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澤見狀心中一驚,趕忙快步上前,穩穩地攙扶住英國公,仿佛生怕一鬆手英國公就會摔倒。
就在這時,英國公突然說道:
“扶為父去書房!”
張世澤點了點頭,隨後兩人便來到了書房。
一進書房,英國公便二話不說徑直走到書桌前,伸手從抽屜裡拿出一摞大明國債遞給了張世澤。
張世澤小心翼翼地接過,仔細端詳起來。
隻見這大明國債分為兩種,一種麵額為一萬兩銀子,另一種麵額為五千兩銀子,有的上麵簽著崇禎的名字,有的上麵簽著朱慈烺的名字。
緊接著,英國公邊將之前發生的事情大概說了一遍。
張世澤雖然已經從那些平日裡與他吃喝玩樂的勳貴子弟口中知道了此事的大概,但那些人說得支離破碎,遠沒有從英國公口中聽到的這麼詳細。
聽完英國公的這番話之後,他忍不住感慨道:
“真是沒有想到,太子殿下居然會想出這麼厲害的辦法。”
英國公聽到這話,也是頗為感慨,隨後帶著幾分自豪與欣慰笑著說道:
“正是如此,所以為父這才會賣力在勳貴中宣揚此事,而且這種事情確實也是有利可圖的,還能為國分憂,落下一個忠君愛國的名聲,你說那群勳貴為什麼不買呢?”
“再說了,現在又不是以前,以前大家藏著家產,害怕陛下知道具體數目開口借錢,就像老鼠怕貓一樣,小心翼翼地守護著自己的那點家當。”
“但是現在發生了之前的種種事情,這種事情還有什麼好隱瞞的?”
“你要是不買,倒是會讓陛下心裡落下嫌隙,覺得你不忠心。”
“那群勳貴也都不是傻子,有些話不需要說的太明白,所以就剛才一頓酒的工夫,為父這邊就已經幫著賣出去了兩百萬兩的大明國債。”
“那些勳貴們一個個都爭著搶著買,生怕買不到呢。”
張世澤聽到這話,若有所思地說:
“孩兒今日散值時,碰到幾個往日裡玩得比較好的勳貴子弟,他們請孩兒去吃酒,也是想讓孩兒想辦法幫忙購買一些大明國債。”
“看來這大明國債還真是搶手啊。”
英國公聽到這話,再次點了點頭,語重心長地說:
“這種事情也在情理之中,畢竟年輕一輩的勳貴也想在陛下和太子麵前露個臉,證明自己也是有擔當、有作為的。”
“這種事情你能幫就幫,畢竟同為勳貴子弟,往後你們之間還需要相互幫襯。”
“還有,明日一早你記得以你的名義也去買個三十萬兩銀子的大明國債,千萬不能在其他勳貴子弟麵前落了下風!”
張世澤聽到這話,趕忙應道:
“父親放心,兒子一定把這事辦得妥妥當當的。”
與此同時,另一邊的文官士紳家中也發生著差不多的事情。
那些平日裡高高在上的文官士紳們,此刻也圍坐在一起,討論著這大明國債的事情
第二天剛好是上朝的日子,因為此事關乎重大,所以崇禎也難得地上朝了。
當然,朱慈烺依舊作為監國太子出席了這場朝會。
等到眾臣參拜過崇禎之後,崇禎便直接讓王承恩宣布了聖旨。
緊接著,王承恩那尖細的聲音就開始在朝堂上回蕩: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今朝廷決定發行大明國債,以籌集資金用於國家修路等事務,望眾臣子齊心協力,共襄盛舉”
聖旨的內容其實很簡單,就是關於朝廷決定發行大明國債、以及各省分配額度的事情。
而聽到聖旨的內容時,朝堂上的文武官員們並沒有感到絲毫驚訝。
畢竟早在昨天晚上,他們大多數人都已經知曉了此事。
因此這件事情毫無例外地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
畢竟是為國家修路,這種事情誰要是反對,那不是找不自在嗎?
再說了,大明國債雖說也是向民間借錢,但又不是不還錢,如今的國庫和內帑都十分充盈,這三千萬兩銀子還真不算什麼。
反倒是購買大明國債的話既能為國分憂,又能從中獲利,何樂而不為呢?
與此同時,當天早上的《大明日報》也在全力宣揚此事。
大街上,剛看到新版頭條寫著“大明國債”的百姓瞬間有些疑惑,他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這大明國債是什麼東西啊?不會是朝廷又想出什麼新花樣來搜刮咱們老百姓的錢財吧?”
一些百姓們的臉上滿是懷疑與不安,仿佛這大明國債是什麼可怕的東西。
不過隨著上麵的內容逐漸明晰,百姓們終於明白了這大明國債到底是什麼東西。
原來這是朝廷為了修路等而發行的一種債券,購買者隻要等到一年之後可以獲得一定的收益。
但還是有人心懷疑慮。
“這該不是朝廷想辦法搶我們的錢吧?”
那人皺著眉頭,眼神中充滿了警惕。
旁邊有人聽到這話,忍不住吐槽道:
“搶錢?就你手裡的那幾分錢,有什麼好搶的?你沒看上麵說嗎?這次朝廷可是要發行三千萬兩銀子的大明國債,就我們手裡的這點小錢值得搶嗎?”
“說實話,這要是在以前,我還真不敢買,但是現在朝廷打了好幾次勝仗,還改革了稅收,我聽說國庫的銀子多得都花不完,咱們有什麼好擔心的?”
“再說了,這大明國債一年就有一分的收益,十兩銀子的話一年連本帶利就是十一兩銀子,這筆買賣還是很劃算的,我倒是覺得可以買一些。”
“沒錯沒錯!十兩銀子一年就能賺一兩,一百兩的話就是十兩銀子,這可比把錢放在家裡強多了,說不定還能發一筆小財呢。”
“反正有陛下和太子做擔保,咱們也沒什麼好怕的。”
“對對對,我也覺得可以買一些,這大明國債看起來挺靠譜的,咱們就當是支持國家建設了。”
一時間,類似的討論聲不斷在京城各個角落響起,仿佛一陣春風,吹遍了京城的每一個角落。
甚至當下便有不少百姓直接前往大明皇家銀行詢問購買大明國債的事情,他們一個個腳步匆匆,臉上滿是急切,仿佛生怕錯過了這個發財的好機會。
但是他們似乎忘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大明國債還沒有正式發行呢
當然,這並不重要!
當天下午,朱慈烺就得到了一個讓人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那就是勳貴、士紳以及富商全部加起來,居然已經認購了超過六百五十萬兩銀子的大明國債!
剛好這個時候,朱慈烺正在皇宮內和崇禎商議過幾天祭祖的事情。
因此崇禎自然也聽到了這個消息。
六百五十萬兩?
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崇禎瞬間被震撼到了,他瞪大了眼睛,臉上滿是難以置信的神色。
雖然他也知道有了自己這個皇帝和太子做擔保之後,大明國債可能會賣得很好,但怎麼也沒想到居然賣的這麼好、這麼快。
算上昨天的話,也就是兩天的時間,居然就賣出了六百五十萬兩!
而且這還隻是士紳、勳貴以及文官集團購買的,普通的商人和百姓還沒開始買呢。
要知道京城可有一百二十萬人口,就算除去勳貴、文官士紳、富商這些人,剩下的百姓有一百萬也不過分吧?
一百萬人口消化剩下的一百五十萬大明國債,那還不是輕輕鬆鬆的?
一時間,崇禎仿佛看到了無數的銀子像潮水一般湧入國庫,心中不禁一陣狂喜。
可就在這時,崇禎不禁有了彆的想法,然後他對朱慈烺說道:
“不如我們再追加一些大明國債如何?或者把原本分配到其他地方的大明國債勻一些到京城來?”
很明顯,崇禎是看到大明國債在京城賣得這麼好,所以想多賣一些。
但聽到這話,朱慈烺卻笑著搖搖頭。
“父皇,此事萬萬不可!畢竟物以稀為貴,這東西要是太多,說不定會起到反效果。”
“再說了,即便京城一地的大明國債賣完了,百姓要是想買,也可以去其他地方購買,這樣也可以加快其他地方大明國債的售賣速度。”
“咱們不能隻盯著京城這一塊地方,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
崇禎聽到這話覺得很有道理,便不再堅持了。
不管怎麼說,這件事情還是很讓人開心的。
隨後他看著朱慈烺,眼中滿是讚賞與欣慰。
“還是你考慮得周全,朕果然沒有看錯你。”
緊接著就在這時,朱慈烺又好像想到了什麼,然後變戲法一般從袖中掏出一份奏折遞給崇禎說道:
“對了,還有一件事情需要父皇您看一下。”
他的臉上帶著一絲玩味的笑容,仿佛這份奏折裡藏著什麼秘密。
崇禎聽到這話也有些好奇,便伸手將奏折接過來。
可打開一看之後,崇禎的臉色就變得有些難看起來。
因為這份奏折上麵說的事情,居然是恢複驛站的事情。
這對於崇禎而言,也是一件不想提及的往事了。
因為當年正是他下令裁撤驛站,這才造就了李自成這樣的人物,導致大明江山陷入了風雨飄搖之中。
如今這份奏折又提到了恢複驛站,怎能不讓他心中煩悶呢?
因為這簡直就是在打他的臉啊!
一時間,崇禎緊緊地皺著眉頭,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憤怒與無奈,手中的奏折也被他捏得皺巴巴的。
崇禎當年毅然決然地裁撤驛站,此舉在明朝末年的曆史長河中激起了層層波瀾,成為後世議論紛紛的重大決策。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這項決策導致了李自成的崛起,並且最終覆滅了大明。
然而若細細探究其背後的緣由便會發現,這一決策並非如許多人所誤解的那般是出於崇禎的昏庸無道,而是當時明朝所麵臨的嚴峻形勢所迫,實乃無奈之舉。
明朝末年,國家財政已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
遼東之地,建奴勢力如日中天,不斷侵擾邊境,邊境戰事頻繁,軍費開支如同無底洞一般吞噬著國庫的每一分銀兩。
與此同時,國內又連年遭受災荒,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急需大量資金用於賑災救濟。
說白了,就是乾什麼都需要錢!
而且需要很多很多很多的錢!
然而這個時候的國庫收入卻日益減少,財政缺口如同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簡直令人觸目驚心。
在這樣的背景下,驛站係統卻如同一個巨大的吸血鬼,每年耗費白銀超過兩百萬兩以上,成為財政的沉重負擔。
本來要是驛站能夠正常履行他們的職責,這點錢花了也就花了。
但是到了明朝中後期,驛站卻逐漸淪為了官員們貪汙腐敗的溫床。
官員們私用驛馬、虛報開支、索要賄賂等現象屢見不鮮,這就導致驛站運營效率低下,不僅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反而加重了財政壓力與百姓負擔。
與此同時,當時的工科給事中劉懋上疏,提出了‘裁驛遞以蘇民困’的建議,聲稱這麼做了之後每年可以為朝廷節省白銀六十萬兩銀子。
禦史毛羽健也因個人原因對驛站心生不滿,聯合提議裁撤驛站。
而這一建議,對於急於緩解財政困境的崇禎來說,無疑是一根救命稻草。
一來是當時的崇禎確實是太缺錢了,所以他隻能想儘一切辦法省錢。
二來是崇禎知道,當一個機構過於臃腫,卻又無力發揮其功效時,裁撤其實是最好的選擇。
於是,崇禎最終采納了這一建議。
不過崇禎也不傻,他並未裁撤所有的驛站,而是保留了一部分重要驛站,其餘大部分驛站均被裁撤。
然而崇禎在裁撤驛站的過程中卻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那就是他未能對這些失業的驛卒進行妥善安置,導致這些人既無土地耕種,又因戶籍限製不能從事其他職業。
最終這些人大多數淪為流民,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
有些失業驛卒走投無路之下,紛紛加入農民起義軍,其中李自成便是最為典型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