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科幻靈異 > 知否:我,小閣老,攝政天下 > 第一百八十二章 恩科主考官!

第一百八十二章 恩科主考官!(1 / 1)

推荐阅读:

貢院,內院。

此地,一向是考官命題、閱卷的常用之地。

舉目望去,不乏禁軍鎮守,五步一人,甚是肅穆。

論起防守,甚至都不比皇宮大內差多少。

論其緣由,自是因科考事關國運,考題的私密性至關重要。

要是有人不小心傳出命題,並引起傳播,定是惹得讀書人憤懣不甘。

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動搖江山社稷。

如此,自是嚴密死守。

此刻,主考官江昭、副主考官王珪,以及從科道、翰林院、六部抽調的十七人,攏共十九人齊聚一堂。

嘉佑五年,江昭任職禮部郎中,曾代表禮部,擔任過考官。

彼時,王堯臣和海承晏是主副考官。

江昭掃了一眼,不乏追憶之色。

時間,還真就是一晃而逝。

誰承想,彼時默默無聞的五品小官,已然成長為一方砥柱,登堂入室的禮部尚書呢!

餘下十八人,齊齊舉目觀望,皆是麵露好奇之色。

命題閱卷,著實是一件非常講究資曆的大事。

一般人,實在是難有機會參與一次。

除了江昭以外,餘下之人,連帶著副主考官王珪,其實都沒有擔任考官的經驗。

江昭平視一眼,說道:“春闈三場,一考帖經墨義,二考策問時務,三考論、判、詔、誥、表。命題以《詩》、《書》、《禮》、《義》、《春秋》、《孟子》、《論語》為綱。”

“除了主副考官以外,餘下十七人分彆出三題,對應三場。”

江昭徐徐道:“屆時,選出較好的命題,合攏其中精髓所在,重新命為一題即可。”

言罷,江昭擺擺手:“且取來紙筆,著手命題吧。”

十餘人連忙應下,起身行禮。

科考命題,其實並不是什麼難事。

一則,要有一定的難度,具備選拔性。

二則,要符合選題綱領,不能超綱。

三則,不能有歧義、爭議。

滿足此三則條件,任意出題就行。

作為主副考官,江昭與王珪更多的是起統籌作用。

約莫三日,十七人命出的五十一題,便落到了兩人手中。

這一來,主副考官要做的就是掌控考題難度,並分析考題的深度。

拆分有深度的考題,想方設法合攏為一,改成新的命題。

又是一日,

三道科考題已然作出。

一考,帖經墨義。

題引《尚書·大禹謨》:“德惟善政,政在養民。”

試以“養民”、“善政”之論,論賦稅、水利,教化。

二考,策問時務。

河北禁軍空額三成,陝西戍卒老弱過半;歲賜遼夏銀絹百萬,而邊儲僅支半歲。當效漢文帝“與民休息”緩圖強兵,或循商君“驅農戰”立見成效?

三考論、判、詔、誥、表。

“今歲關輔,京東諸路稍旱,麥禾欠收,州縣官吏或有科率擾民者,遷延政務者,宜下一詔書,宣示朕之恤民,誡吏之意。”

三道科考題,中規中矩。

硬是要說有什麼稀奇的,那就是最後一場考了“詔”,以往多是考“論”。

命題出好,呈遞新帝與六位內閣大學士觀望。

一經呈遞,連著近十日,都沒有任何回應。

不說行,也不說不行。

但實際上,不回應就是行。

不出意外,七月下旬下了諭旨,幾乎是卡著時間欽定的命題。

八月初一。

貢院。

苦讀舉子,連綿不斷。

熙熙攘攘,水泄不通。

正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這不是假話。

這些功名利祿,的確是存在於科考一途。

一旦考上進士功名,日後起碼是一地縣太爺,執掌十餘萬人的生計。

如此,也就怪不得科舉盛事受到追捧。

這是真有“顏如玉”和“黃金屋”!

近萬舉子,摩肩接踵,舉目眺望。

半響,禁軍持槍而至,“吱”的一聲,貢院大開。

其內,有一道丈許長的香案,擺著香爐。

以香案為界,左右班列,皆有九位官員,齊齊著紅袍。

餘下一人,紫袍披身,金魚符袋晃悠,手執尚未點燃的長香,麵色肅然。

近萬舉子,齊齊舉目望去。

“這是乾什麼呀?”有舉子不解。

考了幾次,他算是老資格考生,但也沒見過這陣仗。

“這是科考的“對拜儀式”,考官與舉子一齊,起到祝福的作用。”有暮年舉子解釋道:“不過,已經有許多年未曾施行。”

“那位就是江尚書啊?果真是氣度非凡啊!”

“日後,說不得就是政壇常青樹呢!要是能拜小閣老為座師,實在是三生有幸!”

“我不挑!我考上進士就行。”

“二十九歲的正二品大員,即便是當初的富大相公,也未必就能與之媲美啊!”

“諸生靜聽。”

考官與考生,足足隔了近百步。

饒是如此,江昭一聲中氣十足的聲響,還是傳了過去。

一言落定,近萬人齊齊寂靜。

江昭一揮袖,點燃長香,麵視考生,平和道:“今春闈開考,乃朝廷求賢之路,朝廷寄望甚殷。爾等皆懷經世之誌,負致用之才,方聚於此。”

“考場之內,當嚴守規程,毋得舞弊,毋違條令,以真才實學對答。若有佳策善論,朝廷必擇其優者而用之。

“今禮畢開考,各歸號舍,勤勉作答,勿負初心,勿負聖恩。”

言罷,長香插進香爐,餘下十八位考官齊齊一揖。

“謹謝主考教誨,我等必不負聖恩!”有考過幾次的老年舉子,非常熟悉流程,出聲附和道。

“謹謝主考教誨,我等必不負聖恩!”

“謹謝主考教誨,我等必不負聖恩!”

“謹謝主考教誨,我等必不負聖恩!”

近萬考生,相繼附和。

江昭點頭,向著近萬考生點頭。

這“對拜儀式”,先帝執政初期較為盛行,幾乎年年都有。

後來,為了防止舞弊,對拜儀式就越來越少,可能十年也未必有一次。

即便偶有一次,也是跟他一樣,考官與考生足足相隔百步之遠。

此次,之所以要舉行“對拜儀式”,主要就是因為這場考試是新帝登基以來的的第一場科考。

不負聖恩!

話音一樣,但意義已經大變。

因為皇帝變了。

為起到“提醒”的作用,就特意有了這麼一次儀式。

反正,一道文書呈遞上去,問新帝要不要舉辦對拜儀式,新帝沒有反對。

沒有反對,就是態度。

對拜儀式,這也是考官與舉子的首次見麵環節。

過了對拜儀式,下一次見麵就得是放榜以後,考生去往主考官的府邸拜訪“謝恩”。

主考官會以“座主”的身份接納考生,考生則是行拜師禮。

一些沒背景的窮苦舉子,往往也是這個時候向“座主”表態,尋求靠山。

“且驗明正身,搜檢防弊吧。”江昭擺擺手,向著小鄭將軍吩咐道。

這位小鄭將軍,曾與他在熙河開邊時期有過交集,也即英國公獨女張桂芬的心上人。

“諾。”小鄭將軍連忙持禮。

江昭點頭,十幾人向著內院走去。

這是新帝即位後第一次春闈大試,要儘力做到“絕對公平”。

一點與考生接觸的可能性也不能有,最大限度降低高唱“有內幕”的聲音。

十餘人背影消失了約莫半刻鐘,小鄭將軍大吼一聲。

“排好隊,驗明正身!”

恩科,就此開始!

……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