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候在常奉府呆了如此之久,朕欲從常奉府諸子百家中選一些能人去尚學府任教,長安候可有舉薦之人?”
酒足飯飽之後,趙淩又開始談正事。
扶蘇可是大才,除了之前被儒家洗腦,各方麵能力都要強上馮瑜等人不少。
畢竟是始皇帝重點培養的長公子,豈是一般人能比擬的。
趙淩想詢問他的意見。
扶蘇沉吟道:“為人師者,需德高望重,儒家淳於越、伏生與叔孫通皆可為師,墨家鄭離,農家田驥、桑禾,兵家王礪、蒙塵皆是德高望重之輩,亦可為師。”
趙淩微微點頭,扶蘇說的這些人,都是四五十歲,在諸子百家中皆有聲望。
無論是輩分還是在名望都比較高。
趙淩其實也想選一些年輕人在尚學宮任職,可最後向來,始終不妥。
雖說達者為師,但在這個時代,想要為人師表,除了知識過硬,還有便是聲望。
除了一些天才,一般來說,都是歲數越大,所掌握的知識越多,也越讓人信服。
馮瑜哪怕已經被封為五經博士,甚至成為諸子百家的代表,但他還有一個短板,那就是太年輕了。
嘴上沒毛,辦事不牢。
可不是說著玩的。
馮瑜已經被趙淩捧得夠高了,他目前的任務便是編撰《萬民典》,扶蘇最近還得幫著趙淩批閱文書,常奉府編撰《萬民典》這件事基本就得交給他了。
“朕編撰了一篇《三字經》和一篇《弟子規》,打算作為孩童的啟蒙讀物,長安候看看。”趙淩說完,對旁邊的侍從招了招手,侍從很快拿出一本線訂版的《三字經》和一本《弟子規》承了上來。
趙淩也是想過的,要教孩童,那就要簡潔明了。
以《論語》、《尚書》、《詩經》這些來說,並不適合作為啟蒙讀物。
《三字經》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內容涵蓋曆史、倫理、常識。
《弟子規》同樣是三字一句,兩句一韻,以孝悌、謹信、仁愛為核心,強調日常行為規範,更便於孩童誦讀記憶。
“人之初,性本善……”扶蘇翻開《三字經》後不免一愣。
開篇這六個字便讓他眯起了眼睛。
這是儒家的理念,法家一直說的是,人性本惡。
秦武帝這是要重用儒家?
趙淩對《三字經》和《弟子規》都經過一定程度的刪改,但基本貫徹了儒家的孝悌、仁愛、勤學。
扶蘇一字一句地翻閱著,越看越心驚。
秦武帝這是將儒家的典籍總結了一番嗎?
“將淳於越、伏生、叔孫通三人招來。”趙淩見扶蘇讀得入迷,已決定以他改了之後的《三字經》和《弟子規》作為孩童的啟蒙讀物。
以這兩篇讓孩童習字,讓儒家門生去教,相信儒家的人應該是沒有意見的。
侍從很快將淳於越他們請了過來。
三人站在宮殿內,扶蘇還在看《弟子規》。
趙淩也不開口,就讓他們三人在旁候著。
直到扶蘇將《弟子規》也看完之後,他這才問道:“長安候認為以《三字經》和《弟子規》作為讓孩童識字的啟蒙讀物,如何?”
“善哉!”扶蘇的眼底已經異彩飛揚。
他之前本就是儒家門生,對儒家有著異樣的情感,哪怕時至今日,他否定儒家的更多是一些政見,比如重推分封製和以仁政治國。
經曆了這麼多,扶蘇已經能理解他的父皇了。
可這並不代表儒家就一無是處了。
趙淩掃了淳於越他們一眼,道:“三位也看看,以這兩本書作為孩童的啟蒙讀物,讓其識字,可好?”
扶蘇起身,將兩本書親手交給淳於越。
淳於越與他始終是師徒,以扶蘇的秉性,無論淳於越怎麼對他,他對淳於越始終充滿了敬意。
淳於越接過書,一時間有些迷茫。
孔鮒才離開鹹陽,最近諸子百家的門生都來到了常奉府,這讓他都覺得秦武帝對他們儒家並不是真心的。
那一塊大餅不過是畫給他們看的,他甚至覺得秦武帝並不打算以儒家的典籍去教化百姓。
扶蘇解釋道:“陛下打算以這兩本書來教化百姓,淳於仆射意下如何?”
淳於越翻開《三字經》,便看到開篇的六個字:“人之初,性本善……”
他雙目之中瞬間綻放光芒,抬起頭看了趙淩一眼。
兩人對視,趙淩微微點頭,示意他繼續看下去。
人之初,性本善。
源自《孟子·告子上》的“性善說”,認為人天生具備仁義禮智的善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與孟子不同的是,荀子主張“性惡論”。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荀子強調後天教化的重要性。
而《三字經》更偏向孟子思想。
淳於越看得臉上滿是笑容。
叔孫通和伏生則是兩人捧著《弟子規》看了起來。
“彩!彩!彩!”
淳於越已經看得顱內高潮了,連連喝彩。
叔孫通和伏生也是看得呼吸急促。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
叔孫通和伏生都看的呼吸急促了。
孔子、孟子被後世稱為聖人,但在秦朝可不是這樣的。
儒家門生奉兩位為聖人,但始皇帝承認了嗎?
《弟子規》開篇六個字,已經等同秦武帝承認孔孟聖人的地位,同樣承認了儒家的地位。
後麵的內容皆與孔孟思想相通。
三人就站在那裡,嘴裡一邊念叨,氣息也是越來越急促,叔孫通和伏生甚至都已經熱淚盈眶了。
以此書作為孩童的啟蒙讀物?
那是什麼意思?
秦武帝真的要重用儒家,以儒家的思想來教化天下。
淳於越聽到叔孫通念出《弟子規》的內容,也忍不住朝旁邊瞥,他真恨不得將《三字經》和《弟子規》一同看完。
趙淩看著三人的模樣,心中也是暗笑。
有一說一,他的內心其實傾向於荀子主張的性惡論。
孩童若是不經教化,沒有後天的教育,他們心中的惡也是十分可怕的。
可他認為,既然是教育孩童,便應該宣揚人性本善。
原因也很簡單,在宣揚人性本善的過程中是否就相當於告訴孩童,他們本性是善的?
一句話讀百遍千遍,孩童自己都信了。
善!會成在他們的心中圍起一堵牆,讓他們不再往惡的方向走。
這難道不算是對孩童後天的教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