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天狼訣2 > 第七十章唐詩三百首殘本

第七十章唐詩三百首殘本(1 / 1)

推荐阅读:

李新宇走出勤政殿時,夕陽正將宮牆染成熔金般的顏色,他攥緊了藏在袖中的那半張從殘本上輕輕撕下的紙角,上麵有 “欲窮千裡目” 幾個字,墨跡雖淡,卻像一顆種子,在他心底紮下了根。他知道,要補齊那三萬五千字,絕非易事,但他心中的那份執念,卻如燎原之火般,越燒越旺。

回到家中,李新宇立刻將自己關在書房。他找出所有能找到的關於唐詩的典籍,鋪滿了整張書桌。昏黃的油燈下,他對照著那半本殘卷,仔細記錄著缺失的篇目。窗外的月光灑進來,照亮了他布滿血絲的雙眼,也照亮了桌上密密麻麻的字跡。

第二天一早,李新宇便揣著積攢多年的銀兩,踏上了尋訪之路。他首先想到的是長安城裡最大的書坊 —— 翰墨齋。翰墨齋的掌櫃是個須發皆白的老者,聽聞李新宇的來意,不禁搖了搖頭:“年輕人,這補齊《唐詩三百首》殘本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啊。多少年來,多少文人墨客都想做這件事,可最終都無功而返。”

李新宇卻堅定地說:“掌櫃的,我知道難,但我還是想試試。哪怕隻有一絲希望,我也不會放棄。”

老者見他態度堅決,便歎了口氣:“好吧,我這裡倒是有一些零散的唐詩抄本,你不妨看看,或許能有些收獲。”

在翰墨齋裡,李新宇整整待了三天三夜。他像一匹饑餓的狼,貪婪地翻閱著每一本抄本,希望能從中找到哪怕一句缺失的詩句。手指被粗糙的紙頁磨出了血泡,他也毫不在意,隻是用布簡單一裹,繼續埋頭苦尋。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一堆破舊的抄本中,他找到了王維《山居秋暝》的後半闕:“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那一刻,李新宇激動得熱淚盈眶,他小心翼翼地將這幾行字抄錄下來,仿佛得到了稀世珍寶。

離開翰墨齋,李新宇又馬不停蹄地趕往洛陽。洛陽曾是大唐的東都,文化底蘊深厚,或許能有更多的發現。他在洛陽的街頭巷尾打聽著藏書之人,終於得知城南有一位姓柳的老先生,家中藏有不少珍貴的唐詩手稿。

李新宇立刻前往柳府拜訪。柳老先生是個性格孤僻的人,起初並不願意見他。李新宇就在柳府門前苦苦等候,無論刮風下雨,始終不肯離去。就這樣過了七天七夜,柳老先生終於被他的誠意所打動,邀請他進府。

在柳老先生的書房裡,李新宇看到了許多聞所未聞的唐詩手稿。他一邊驚歎於唐詩的魅力,一邊認真地尋找著自己需要的詩句。柳老先生則在一旁靜靜地看著他,偶爾會為他講解一些詩句的背景和含義。

在柳府的半個月裡,李新宇又找到了不少缺失的詩句。他將這些詩句一一抄錄下來,整理成冊。離開洛陽時,柳老先生送給了他一本自己年輕時手抄的《唐詩選》,並對他說:“年輕人,補齊殘本之路漫長而艱辛,你一定要堅持下去啊。”

李新宇謝過柳老先生,又繼續踏上了尋訪之路。他去過江南的水鄉,在那裡聽到了漁舟唱晚時吟誦的唐詩;他去過塞北的草原,在那裡感受到了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的壯闊;他還去過蜀地的深山,在那裡拜訪了隱居的詩人,聽他們講述著與唐詩相關的故事。

一路上,李新宇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有一次,他在翻越一座大山時,不慎失足滑落,摔傷了腿。躺在冰冷的山洞裡,他一度想要放棄,但一想到勤政殿裡那本殘缺的《唐詩三百首》,想到自己許下的誓言,他又重新燃起了鬥誌。他咬著牙,用樹枝當拐杖,一瘸一拐地繼續前行。

還有一次,他在一個小鎮上遇到了一個惡霸,惡霸看中了他隨身攜帶的抄本,想要強行奪走。李新宇拚死反抗,雖然被打得遍體鱗傷,但他始終緊緊抱著抄本,不肯鬆手。最後,在鎮上百姓的幫助下,惡霸被趕走了,他的抄本也得以保全。

就這樣,李新宇風餐露宿,曆經艱險,足跡遍布了大江南北。他的頭發漸漸花白,臉上也刻滿了歲月的滄桑,但他眼中的光芒卻越來越亮。他收集到的詩句也越來越多,那本記錄著缺失詩句的冊子,也變得越來越厚。

五年後的一天,李新宇終於回到了長安。他捧著厚厚的抄本,再次來到了勤政殿。當他將補齊的《唐詩三百首》呈現在眾人麵前時,所有人都驚呆了。那三萬五千字,字字珠璣,句句精彩,仿佛那些缺失的詩句從未離開過。

李新宇站在書架前,看著那本完整的《唐詩三百首》,心中感慨萬千。他知道,這不僅僅是一本詩集的補全,更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守護。夕陽透過窗欞,灑在他的身上,也灑在那本嶄新的詩集上,一切都顯得那麼溫暖而美好。

勤政殿內的議論聲如潮水般湧來,李新宇捧著那本補齊的《唐詩三百首》,指尖仍在微微顫抖。吏部侍郎湊上前來,放大鏡般的目光掃過書頁,忽然指著其中一頁驚呼:“這‘春風得意馬蹄疾’的筆勢,竟與我家藏的孟郊真跡如出一轍!”

李新宇的心猛地一跳。他想起三年前在蘇州寒山寺,老方丈曾贈他半頁泛黃的經卷,背麵竟抄著《登科後》的殘句。當時燭火搖曳,他隻當是尋常抄本,此刻想來,那墨跡裡藏著的筋骨,確有幾分大家氣象。

消息像長了翅膀,不出三日便傳遍長安。西市書坊的門檻被踏破了,掌櫃的連夜趕製雕版,卻被李新宇攔住:“且慢。” 他抱著補齊的詩集走進國子監,恰逢一群束發學子正在誦讀《詩經》,朗朗書聲撞在朱紅廊柱上,濺起滿地清響。

“先生們,” 李新宇將詩集放在講台上,“這些詩句不是用來藏在錦盒裡的。” 他翻開《將進酒》那頁,墨跡未乾的補筆旁,還留著塞北客棧老板娘添的注:“去年冬雪夜,聽胡商唱過此句,末尾似有‘與爾同銷萬古愁’。”

學子們呼啦圍上來,指尖點著 “黃河之水天上來” 的補全部分,爭論著究竟該用 “奔流到海” 還是 “奔騰到海”。李新宇看著他們漲紅的臉頰,忽然想起柳老先生臨終前的囑托:“文字是活的,要讓它們在人間呼吸。”

三個月後,第一批活字印刷的《唐詩三百首》擺在了朱雀大街的書攤上。封麵用的是蜀地運來的青竹紙,題簽處留著空白,供購書人自己題寫名字。有個賣胡餅的老漢捧著書,讓識字的書生教他讀 “誰知盤中餐”,讀到 “粒粒皆辛苦” 時,粗糙的手掌在書頁上反複摩挲。

李新宇又踏上了路。這次他沒帶銀兩,隻背著一捆新印的詩集。在華陰縣的私塾裡,他見孩子們用炭筆在牆上默寫 “鋤禾日當午”,便將詩集送給先生:“缺的那兩句,是從渭南老農的歌謠裡補的。” 先生翻開一看,補筆旁畫著小小的稻穗,墨跡裡還沾著幾粒穀糠。

行至楚地雲夢澤,恰逢漁汛期。舟子們圍著他唱 “朝辭白帝彩雲間”,有個梳雙丫髻的小姑娘突然指著他的詩集:“阿爹唱的‘輕舟已過萬重山’,比這書上多了個‘輕’字呢!” 李新宇眼睛一亮,連忙掏出紙筆,讓小姑娘一句句念來,原來當地漁歌裡,這詩竟有彆樣的流轉韻味。

五年後的重陽節,李新宇被請回勤政殿。新帝正拿著那本最初的殘卷,與補全的詩集對照著讀。檀香依舊在燃,隻是這次添了新采的桂花,香氣裡混著墨香,竟與他記憶中西市書坊的味道重合了。

“李愛卿,” 新帝指著書架最上層,“那裡該放本最完整的。” 李新宇抬頭望去,陽光正好落在那個空位上,仿佛早已為這冊詩集留好了位置。他忽然明白,三萬五千字的補全不是結束,當這些詩句走進田埂、客棧、學堂,才算真正活了過來。

歸途中,他路過當年撿到殘卷的書架,見一個小內侍正踮著腳,小心翼翼地將一本新抄的《唐詩三百首》插進縫隙。那孩子的袖口沾著墨痕,臉上卻帶著與年齡不符的鄭重,像在完成一件神聖的使命。

李新宇笑了。風吹過勤政殿的飛簷,鈴鐺發出清越的聲響,恍惚間,竟像是千年前的詩人,在雲端輕輕應和。

那小內侍踮腳插書的模樣,像一粒種子落進李新宇心裡。次日清晨,他便帶著十本新印的《唐詩三百首》往曲江池去。岸邊的柳絲剛抽出嫩黃,幾個孩童正用柳枝在泥地上畫 “床前明月光”,見他來,都仰著小臉要詩看。

“這些不是我的詩。” 李新宇蹲下身,將詩集分給孩子們,“是千年前的先生們,把日子釀成了酒。” 他指著 “小娃撐小艇” 那句,給孩子們講起楚地雲夢澤的漁歌,講那個梳雙丫髻的小姑娘如何教他唱 “輕舟已過萬重山”。

正說著,一陣琵琶聲從畫舫上傳來。船頭立著位白衣女子,指尖撥弄琴弦,唱的竟是補全的《長恨歌》。“遲遲鐘鼓初長夜” 的新補句裡,混著江南絲竹的婉轉,李新宇猛地站起 —— 那曲調分明是三年前在揚州青樓聽見過的,當時歌女隻唱到 “漁陽鼙鼓動地來”,便垂淚說後麵的詞早散佚了。

畫舫緩緩靠岸,女子斂衽行禮:“小女子蘇綰,去年在西市購得先生補全的詩集,便試著為殘句譜了曲。” 她掀開琴盒,裡麵竟藏著本手抄的《唐詩樂府譜》,“‘在地願為連理枝’這句,配著吳地的評彈調,格外動人呢。”

李新宇接過琴譜,指尖撫過 “此恨綿綿無絕期” 旁的蠅頭小楷,那是蘇綰注的:“冬夜聞老嫗唱此句,尾音拖得極長,似有千年未了的愁。” 他忽然想起塞北客棧的老板娘,想起華陰私塾的先生,這些散落人間的注腳,竟比詩集本身更鮮活。

消息傳到宮裡,新帝下旨要在東宮設 “唐詩會”。每月十五,讓國子監的學子、市井的藝人、甚至田間的老農都來赴會。第一次開講,李新宇選了 “鋤禾日當午”。渭南來的老農捧著詩集,粗糙的手指點著補筆旁的稻穗圖案,哽咽道:“俺爹當年教俺認‘禾’字,說這字裡藏著汗珠子。”

台下忽有個青衣學子站起:“先生,‘誰知盤中餐’的‘盤’,俺在洛陽石碑上見過,原是‘簋’字。” 他說著展開一卷拓片,那古拙的篆字裡,果然藏著商周食器的影子。李新宇眼睛一亮,當即讓人取來筆墨,在詩集旁添上注:“古字作‘簋’,見洛陽定鼎門石碑。”

這般你來我往,不到半年,東宮的牆根下便堆起了半人高的補注。有西域商人用回鶻文譯的 “大漠孤煙直”,有嶺南畫師為 “日啖荔枝三百顆” 畫的荔枝圖,甚至有個鐵匠在 “爐火照天地” 旁,刻了把燒紅的鐵劍。

這日李新宇整理補注,忽見一卷錦盒擺在案頭。打開竟是那本最初的殘卷,裡麵夾著張字條,是吏部侍郎的筆跡:“家藏孟郊真跡已獻於內府,與先生補句對照,竟分毫不差。” 他摩挲著殘卷上的蟲蛀痕跡,忽然明白,那些缺失的字句從未真正消失,隻是化作了人間煙火,在市井巷陌裡悄悄流傳。

深秋的一場雨,打落了勤政殿的銀杏葉。李新宇路過書架,見那本新抄的《唐詩三百首》旁,又多了本孩童塗鴉的詩集。封麵上用朱砂畫著個歪歪扭扭的月亮,裡麵 “舉頭望明月” 的旁邊,畫著個仰頭的小娃娃。

他正要轉身,卻見那小內侍捧著本新集子跑來,臉上沾著墨點:“李大人,這是西域來的胡商托俺帶來的,他們用葡萄藤汁寫了‘葡萄美酒夜光杯’呢!”

李新宇接過集子,酒氣混著墨香撲麵而來。殿外的風卷著銀杏葉掠過窗欞,像在吟誦一首永遠寫不完的詩。他忽然笑了,這三萬五千字的補全,原是一場跨越千年的邀約,而赴約的,從來都不止他一個。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