三公,事歸台閣。
作為尚書省的雛形,世祖光武帝創立尚書台旨在削弱三公權力,以尚書台作為皇權的延伸,製約外朝代表的廣義相權。
尚書令的位低權,則是防止尚書台形成新的相權。
劉宏設立的侍中寺則是門下省的雛形,用以監督和製約尚書台,保證尚書有效行使職權,並且試圖通過侍中寺來集權,在曹魏時期也成為了監督並製約尚書省和中書省的有利部門。
而中書省的前身則是曹操霸府中的秘書監,則是權臣用以分流尚書台權力以鞏固統治的工具,而在曹丕稱帝後則將之更名中書,置監、令。
但從一省製最終正式被三省製取代,則有其特定的政治需求。
曹操時期尚書台和中書省都成為了司空府和丞相府霸府體係的一環,從幫助皇權延伸的內朝官在實際上轉變為了外朝官相權的權力延伸,因此曹魏立國後門下省的職能,並需要三省製正式被確立以進行相互製約和監督。
而且三省製看似是決策、執行、監督三權分立,但這三省製實際上大大降低了中央機構的行政效率,極大地製約了皇權,甚至轉而隱約成為了一種議會製度,臣子竟然可以拒絕執行皇帝的詔令或者宣布皇帝詔令無效。
事實上,三省合一才是三省製的發展趨勢,某位太宗文皇帝也感覺到了三省製在行政效率上的遲滯,故而於門下省設政事堂,聚集三省長官和擁有議事權的重臣聚集於此,先商討出一個大家廣泛認可的方案,然後再走正式流程。
而且又以尚書左右仆射兼門下、中書侍郎,三省其實已經在實際上完成了合一,從而大幅提升行政效率。
再後來這個政事堂被某位高宗天皇大帝搬到了中書省,再後來改名叫“中書門下”,又添列五房(吏房、樞機房、兵房、戶房、刑禮房)於後,結合使職差遣製度,使得三省六部虛有其名。
說到底,從本質上而言,三公九卿製與三省六部製並無絕對優劣,不過是權力的重新分配罷了。
但劉辯卻並沒有這些建立三省製的前置政治因素。
他的詔令在朝中暢通無阻,內朝依舊是皇權的延伸,內外朝也維持著平衡的政治局麵。
劉辯垂眸凝視案頭的博山爐,嫋嫋青煙如愁緒般纏繞上升,指尖無意識摩挲著案角的螭紋,終是輕歎一聲。
(2478字)
——
(以下為發布後增加的字數,實際上未計入收費範圍)
s:今天工作有點忙,明後天要和領導出差去山東長治,作為助理要為領導最後再確認出差前的準備什麼的。
而還得具體細化和整理書中各種製度和官職安排的資料,所以今天就暫時隻加更一千六百字了。
s:說白了三省製就是權臣篡權時期留下的弊病,導致尚書台變成了外朝相權的延伸,而中書省的前身也成為了外朝官,而最終不得不將門下省的前身正式設立。
而南北朝時期這一套被權臣們玩濫了,以至於隋文帝時期設立的是五省六部製,由於建國時的遺留問題,都快成了貴族合議製了。
等到了唐太宗時期,名義上是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的體製,實際上壓根看不上這一套弊政。
三省六部最大的貢獻,反倒是將封建君王的家與國概念拆開,降低了服務於君王的光祿勳、少府等官職機構的職權,強化了服務於國家的戶部等職能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