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少年們來說。
未來是有希望的,中華民國推翻了在華夏這片土地上根深蒂固的附骨之蛆。
孫文帶來了新的時代。
將皇帝推翻到了垃圾桶裡。
而如今。
他又站出來了,妄圖複辟。
和辛亥不同,袁市凱選擇的“隊友”,是島國。
甚至還擬定了二十一條喪權辱國之條約。
和舊時代的皇帝一樣,國家不重要,重要的是統治的地位,其他的都是不便之物而已。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才能毫無壓力的去簽訂這可悲可惡的條約。
梁棲超的作品被列為禁書,湖南第一師範的學生,被當地的總督命令,要寫親日詔文,同時為袁市凱的生日和登基大典獻上賀詞。
你們應該做得到吧。
學生們沉默。
但是,卻並沒有在沉默之中消亡。
我們不應該這樣。
甚至,我們也許應該做些什麼。
此時的少年們,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
在袁市凱登基大典的當日。
將所有宣傳的手冊,換成了禁書,換成梁棲超的書。
那發人深省的火焰。
就算知道這個舉動都會惹怒當朝的皇帝。
而且也確實親眼看著有同學倒下,當場被槍斃。
皇帝的威嚴不可辱沒。
我憤怒。
但卻不迷茫。
沒有一點的迷茫。
我,隻是一個熱愛讀書的少年。
如果生在和平年代的話,可能我隻是一個普通的圖書管理員,朝九晚五的下班,剩下的時間沉浸在圖書館裡,風花雪月,好不自在。
這是多麼美好的時代,多麼令人羨慕的時代。
但我所生存的現在,就並非如此。
皇帝。
在我出生不久的時候,這個國家還是由皇帝所統治。
我不用從書上就能看到。
衣衫襤褸,雙眼麻木,骨瘦如柴,留著長辮子的乞兒,窮人,貧苦麻木的人。
我很容易分辨誰是八旗子弟,誰是皇宮貴族,誰是窮人。
窮人的願望很樸素。
吃飽穿暖,那是他們的終極夢想。
他們發明了很多有意思的飯菜,折羅飯,爛肉飯,瞪眼食。
苦中作樂的,調侃這些發明出來的菜肴的名字。
但歸根究底。
是那些吃的滿肚肥油的八旗子弟和皇宮貴族剩下的飯菜。
啊,為什麼他們明明吃不完,卻不願意分給窮人們呢?
為什麼明明種出糧食來的人是農民,而他們卻是最難吃飽的人?
我試圖從書中得到答案。
但書本從來不給我答案。
但我卻能夠總結出來。
山河破碎,喪權辱國,這些東西都和皇宮貴族無關,他們之所以能夠輕飄飄的簽下這些東西,那是因為付出代價的人是農民。
支撐起這個國家的人是誰我隻知道。
糧食是農民種出來的。
國家弱小,受罪的也是他們。
打仗的是他們。
被殺戮的是他們。
餓死的是他們。
此時的李軒,眼前就仿佛有兩個世界,一個是在現代裡生活著的自己,無法看到理解不到的地方。
一個是1913年的學生們,所看到的華夏。
“袁市凱,對不起中華民國!”
此時的李軒大聲喊道。
少年誌氣,影響在場的人。
朱亞汶和羅錦。
蔡森和蕭子生。
同樣的怒吼起來。
袁市凱,對不起中華民國!
麵對槍口,麵對接下來必然會到來的白色恐怖。
此時的王勁崧就看到了勇氣,看到了覺悟。
一個角色塑造是怎麼樣,又要看他麵對抉擇的時候是做出什麼樣的回應。
之前片場青春片似的拍攝方式,王勁崧好像也懂了。
確實,如果他們生在平和的時代,他們生在和平年代的話,也許真的會像劇本裡演的那樣,隻是一群有性格的優秀學生。
自立自強,有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也有著自己的青春歲月。
但他們麵對的時代是不一樣的,這是一個國破山河的時代,山河破碎,國家興亡的時代。
交替在侵華,封建,民主。
混亂交雜的邊緣。
在這樣的時代裡。
在隨時有可能死去的時代。
袁市凱的槍口已經頂在了學生們的後背。
他是真的敢開槍的,他才不會管你是不是學生。
但學生們是真的敢站起來的。
他們是真的敢挺身而出的。
王勁崧就看得明白了。
他就真正的看明白,
這是什麼樣的塑造了。
挺身而出的少年們,在和平年代可以享受青春,在烽火年代。
也能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眼前的這些學生們。
真的活了。
對於劇組的影響,對於大家的影響。
莫過於,那一種‘憤怒’,從劇本,從感受,從氣質的感覺將他們代入到這份節奏裡麵來。
讓大家都真切的感受這個時代所帶來的一切事物
生活在國破山河的年代,我們這些少年們,要負擔的責任。
一個需要‘偉人’的時代是悲哀的。
但因為在悲哀的時代,選擇成為偉人——是偉大的。
生在悲哀的時代,在悲哀的時代選擇最崇高的願望。
那種情懷。
就砸入了同學們的心中。
羅錦,朱亞汶,在心中對李軒的崇拜,就絕對到了一個無以複加的地步可以說,那種崇敬的感覺。
他們就徹底看清了自己和李軒的差距。
差距太大了,那種絕對的差距。
也感覺得到。
這份劇本真正的魅力。
通過演技,通過代入感,讓大家,真切的感受,為什麼,他們是偉大的,而不是用書本,用口述。
他們的覺悟和魅力。
他的劇本理解能力,強的像是他真的生活過在這個時代一樣——而真的生活過,所以他才能演的那麼好,才能導的那麼好,才能將這種感覺,真正的演出來
真的,不可思議。
讓他們,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了。
這,就是導演的實力嗎,恐怖啊。
此時,在湖南第一師範的學生們,也都有許多湊過來了。
拍戲這件事,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很新鮮新奇的。
特彆,還是拍攝他們母校的故事。
一些客串的老師教授,就包括馬列的教授江秉,曾經去蘇聯留學過,正兒八經的,感受過真正的‘gc主義’的,而非後來的蘇修,完全走在偏離道路上人,思想那都是相當的根正苗紅的。
江秉一聽到有人在拍‘他’的故事,《恰同學少年》的故事,其實也蠻好奇的
戲子,也分為好戲子,不好的戲子——但不管怎麼說,戲子這兩個字,在大多數正經的教授麵前,那文化程度是相當不高的。
他們,真的能理解恰同學少年的風貌嗎?
而且還聽說的,主導這部作品的還是個年輕人,他真的能夠懂嗎
很讓人懷疑。
看到導演兼主演的時候,隻覺得太年輕了,年輕到了一個無以複加的地步,看上去,也沒有那赤色太陽的感覺。
直到第一次‘蛻變’的時候,在抨擊袁市凱稱帝的時候,那種蛻變的感覺。
才讓他有一種微微的,刮目相看。
這就是演技吧,扮演彆人的技能。
演員,扮演他人的職業,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的感覺。
但不管怎麼說,這部作品,還是很值得的,而且也不封鎖現場,讓學生們去‘寓教於樂’的看一下,也不錯。
此時的馬列老師就在旁邊解說著。
由於大學校園是對外開放的,不僅僅是大學生們,甚至還有周圍的小孩們都新奇的感受著這份‘寓教於樂’的感覺。
江秉就介紹著這烽火年代的殘酷和殘忍,北洋軍閥複辟,再到小島入侵,再到路線爭鬥。
都是灰色的,不算特彆積極的。
然而此時。
介紹的中心點,是李軒,是李軒這一群,扮演當初那批救國學生們的北電學生們。
這一段戲,《少年華夏說》的念誦,算是總結了《恰同學少年》的前半段戲。
“製出將來之少年華夏者,則華夏少年之責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也!”
“彼老朽者何足道,彼與此世界作彆之日不遠矣,而我少年乃新來,而與世界為緣”
“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後顧茫茫,華夏而為牛為馬,為奴為隸,則烹臠鞭棰之殘酷,惟我少年當之。”
“華夏如稱霸宇內主盟地球,則指揮顧盼之尊榮,惟我少年享之,於彼氣息奄奄,與鬼為鄰者何與焉!”
明明,剛剛馬列的教授說這一段悲觀的曆史。
李軒在背誦著少年華夏說一個人,兩個人,羅錦,朱亞汶,都自然而然的,跟著李軒一起背誦。
梁棲超所著之雄文,所蘊含的魅力。
難怪,當初的梁棲超,是那麼多學生們的偶像
熱血,沸騰澎湃。
【聲音】的輸出能力,帶來身臨其境的朗誦情感
甚至劇組成員,王勁崧都開始了念誦——我已非少年,但卻能被少年之熱烈之心感染!
鏡頭裡的少年們,鏡頭外的少年們
都被這份感覺所浸染。
此時,朱亞汶和羅錦開始接著。
“彼而漠然置之,猶可言也!”
“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
“則吾華夏,為未來之國。”
湘江三友的演員站在一起,讓這位馬列老師有些恍惚。
他們在背誦的時候
那種異常強烈的感覺
越來越多人被吸引,包括其他的‘同班同學’們,此時高媛媛和江燕接上。
“其進步未可量也,使舉國之少年而亦為老大也,則吾華夏為過去之國,其澌亡可翹足而待也。”
越來越多的人,鏡頭裡,所有學生演員們,都自然而然的在鏡頭裡。
以李軒為中心的少年們。
激情澎湃的迸發。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瀉汪洋!”
“潛龍騰淵,鱗爪飛揚!”
“乳虎嘯穀,百獸震惶!”
“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美哉,我少年華夏與天不老。壯哉我華夏少年,與國無疆!”
對未來的憧憬和熾熱的太陽,此時王勁崧發現,這份合誦的情感,直接就感染了片場外的人,甚至那名似乎總是對劇組有些意見的老教授,也跟著朗誦起來。
既——《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此時。
王勁崧一開始就覺得,他們來拍這部電視劇,太年輕了。
而此時,就覺得。
拍彆的作品可能確實早了點,但如果是這部作品的話。
這個少年的年紀
就剛剛好呀!
此時他又看向了李軒。
這無敵的情緒感染能力,除了真心傳遞出的情感之外,還有他那無與倫比的嗓音天賦,換誰來都沒辦法造成這樣的感染力。
不僅僅是戲內的人。
連戲外的人都能夠感染,要知道戲外的人,他們可沒有這種信念感和沉浸感,都會李軒的現場朗誦給感染。
如果剪輯不出幺蛾子的話,這段在電視裡播出會有怎麼樣的效果簡直無法想象。
無法想象自己學生的實力。
居然會這麼恐怖
此時的王勁崧還有點恍惚
和剛入學那時候的李軒,完全不同,完全不是一個級彆的強。
這種感染力這種能帶著彆人進入自己的氛圍的領域。
他想到了。
影帝。
至少,感覺十分的像
這麼年輕
徒步遊湖南、組建學生軍、開辦工人夜校
接下來的劇情,就是離開象牙塔。
這裡就奠定了一個基礎。
學習是為了強國之路,救國之路,而傳承自梁棲超,楊昌濟的思想,就是通過教育。
去強國道路。
而恰同學少年的前段,主線都是這個劇情。
學生少年是未來。
而學習更是強國之道路。
但影響我的就不僅僅是他們,還有國父孫先生,孫先生的經曆就告訴我,內部的改良,在不完美的框架內進行也是於事無補。
梁棲超就想在封建帝國用學習來強國救國,但是他失敗了。
他的精神固然可嘉,但失敗就是失敗。
繼承前人的火焰,也要在其基礎上吸取教訓。
而此時。
讀萬卷書,不如行千裡路。
走完這千裡路,也就明白了道理。
也隱約的明白了。
消滅了帝製的孫文,他的框架也是有缺漏的,和他一起推翻封建帝製的人,本來就是一群土皇帝,是幾個大軍閥加一群小軍閥,讓他們來推翻封建帝國。
也確實成功,但這些軍閥們,實力確實是足夠的,但他們的立場,又是什麼。
他們也隻不過是換了一批的皇帝,從大皇帝變成了小皇帝,而小皇帝對於平民百姓,對於這個國家而言,和封建皇帝又有什麼區彆呢。
雖然現在還有著孫文所帶來的民主作為綱領,說著以人民為本的事情,但綱領是綱領,具體團結錯了對象,最後的結果也會大不一樣。
改良救不了。
就像當年孫文一樣,覺得改良是救不了封建帝製。
就如同現在的我一樣,改良救不了現在的中華民國。
大軍閥統治小軍閥的方式,隻會讓悲劇一次又一次的輪回。
而最後的結局,這是以1917年底的護法戰爭為結局。
在戰爭中被擊潰的三千北洋兵而少年們則是上演了一場精彩絕倫的空城計用200名赤手空拳的學生,就繳了3000潰兵的槍。
而此時,這一屆的學生也正式從第一師範畢業。
楊濟昌也完成了使命。
我的使命已經結束了。
我負責教育的人才。
衡山西,嶽麓東,男兒努力蔚為萬夫雄。
劇情到這裡就結束了,這一群學生們成立了新民學會。
少年們的青春結束了,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修複著滿目瘡痍的國家,那也是未來的事情了。
在這條道路上也許會分道揚鑣,
但他們所堅持的道理和信念,就絕非虛假的。
一派赤誠的報國之心。
多好的少年們啊。
當李軒拍下殺青的快板時,王勁崧才恍然。
結束了呀。
回望自己這一趟。
作為班主任。
甚至作為班主任,作為演技顧問的他,這一次來到這裡。
好像沒有發揮作用,真的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不僅僅是李軒,其他學生們的表現也讓他這個老師無從下手。
也許在演技輸出方麵,還是有些生澀的地方,這是幾乎必然的事情,畢竟他們大多數人還是一般意義上的學生,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拍過戲,在演技的輸出方麵,和劇本理解的輸入方麵,就都有瑕疵,這是必然的。
但貌似,就有人解決了【輸入】的問題。
這位鬼才妖孽的導演,彆說影響演員了,李軒都他媽直接影響到他了,現在他閉上眼,就是那烽火連天的時代——要不是自己實在太老了不好意思,真的很想跟著上去喊兩聲,‘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已經蒼老的熱血再一次被少年的火點燃起來了。
這本來是我應該作為老師,點燃下一代的火苗,這是我的責任,結果我被火苗給點了,點的火更高,火更燒!突然感覺一種奇妙的曆史責任在我身上。
如今和平年代,國家發展昌盛繁榮,救國這種事情早已是曆史的壯闊。
大部分人,已經沒什麼真實感了大部分的人對這一部分的事情,就早已非常的模糊,包括王勁崧也一樣,他自付沒辦法解決劇組的【輸入】問題,但這個問題就給鬼才妖孽到了極點的李軒給解決掉了,直接作為導演和主演,引導他們進入戲裡。
當沉浸和代入感足夠的時候,最樸素的表現力,無需錦上添花,就能發揮出80分的感覺——大部分人拍戲演戲都是70分,剛從象牙塔出來的演員能不被罵就算厲害了。
太妖孽了——這意味著,他對這段文化,對這段曆史的理解。
丫的曆史文化課也是高分啊!這麼深的代入感!
那位湖南第一師範的馬列教授就不止一次的誇讚,這位文化工作者他真的有文化!這也太罕見了雲雲。
這《恰同學少年》肯定得支持一波的。
此時,
王勁崧心中就有一點動搖了,貌似,這《恰同學少年》,可能
也許,就真的有得搞呢?
【恰同學少年:模擬完成】
【獎勵:領袖藝術】
【領袖藝術:當你作為導演的時候,片場演員演技綜合能力+1,沉浸能力增加】
好技能!
作為導演來說,這個技能真的樸素又強。
此時的李軒,就從戲裡‘抽離’出來。
而其他人全部都是沉入深刻的樣子,精神創傷嚴重——沒辦法,沉浸嘛,代價就是剝離的時候困難。
“你真的沒問題嗎?”王勁崧就看著李軒,有些複雜的說道:“你明明是沉浸的最深的那個。”
“我沒問題啊”
李軒是笑嗬嗬的說道。
“我拍戲都這樣,習慣了。”
“行吧,我就沒見過你這樣的第一次看你拍戲,你已經把我震驚到麻木了,沒想到你的戲是這麼拍出來的。”
此時的王勁崧也不想太多了,歎了歎氣,這實在是把他搞麻木了好吧
沉浸的缺點就是精神類的傷。
這也不能理解,感性到極的人才容易沉浸代入,但感性到極的人也容易因為共情而傷感。
李軒似乎就不一樣,感性到極的沉浸和代入,卻是沒有任何精神方向的問題。
當然沒問題。
每次【進入戲中】的時候可是要通過精神和意誌的檢索的,符合要求才能入戲,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算是‘抗病達人’了屬於是。
接下來,就可以安穩一段時間了
又或者說,接下來,就是自己的作品,開始上映的時候,作為‘電視演員’。
《暗算》《活著》《楚留香傳奇》這些作品也接踵而來。
自己是否,能夠飛躍‘四大小生’的名號。
飛躍這個門檻,不僅代表了身價和咖位。
如今,李軒也關注了最近的新聞。
如果,這一次不升咖的話。
恐怕,自己就要戴上‘低配黃小明’的帽子。
標簽一旦貼上。
刻板印象一旦固定。
後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