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宣室殿。
劉盈歎氣一聲,陳平心中也頗為不是滋味。
可以說燕趙、吳越這兩個地方,算是經曆了不少戰亂和傷痛。
燕趙大地,地處北疆,雖民風剽悍,卻飽經戰亂。
尤其是幾年前陳豨叛亂,席卷代、趙,戰火荼毒甚廣。
許多地方百業凋敝,民生艱難。飯都吃不飽,哪有餘力供子弟讀書?
即便有家學淵源,也因戰亂流離失所,學業中斷。
他們的士子,起步晚,基礎薄,麵對中原士子皓首窮經的深厚積累,自然難以匹敵。
吳越之地,本是富庶之鄉。
然九江英布叛亂,雖被平定,但戰事波及甚廣,尤其是長江沿岸,破壞嚴重。
許多士族家產被抄沒,書院被焚毀,士子流散。
加之南方水患頻仍,恢複緩慢。
吳越士子縱有靈秀之氣,奈何基礎不穩,又缺乏名師指點,麵對需要深厚積累的經義策論,也顯得力不從心。
劉盈看著奏報,沉默良久。
他推行科舉,本意是打破門第,廣納賢才,讓天下寒士皆有出頭之日。
可如今看來,地域發展的巨大差異,已然在無形中築起了新的高牆!
燕趙、吳越的士子,並非無才,而是輸在了起跑線上!
“這不公平!”
劉盈猛地拍案,眼神銳利,“科舉取士,取的是才學,而非地域!若因戰亂、因貧瘠,便讓一方才俊永無出頭之日,這科舉,與那察舉又有何異?不過是換湯不換藥!”
殿內一片寂靜。
陳平、周勃等人也麵色凝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劉盈在殿內踱步,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掌心,這是他思考時的習慣。
突然,他停下腳步,眼中閃過一絲靈光:“有了!”
他快步走到巨大的帝國疆域圖前,手指劃過山河:“既然地域差異客觀存在,那我們就因地製宜,因材施考!試卷,不能隻有一張!”
陳平聞言欣喜道:“陛下之意是?”
“分卷!”
劉盈斬釘截鐵道:“為彰顯公平,照顧不同地域士子的學業背景和所麵臨的實際問題,此次科舉按地域劃分考卷!”
“中原、齊魯、三輔等地,文教昌盛,基礎紮實,用全國卷!題目可深、可廣,考校經史功底、治國方略!”
“燕趙之地,飽經戰亂,民風尚武,偏重實務!用北卷!可側重邊塞防務、屯田實邊、戰後重建、民風教化等貼近其地情民生的題目!經義難度亦可適當降低,重實務策論!”
“吳越之地,水網密布,農商並重,文風靈秀!用南卷!可側重水利興修、漕運管理、農商協調、賦稅改革等南方實際問題!亦可考察其文采詩賦之長!”
劉盈的構想清晰而大膽,充滿了變通的智慧。
“如此一來,燕趙士子不必苦讀他們可能一生都難以接觸的南方漕運細節,吳越士子也不必強記北疆風沙地貌。各自以其所長,考其所應知、所能為之事!方為真正的唯才是舉!”
這個提議,如同在沉悶的殿內投下一顆驚雷!
陳平眼中精光爆射,撫掌讚道:“妙!陛下此策,因地製宜,存乎一心!既不失科舉取才之公,又兼顧地域差異之實!老臣歎服!”
周勃也難得地露出笑容:“好!讓北邊的考怎麼守邊,南邊的考怎麼治水,這法子實在!比一刀切強多了!”
連一向謹慎的灌嬰也點頭:“如此,燕趙、吳越的士子,當感念陛下聖恩!”
消息傳出,如同在沸騰的“知識羹”裡又加了一把猛火!
那些原本灰心喪氣,覺得自己注定陪跑的燕趙士子,聽聞“北卷”消息,激動得熱淚盈眶!
他們熟悉邊塞風霜,深知屯田不易,這正是他們的戰場啊!
“陛下聖明!這才是真正的公平!”
他們紛紛摩拳擦掌,開始鑽研邊務實務。
吳越才子們更是喜出望外。
他們不必再苦啃那些艱深的北方地理和枯燥的屯田細節,可以儘情發揮自己對水利、漕運、農商的理解和文采優勢了!
“南卷在手,吾輩當揚眉吐氣!”
秦淮河畔、錢塘江邊,備考的熱情空前高漲。
雖有少數人覺得“全國卷”難度更大,似乎吃了點“虧”,但絕大多數人也心服口服。
畢竟“全國卷”代表的是頂尖水平的較量,更顯榮耀。
況且,天子此舉,彰顯的是海納百川的胸襟和對天下士子的拳拳之心,的確令人敬佩。
長安城裡,士子們的議論焦點瞬間從押題、秘籍,轉向了“北卷會考什麼?”、“南卷側重何方?”。
氣氛更加熱烈,卻少了幾分焦慮,多了幾分對公平的期待和對朝廷用心的感念。
——
未央宮。
劉盈看著重新規劃好的考卷方案和更加均衡的士子名錄,臉上露出了輕鬆的笑容。
他對著疆域圖,仿佛看到了燕趙邊塞烽火台下挑燈夜讀的身影,看到了吳越水鄉烏篷船中奮筆疾書的才俊。
“陳平。”
劉盈笑道:“這第一次科舉,咱們可真是摸著石頭過河啊。沒想到,石頭底下還藏著地域不平的暗流。幸好,咱們及時變道了。”
陳平也笑道:“陛下聖心燭照,明察秋毫。此分卷之策,必將載入史冊,成為後世科舉取士兼顧公平之典範。”
“隻是這閱卷之人,怕是要辛苦些了。北卷、南卷、全國卷,風格迥異,猶如品評不同風味的菜肴。”
劉盈眼中閃過一絲狡黠。
“無妨!讓蒯通在涼州也貢獻點力量,他不是擅長‘品評’嗎?分他幾份最刁鑽的策論去‘品鑒品鑒’,省得他在平戎城天天琢磨怎麼給冒頓單於送驚喜。”
想到蒯通可能對著燕趙士子寫的“如何用蒯通式陷阱對付匈奴騎兵”的策論一臉便秘表情,劉盈忍不住笑出聲來。
長安城的喧囂還在繼續,大漢帝國的第一次科舉,就在這青澀的摸索、及時的變通和舉國士子的熱切期盼中,緩緩拉開了帷幕。
曆史的車輪,在年輕的皇帝手中,碾過了一道充滿智慧與溫度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