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充水師,李承乾舉雙手讚成,他回來以後,時間線亂完了,說不定唐倭白江口之戰,會提前幾十年。
畢竟,自大唐官方主導,並且鼓勵海外貿易之後,高句麗人和倭人,在黃海海域,屢次搶掠大唐官船,以及出海的民船。
搶掠不成,就儘最大可能破壞,搶掠成功,就在海域殘殺大唐子民,手段之殘忍令人發指。
對於皇帝,李承乾表示,可以質疑皇帝的教育水平,但不能質疑皇帝的軍事遠見。
皇帝給了擴充水師的理由,但底下的一眾官員,靜默著,不願意回答。
李承乾也曾任職六部,官員們為何不願意,他太清楚了。
國庫的資源有限,擴軍水師,就意味著更多的軍費支出,相應的,投入民生的費用縮減。
天下大安,沒有天災人禍,自然是一切安好。可是,一旦出現大型天災人禍,民生建設支出暴增。
國庫不堪重負,捉襟見肘,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可上位者隻看結果,過程是其次,壓力給到六部有司官員,官員的為難可見一斑。
這樣的沉默,撩撥起了李世民的火氣,他直接點名房玄齡。
“中書令,你說,這水師擴還是不擴?”
房玄齡沉思片刻,將壓力給到太子。
“擴軍與否,老臣也說不準,太子殿下天資聰穎,論事頗有見地,不若問一問太子殿下?”
李世民皺眉,對房玄齡甩鍋,十分不滿,此前一些事情,李承乾得罪了許多大族。
少君權位尚且不穩,這不是他願意看到的局麵,所以,自他徹底打消易儲之心,這些得罪人的事情,李承乾都是被他摘出去的。
李承乾正在思索如何開口,能儘量少得罪人,李覺出生以後,他的顧忌多了不少。
“太子才多大,戰場都沒上過,知道什麼?你早年就是跟著朕,見識哪裡是他這個小兒能比的。”
皇帝開口,李承乾合情合理,繼續裝啞巴。
“陛下,魏侍中曾經向陛下進言,以民為本,莫貪邊功。”
李承乾內心奔過一群羊駝,姓房的你自己不願意,大方承認,拿魏征出來擋箭,陰險!
房玄齡的話出口,李世民當即道:“就是不想聽魏征之乎者也,才到尚書省來說此事,把魏征晾在門下省。再說,朕沒有說要用兵,是練兵,以備後人不時之需。”
房玄齡麵色凝重,皇帝話裡話外的意思,這是一定要對此事發表看法。
李承乾心底劃過一絲異樣,皇帝搶著開口,是怕他給魏征打抱不平,跟房玄齡杠起來。
於太子而言,得罪這位貞觀第一相,是極其危險的。此刻,他才有那麼一絲真切的相信,皇帝願意托付江山給他。
“不過是些海匪,短時間內,成不了氣候。”
李世民道:“中書令的意思,是把問題留給後人?”
房玄齡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務,老臣相信,後世兒孫,可以應對海患。”
蕭瑀也道:“陛下,海防這個問題,隻能留給後人,如陛下所言,練兵,也隻是備一時之需,而不是杜絕海患。
陛下的想法沒有錯,可府兵屯田,並不能徹底解決軍費的問題。水師擴軍,這筆軍費一旦開支出去,再要裁撤就難了,如若遇到大災之年,國庫告急,陛下可有法子,兼顧軍民?”
馬周道:“軍護衛民之安定,亦自民中來。遇大災之年,兼顧了軍,那民就會遭受災難,兼顧了民,軍就沒辦法保證。
軍隊沒有口糧,生死關頭,他就就會出去搶,若隻是搶還是其次,吃飽了之後就會有欲望產生,就會做一些彆的難以控製之事,循環往複。
陛下,您是征戰沙場的人,兵禍之慘烈,不亞於異族破城啊!中書令和蕭侍郎擔憂,不是杞人憂天,而是擺在現實的問題。”
李承乾聽了這麼久,也意識到了,自己那踏平倭寇的想法有多麼幼稚。封建社會的生關係和生產力,支撐不起遠距離大規模作戰。
“水師可以暫時不擴軍,但要訓練他們出海作戰的能力,提升水師的單兵素質。”
蕭瑀發出靈魂拷問:“殿下,何謂單兵素質?”
李承乾道:“單兵素質是指單個士兵在體能、技能、知識等方麵的綜合能力。”
房玄齡道:“體能、技能、知識等,殿下展開說說。”
“體能,就是一個士兵,他本人的力量、速度、耐力、協調、柔韌、靈敏等表現出來的人身體的運動能力。
技能,就是一個士兵,指掌握並能運用某種技術的能力。
知識,這個涵蓋的範圍就比較廣了,比如說根據地形地貌,敵我兵力對比,以及兵力分布情況,靈活調整作戰方略。
再比如說,某一個小隊,執行某一個特殊任務,隊員負傷,緊急避險,救人,同時完成任務等等。
一句兩句說不清楚,你們要是想知道,明天還會見麵,我給你們寫出,你們慢慢兒看。”
韋挺道:“這些東西,是誰教殿下的?”
李承乾愣了一瞬,這個,估計不能把陸德明拉出來了,陸德明要會這些,就不會隻是教他念書了。
“高先生教的。”
不算說謊,老爸跟他聊過這些。
李世民暗道:兔崽子,總算長點兒心眼兒,沒繼續拿陸德明出來擋。
“可惜了,高先生英年早逝,不然的話,朕必然將他委以重任。”
房玄齡發出感歎:“如此人才,竟然一生漂泊在江湖之中,未能為朝廷所用,的確可惜。”
高士廉聽得心痛,渤海高氏下一代青黃不接,好不容易出了個人才,還沒等到發光發熱,就直接撒手人寰了。
房玄齡道:“陛下,水師擴軍難度頗大,可若如太子殿下所言,強化對水師的訓練,提升他們的單兵素質。軍費的支出不超,軍隊的戰力提升,這遠勝擴軍啊!”
李世民點頭,算是同意。
“那就讓李孝恭全權處理此事。”
李承乾道:“陛下,臣覺得吳王,英果決斷,聰穎不凡,可以讓他跟隨河間郡王,學一學眉眼高低,將來也好為朝廷分憂。”
李世民思索片刻,準了李承乾的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