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娜,未央宮正殿。
莊嚴肅穆,丹陛之下,數十名曆經層層選拔脫穎而出的貢士,身著嶄新青衿,屏息凝神,垂手肅立。
陽光透過高大的殿門,照亮了他們年輕而緊張的臉龐,空氣中彌漫著墨香、檀香和一種近乎實質的期待感。
劉盈高坐於禦座之上,目光如炬,掃視著殿下的英才。
經過縣試、郡試、州試的洗禮,這些來自不同地域、擁有不同背景的士子,終於站到了帝國的最高殿堂前。
他手中是經過陳平、蕭祿等人初步篩選出的殿試策論卷子。
蕭祿這位大舅哥,也逐步踏入政壇,開始為劉盈做事。
策論題目由劉盈親自擬定,緊扣時務:“論安邦定國之要,兼及富國強兵之策”。
一份份答卷被內侍高聲誦讀,貢士們依次上前應答天子垂詢。
有引經據典、宏論滔滔者;有務實穩健、條陳清晰者;亦有略顯拘謹,但見解亦不乏亮點者。
劉盈時而頷首,時而追問,殿內氣氛緊張而有序。
終於,輪到最後一份答卷。
內侍展開帛書,聲音洪亮:“考生賈誼,洛陽人,年十八,南卷魁首!”
此言一出,殿內微有騷動。
十八歲?南卷魁首?如此年輕!
當賈誼清瘦挺拔的身影出列,其沉靜的氣質與年輕的容貌形成鮮明對比。
他躬身行禮,聲音清朗而沉穩:“學生賈誼,拜見陛下。”
劉盈饒有興致地看著這個年輕的洛陽才子。
“賈誼,汝之策論,朕已閱畢。其中兩點,令朕印象深刻。”
“其一,論西域:‘西域非患,實為利藪。控其道,則商旅通,貨殖流,胡馬可為耕牛,珠玉可易粟米。羈縻之,不如通之;隔絕之,不如化之。設都護,護商路,導其向化,則河西可安,財富可聚。’”
“汝年紀輕輕,何以對萬裡之外的西域,有如此洞見?”
賈誼不卑不亢,即便在未央宮,麵對朝臣和皇帝也能從容應答。
“回陛下。學生雖處中原,然留心輿圖,訪詢商賈。”
“西域諸國,仰慕漢風,其地多奇貨,其人慕利。今匈奴西遁,正是重開絲路、以商賈為前驅、以貨殖為紐帶,化乾戈為玉帛之時機!”
“以利導之,其勢如水;以威壓之,其反如獸。故學生以為,通商路,設都護,宣教化,乃長治久安之上策。”
賈誼話語清晰有力,將商業與外交、軍事巧妙結合,勾勒出一幅充滿活力的西域藍圖。
劉盈眼中欣賞之色更濃,又問道:“其二,汝言:‘農為本,商非末流。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其流轉,可活萬民,可富國庫。抑商如塞川,非智者所為。當立市平準,通有無,抑豪強,則商亦為國之血脈。’”
“此論,與重農抑商之古訓,大相徑庭,汝何解?”
朝堂群臣聞言,全都盯向了賈誼,商業可都是下賤行當,豈能與農業相提並論?
賈誼目光炯炯,侃侃而談:“陛下明鑒!管子有雲:‘倉廩實而知禮節。’ 農桑乃國之根基,此千古不易之理。”
“然商者,通四方之貨,調天下之需。農夫之粟,賴商賈運於市;工匠之器,賴商賈鬻於民。”
“無商,則農困於穀賤,工滯於器積,民匱於所需。昔秦法抑商,商賈匿跡,財貨不通,民愈困而國愈弱。”
“故學生以為,重農為根,通商為脈。善治國者,當如調理氣血,使其暢通無阻。”
“立平準以抑兼並,設市官以通有無,使商賈得其利而民受其惠,則國用自足,民力自阜!”
賈誼的論述,既有對傳統“農本”的深刻理解,又跳出了“抑商”的窠臼,將商業視為國家經濟血脈,提出了具體的“通商惠工”之策,其見識之新穎、論述之嚴密、格局之開闊,遠超同儕!
劉盈撫掌大笑,聲震殿宇:“好!好一個‘通商為脈’!好一個‘使商賈得其利而民受其惠’!賈誼,汝之才,如錐處囊中,其末立見!觀汝之策,有經天緯地之識,更有濟世安民之實!此番殿試,汝當為魁首!”
“陛下聖明!”
陳平、蕭祿等人亦紛紛點頭,對賈誼的才華與劉盈的眼光心服口服。
十八歲的狀元魁首,將來勢必會被皇帝重用!
——
放榜之日,長安城萬人空巷。
巨大的金榜張貼於宮牆之外,賈誼之名高居榜首!
緊隨其後的,有來自燕趙之地、以一篇《論北疆屯田與民防結合疏》打動考官的寒門士子孫定方。
有來自吳越水鄉、以《論江南水利疏浚與漕運改良策》展現才華的農家子弟沈文秀。
更有齊魯、三輔等地的飽學之士。
金榜之下,歡呼聲、哭泣聲、驚歎聲交織一片。
有白發老翁看著孫兒名字,老淚縱橫:“中了!中了!我老孫家,終於出了個讀書人了!”
有布衣寒士激動地擁抱在一起:“寒窗十年,終不負此心!陛下開科取士,真乃我輩再生父母!”
燕趙、吳越的士子們更是激動難抑:“陛下分卷,恩同再造!若非北卷、南卷,我等焉能登此金榜?”
長安城的百姓也津津樂道:“聽說了嗎?狀元郎才十八歲!”
“那個孫定方,聽說家裡是種地的!”
“沈文秀,他爹是修河堤的!嘖嘖,真給咱老百姓長臉!”
賈誼、孫定方、沈文秀等新科進士,身披紅綢,跨馬遊街。
所過之處,百姓夾道歡呼,鮮花如雨。
這前所未有的盛況,不僅是對個人功名的慶賀,更是對“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一科舉夢想成真的集體狂歡!
無數鄉野孩童,聽著金榜題名的故事,眼中燃起了讀書的希望之火;無數農家小院,開始傳出稚嫩的讀書聲。
劉盈的名字,與“科舉”、“公平”、“希望”緊緊聯係在一起,被天下寒士和百姓發自內心地稱頌。
隻是隨著第一次科舉的完美舉辦,劉盈卻並未讓年輕的皇帝誌得意滿。
宣室殿內,劉盈召集心腹重臣。
“諸位愛卿,科舉雖然成功了,但咱們也要未雨綢繆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