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科三考,一考帖經墨義,二考策問時務,三考論、判、詔、誥、表。
三篇卷子,費時九天。
如此,考生的任務就算結束。
考官,卻是就此忙碌起來。
近萬考生,三萬篇卷子,都得一點一點的批閱。
至公堂。
至公二字,取自《莊子》中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之意。
檀木長匾,字跡鎏金,則是太宗皇帝親筆,自有磅礴浩瀚之意。
香爐長燃,供奉著聖人像。
主考官江昭居於正中,手捧考官名錄。
餘下十八人,分居左右,麵色肅然。
“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
以江昭為首,十九人齊齊誦念《周禮·天官》。
約莫半刻鐘,江昭手中考官名錄一拋,落於香爐焚毀。
十九人齊齊高呼道:“禁通關節、禁循鄉貫、禁查筆跡、禁夜獨覽、禁傳外訊!臣等若徇私屈才,甘遭天刑!觸法者骨碎,負心者神誅!”
禮畢,十餘人長長舒了口氣。
相比起往幾次科考,本次科考是新帝恩科,不論是流程,亦或是儀式,都要莊重不少。
就如方才十餘人齊齊行的就是鎖院焚香製。
以往,也有類似的流程,但都要簡化不少,《周禮·天官》更是幾十年沒有齊齊念誦過。
不過,這也不稀奇。
新帝登基,賜下恩科,也即龍飛榜,肯定是要嚴肅不少,不能出絲毫差錯。
江昭拍拍衣袖,擺手道:“入內院閱卷吧!薦、通、粗、否,不可徇私。”
“諾!”
十餘人齊齊一禮。
內院。
正首,兩道丈許長的梨製木幾橫放,主副考官並坐,案上有幾遝卷子。
自主位以下,左右皆有書案,十七位考官分席而坐,案上都有一遝考卷。
考官閱卷,乃是以薦、通、粗、否四字,予以評價。
一般來說,有一個“薦”字,就可成為“薦卷”。
兩個“薦”字,則是薦卷中的優等。
一科考卷,約莫有四百五十份薦卷呈遞到主副考官手中,經主副考官篩選,剃掉十分之一,餘下的就是真正入圍的考卷。
至於其他考卷,即便有舉子三科都是四百零一名,也難以讓考官多看一眼,唯有罷黜落選。
此刻,除了主副考官案上的卷子較為特殊以外,餘下十七位考官書案上的卷子都是已經經過篩選,並且入圍的卷子。
“策問入圍的卷子都挑出來。”
“有兩科及以上入圍的卷子,也都挑出來。”
三科薦卷,一科挑出四百份薦卷,就有一千二百份考卷入圍。
不過,絕大多數舉子都沒有三科齊齊入圍的實力,卻是使得一千一千二百份卷子並非是對應四百人,而是六七百人。
即便已經入圍的考卷,也得再篩選一遍。
六七百位入圍的舉子,還得篩掉一些。
其中,三科考試,以策問時務最為重要。
策問實務入圍的舉子,即便僅是入圍了一科,也肯定不會落榜。
科考取士三四百,兩科入圍的舉子約莫百人,肯定也不會落榜。
真正有可能落榜的就是單科入圍,且入圍的是“帖經墨義”科,亦或是“論、判、詔、誥、表”科的舉子。
這種單科入圍的舉子,差不多是五百人左右。
這五百人,得落榜一半。
要說殘酷,那肯定是非常殘酷。
芸芸眾生五千萬,選出最為優異的四百人,就此一步登天,鯉魚躍龍門!
機緣無限,殘酷無限!
一言落定,十七位考官相繼篩選不必被篩掉的策論入圍考生,以及兩科入圍考生。
江昭平和點頭,推了推書案上的三遝考卷,望向身旁的副主考官王珪:“這三遝考卷,都是隴右榜考生,已然經考官依優劣單科排了序。”
“你我二人,便抽出單科前二十觀望,合六十份卷子。優者入榜,劣者落榜。”
自從熙河開邊,先帝便賜下隴右榜,允準熙河舉子科考“省內”競爭。
熙河考生,不必與其他路的考生競爭,僅需與熙河路的舉子競爭,前二十名就可授予進士功名。
其中,前三授進士出身,也即二甲;後十七名授同進士出身,為三甲。
單就流程而論,就是規模小一點的“彆頭試”。
六十份卷子,估摸著對應四五十人,起碼得落榜一半。
“甚好。”王珪點頭。
約莫半日,攏右榜與春闈正科的卷子都已經篩選完畢。
幾道書案搬到一起,堆迭著四百位入圍的考生的卷子,差不多是六百份左右。
“排序吧。”
“以慣例論之,七十名以前是二甲,七十名以後是三甲。”
江昭徐徐道:“會試一道,本是不排甲第。不過,考官私底下排序,還是得有個界限標準。”
“三份齊齊入圍的,優者為一甲,劣者二甲前列。”
“兩份齊齊入圍,且策論入圍者,優者二甲前列,劣者二甲末;策論未入圍者,優者二甲末,劣者三甲前列。”
“一份入圍的,策論入圍便是二甲末,未入圍者三甲。”
一甲、二甲、三甲,本是殿試的排序。
此次考官排序,本質上還是單純的排名次。
說出甲第,僅僅是為了讓考官有個參考標準。
餘下之人,齊齊點頭應聲。
六百份卷子一一拎出,予以評價排序。
到了排序這一步,考官已經可以查閱考生的名字。
不一會兒,一人的卷子被翻了上來。
這一份卷子,一考的“帖經墨義”,以及三考的“詔”篇入圍。
開封府,齊衡,父齊國公齊廷之,母平寧郡主
江昭抬抬眉,擺手道:“三甲。”
手持考卷的考官點點頭,考卷丟到了三甲的一方。
小公爺齊衡,名列三甲。
這倒不是江昭有意打壓。
事實上,不管是誰批閱齊衡的卷子,都會是這個答案。
武將出身,幾乎都是板上釘釘的三甲。
不單如此,考庶吉士也大概率是考不上的。
國公之子,既然選擇了走文官路,與文人搶飯碗,那就注定得承受相應的困頓。
不出意外,上限就是五品!
當然,偶爾也會出意外。
本來的劇情線上,新帝與太後爭鬥,齊衡站隊太後一方,成了太後的急先鋒。
借著新帝與太後黨爭,齊衡的擢升經曆,簡直堪比升天。
方才考上進士不久,就是紅袍披身。
遭到打擊,貶了下去,沒多久又披上紅袍。
擢升之快,即便是江昭也弗然不如。
大名鼎鼎的小公爺落於三甲,並未引起什麼轟動。
說到底,有資格擔任考官的人,無一不是各大派係有望更進一步的存在。
論起權勢,皆是吊打齊國公。
區區小公爺,就更是不被人放在眼中。
一篇篇考卷,相繼抽出,十九位考官予以評價,定下排序。
約莫三日,暫時的排序已然定下。
會元許安世,二名黃裳,三名劉摯。
除此以外,黃庭堅五十七名,小公爺齊衡三百二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