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大明:無雙好聖孫,請老朱退位 > 第245章 從乞丐到帝王!大戰略家朱元璋!

第245章 從乞丐到帝王!大戰略家朱元璋!(1 / 1)

推荐阅读:

老朱與徐達相比,勝在其戰術戰略眼光。

徐達擅於執行,長於臨陣破敵,無論是北伐元朝時的“穩紮穩打,漸次推進”,還是攻打張士誠時的“鎖其咽喉,圍困平江城”,皆是依令行事的典範。

李文忠則以奇襲見長,漠北之戰中率輕騎奔襲數百裡,直搗元軍大營,儘顯驍勇本色。

然而,這些戰術層麵的勝利,若缺乏全局性戰略規劃,不過是局部的勝利。

朱元璋卻不同,他的戰略眼光極具前瞻性與全局性。

當各路義軍沉迷於攻城略地時,老朱卻按照“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方針,韜光養晦,積蓄實力,避開了元軍鋒芒,為日後崛起奠定基礎。

鄱陽湖決戰前,他力排眾議,定下“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在兵力劣勢下,利用陳友諒的驕橫,以火攻大破漢軍。

此役不僅是戰術的勝利,更是戰略預判的成功——朱元璋早已算準陳友諒的進軍路線與心態,從而把握戰機。

在北伐元朝時,朱元璋摒棄了其他義軍直搗大都的冒險策略,製定出“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的三步走戰略,穩紮穩打,逐步蠶食元朝勢力。

這種從戰略層麵切斷元朝根基,再行決戰的布局,遠超同時代將領的認知。

戰術上,朱元璋更善於因勢利導、靈活應變。龍灣之戰中,他利用陳友諒急於求戰的心理,佯裝敗退,誘敵深入,於龍灣設伏;平江之戰時,針對張士誠守城頑抗的特點,命軍隊構築長圍,困敵於城中,不戰而屈人之兵。

這些戰術的製定,皆是基於對局勢、對手的深刻洞察,絕非單純依靠勇猛與經驗。

徐達、李文忠等名將,是戰場上的執棋者,而朱元璋則是棋盤後的布局人。

他不僅能製定出決勝千裡的戰略,更能根據戰局變化調整戰術,將麾下將領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這種戰略高度與戰術智慧的完美結合,正是朱元璋超越眾人,開創大明王朝的關鍵所在。

親眼目睹老朱的本事,朱高熾眼裡也不由冒出了小星星。

徐達、李文忠等名將在沙場上廝殺如虎,但真正操縱全局的,始終是這位端坐主位的統帥——他既是棋局的締造者,亦是每一步落子的掌控人。

徐達北伐時,曾困惑於如何突破元軍在山西的防線。

朱元璋一紙密信從應天飛傳,信中寥寥數語便點破玄機:“王保保遠出,太原必虛。傾師急進,搗其巢穴,彼進則不可戰,退則失巢穴,必成擒矣。”

徐達依計行事,夜襲王保保大營,以騎兵突襲大破元軍精銳。

這並非徐達戰術能力不足,而是朱元璋憑借對天下局勢的精準判斷,早已算準王保保的進退路線。

當徐達在戰場上揮刀殺敵時,朱元璋的戰略思維已延伸至千裡之外,如同弈者落子,每一步都暗合全局走向。

鄱陽湖之戰堪稱經典。陳友諒六十萬大軍壓境時,朱元璋麾下將領多主張堅守應天。唯有他力排眾議,親率二十萬水師迎戰。

戰前老朱對諸將分析:“陳友諒新破太平,誌驕氣盛,進逼我師,必失於輕。吾以逸待勞,伏兵伺隙,一舉可破。”

戰鬥中,朱元璋精準捕捉到東北風起的時機,下令點燃裝滿火藥的漁船,火借風勢直撲漢軍艦隊。當戰船烈焰衝天時,朱元璋站在旗艦甲板上,望著陳友諒軍隊的潰敗,目光中既有決勝的從容,亦有對戰場局勢的敏銳把控。

這種將戰略預判與戰術時機完美結合的能力,讓徐達、常遇春等猛將也不禁歎服。

李文忠在漠北之戰中,率輕騎奔襲數百裡直搗元軍大營,看似是悍勇之舉,實則暗合朱元璋“以快打慢,出奇製勝”的戰略部署。當李文忠在草原上疾馳時,朱元璋已在應天繪製好元軍撤退路線,命藍玉在必經之地設伏。

這種戰略層麵的提前布局,讓每一場局部戰鬥都成為全局勝利的鋪墊。就像在棋盤上,看似孤立的落子,實則早已連成殺局。

更令人驚歎的是朱元璋的應變能力。當張士誠固守平江時,徐達的強攻屢屢受挫,朱元璋立刻調整戰術,下令“築長圍以困之”。

十萬明軍環城構築木柵,挖掘深壕,將平江變成一座孤城。

這種從攻堅戰到圍困戰的轉變,既保存了兵力,又消磨了敵軍意誌。

正如老紙常對將領所說:“戰無常法,因敵製勝。”

當徐達等將領在戰場上執行戰術時,朱元璋已在中軍帳中推演著十幾種可能的戰局走向,隨時準備調整戰略布局。

事實上,大明開國的每一場戰役,都像是朱元璋精心編排的棋局。

徐達、李文忠等名將是棋盤上縱橫馳騁的棋子,而他則是那個俯瞰全局、掌控節奏的弈者。

這種將戰略高度與戰術智慧熔於一爐的能力,讓老朱既能在元末群雄割據時製定“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韜晦之計,又能在時機成熟時以雷霆之勢橫掃天下。

想到這裡,朱高熾就不禁暗自讚歎。

望著老朱在輿圖前揮斥方遒的身影,他忽覺眼前的場景恍若隔世。

眼前這位運籌帷幄、指點江山的帝王,竟曾是濠州街頭蓬頭垢麵的乞兒,這命運的跌宕起伏,任誰想來都覺不可思議。

一個乞丐成長為眼前的大戰略家,天知道老朱是怎麼做到的!

興許是感受到了小胖墩的熾熱目光,朱元璋不禁為之一怔。

很多年前的淮西大地,饑荒如惡鬼般肆虐。少年朱重八蜷縮在破廟角落,腹中饑火灼燒,耳畔還回蕩著父母臨終前的。

為求一口吃食,他揣著破碗踉蹌上路,赤腳踩過結冰的田埂,餓極時連觀音土都吞咽下肚。討飯的日子裡,他見過地主家的惡犬撕咬流民,也在大雪天被富家子弟用石子砸得頭破血流。

流浪途中,他走遍大江南北,看儘人間百態。餓殍遍野的慘狀、貪官汙吏的橫征暴斂、紅巾軍振臂一呼萬民響應的壯闊,這些景象深深烙印在他心底。

那些在塵土裡打滾的日子,在尋常人眼中或許是無儘的屈辱,卻成了朱元璋最鋒利的磨刀石。

投軍濠州時,朱元璋不過是個籍籍無名的小兵。

但他總能在戰場上敏銳捕捉戰機:元軍騎兵衝鋒時揚起的塵土方向、敵軍糧草押運的規律、守城將領的細微破綻……這些來自市井生存的經驗,讓他在軍營中脫穎而出,直至被郭子興看重,這才有了起家之勢。

然後,一飛衝天,橫掃天下,定鼎大明!

這就是他朱元璋啊!

從乞丐成為帝王,他記得饑荒年間樹皮被啃食殆儘的慘狀,所以推行休養生息;他記得貪官汙吏如何欺壓百姓,所以對腐敗零容忍。

從乞丐到帝王,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那份在苦難中淬煉出的堅韌與清醒。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