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8月13日,星期六,是我家喜喜進入6月齡的日子。
上一周,我主要考慮了兩件事:第一是給孩子起名字。第二是寫"知覺"訓練計劃。
"你看喜喜吃奶的胃口像隻小豬。"妻子一邊說,一邊驕傲地看著她的孩子。
"是呀!"我讚歎道,"聽喜喜吃奶聲,就知道他將來是個強健的小夥子!"
"讓你給喜喜起名字,你想好了嗎?"妻子一邊點著孩子的臉頰,一邊問。
"想好了,"我說道,"依喜喜的生辰八字,和天格、地格、人格數理,以及王家家籍他們這輩-喜-字排位,我給孩子起名叫-王喜樂。"
"王喜樂!這個名子好!"做在沙發上的老媽說道,"這幾個月我一直想著要為喜喜起個怎樣的名字,這個名子好像就是我心裡想的。"
"喜喜的爺爺,你過來一下"老媽向隔壁屋喊道,"我們給喜喜起了個名字,你看行不行。"
"什麼名字?"老爺急匆匆來到這屋趕忙問道。
"我給喜喜起的名字叫-王喜樂。"
"王喜樂,這個名子太好了!"老爺樂嗬的說道,"這段時間我也一直思謀著叫這個名子。"
6月齡,一邊孩子有了正式大名,一邊他開始"坐起來"的努力。此時,孩子大腦的意識世界完全進入到新的空間,"鼻點試驗"證實了這一點。
6月齡,孩子開始社會化,他會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成長,深思熟慮後我寫出了此階段3個月的,主題周訓練計劃。
星期一:說話知覺訓練,既孩子對大人很感興趣,會用微笑主動與大人做眼神交流,並發出咕咕唧唧的聲音,多做類似練習。
星期二:抓握知覺訓練,既孩子喜歡抓握一切能觸及到的東西,還特彆喜歡往嘴裡放。用嘴含東西是孩子積極感受事物的一種方式,既不是淘氣,也不是乾壞事,隻是好奇罷了。隻要確定所含的東西是安全的、衛生的,就由他去吧!
星期三:機動
星期四:交換知覺訓練,既孩子喜歡抓東西,也會把東西交給你,但更希望你能把東西交還回來。此時,你在交回東西的同時,要告訴孩子這東西是乾什麼的。
星期五:預判知覺訓練,既你要儘可能多地教孩子玩“東西不見了——還會再現”這類躲貓貓活動,因為它能很好的滿足預判意識的發展需求。
星期六:看書知覺訓練,既孩子開始喜歡看配有簡單圖片的書籍,這是看書意識發展的具體表現。
星期日:休息
"你這訓練計劃全是描述性的。"妻子看完訓練計劃說道,"為什麼以前那種規定性的東西一點也沒有了?"
"6個月前孩子完全處於被動狀態,所有的蹬腿、抬頭等等練習,都是依德國曼弗裡德·葛歐瑟與蓋哈爾特·海克爾倆位教授的科學訓練法與教育教學法製定的,"我解釋性地說道,"這些年,學生初二參加訓練,初三達到二級運動水平,訓練教育工作都是沿這套理論係統推進的,我想它對孩子身體發展也一定有效。"
"這我就不明白了,現在孩子6個月大了,按理說你的訓練計劃的規定性更明確才對!?"妻子不解地說道,"反而全變成描述性的了,且全都是很靈活的東西。"
"孩子5個月前,他的大腦發育主要是感覺,都是被動的東西,沒有自我意識。"我說道,"它就像我們剛開始教學訓練,主要圍繞足球、籃球展開,待到大家對體育有主動意識後,再將有點天賦的同學向田經方向引導,實現競技能力上的突破。"
"你的意思是說,6個月的小娃娃就有自我意識了?"妻子疑或地說道,"我怎麼一點也不信!"
"信不信並不重要,"我說道,"重要的是你知道了有個-鼻點實驗,有支持這個觀點的係統數據。"
"那些數據你又沒驗證過!你為什麼對它們那麼崇拜?"妻子問道。
"自1987年,我在訓練中嚴格執行了葛歐瑟與海克爾倆位教授的數據後,像技術訓練要在25秒內給予回應,速度訓練要在6秒內組織,速度耐力訓練最好圍繞1分鐘展開,並有嚴格的間隙控製要求,等等。這些數據模型成為我前進道路上的神燈。"我興奮的說。
"看來你這份沒有具體規定要求的訓練計劃,是有著明確目的的。"妻子說。
"對對對,"我趕忙說道,"啟迪知覺,看似沒有什麼明確的東西,但它的目的極為明確。"
"啟迪知覺,認識自我;看似簡單,實則很難。"妻子認真地說道,"這種教育隻可意會不可言傳,讓我們一起去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