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彆家放幾天不知道,反正“張安教育”放了十天。
老板的叔叔要結婚,放長假怎麼了?
就是輪休的主講們感覺有點兒虧,少了一大筆課時費,雖然基本工資也不少,可跟放假比起來,還是上班做產量有意思。
張大安帶著員工一起去了五星村,婚宴擺在鄉下,場麵就很大。
再加上現在村裡修了一條“狀元路”,雙向兩車道,停個幾百輛汽車不成問題。
“噢喲,小張安這一身確實不錯啊。”
“像他老……老太公啊。”
差點兒有個老太婆嘴瓢,說成了“像他老子”,大喜的日子,沒必要整這個。
張大安今天一身絲麵西裝,定製的衣服就是要服帖。
紅地毯鋪了百八十米,張正東四十歲的老男人,今天一身新郎服,披紅戴花,專門定做了一頂“狀元帽”,帽子上插了紅花,跟著大戲院老師傅練的四方步,這會兒走出來像極了《西遊記》裡的唐僧他爸。
張叔叔是要比侄兒瞧著五官柔和一些,不過也不是張叔叔,老頭子這一支都要瞧著英俊一些,跟張大安這一支略有不同。
今天來捧場的人可不止市裡的乾部,很多張正東的老戰友、老首長,也都抽了空過來。
還有很多嶺西省的縣武裝部代表,他們是帶了不少賀禮過來的,紅糖塊、桂圓乾、墨魚乾等等等等,隻要是老家特產,能帶的都帶了。
光特產就擺了二百多框,專門臨時搭建了一個帳篷出來堆放。
老頭子隔壁就是張大安家,這光景也是場地擺滿了酒桌,農家土灶沒辦法做大場麵,接了高壓電在外場開了二十幾個灶台。
整個五星村的曆史上,哪怕是老祖宗置辦田地那會兒,也不可能有如此規模的席麵。
畢竟從老祖宗那會兒開始,都是老子給兒子辦酒,長輩給晚輩張羅,唯有張正東,是獨一份的侄兒給他包辦一切。
理論上連老婆都是侄兒安排好的。
反正張叔叔跟李佳雯老師晚上偷偷摸摸對賬的時候,才知道顧家圩的婦女主任,早就叛變。
“大安哥!”
“大安哥!”
“行了,禮金紅包不用多,意思意思就行了,就當是買了一張飯票。去東邊找桌子,老家武裝部的人都過來了,打個招呼,客氣點。”
“多謝大安哥。”
“菠蘿仔”連連點頭,一個勁地傻笑,然後跟工友們各自領著家鄉同伴,去找各自縣武裝部的代表。
嶺西省的方言也是五花八門,像壯話還分了十幾二十種,更遑論沿海的閩南話分支、黎話分支,平日裡這些小孩兒湊一塊,都是普通話交流,這光景能聽到鄉音,其實是一種小小幸福。
嶺西省各縣武裝部的代表們其實也很拘謹,主要是一看這場麵,就知道新郎官家裡不簡單,外麵的豪車、官車,可作不得假。
有些許忐忑和自卑,怕來的時候帶的土特產拿不出手,有心湊點錢當禮金,可掏兜也掏不出幾個大錢。
直到那些少年們一一入座,跟家鄉人激動地問起了家裡的事情,這份忐忑才煙消雲散。
等少年們告訴他們不用給禮金,“大表鍋”已經給了之後,更是心生感激。
各縣的武裝部主要是想了解孩子們的近況,聽說普遍都重拾書本,且大多都有今年的學習計劃之後,都是鬆了口氣。
“在這裡住得還習慣?”
“大安哥安排的宿舍都有空調,每天都是吃食堂,夥食很好的。”
“那就好,那就好……”
“明年大家都會去考個駕照,大安哥說人要是太多,就自己開個駕校,他村裡有幾個叔伯原本就是駕校的師傅……”
絮絮叨叨地說著一些瑣事,但並不是什麼不重要的事情,反而都是息息相關。
哪怕隻是聽這些孩子你一言我一語說著不著東西的彆樣事物,各縣武裝部的代表們也沒聽出來不妥的地方,都是敏銳地察覺到了有人對他們照顧得很好。
精神、氣質,都發生了重大的改變。
“大安哥說,老家要蓋房子的話,就專心攢錢蓋房子,彆的都不要去想。先把一個目標做好,我跟我媽媽講了要起房子,她已經……”
不知不覺間,原本一直說的鄉音,又逐漸變成了普通話。
起房子,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卻是諸多山野鄉村之家的共同話題。
即便不講一樣的話,卻有共同想要表達的東西。
於是各縣武裝部的代表們,也都逐漸說起了普通話,原本略顯空閒的一桌兩桌,直接並成了一桌,大家擠一擠,聊起來反而更熱烈。
時不時還有哄笑聲,臉上洋溢的幸福笑容,卻是不比新郎官的主家親友們少多少。
有個年長的武裝部代表左手缺三根手指,咧嘴笑著從年輕人手裡遞過來的煙點上之後,小聲地對身旁的人說道:“大安仔人不錯噢,對這班後生仔照顧得很好。”
“這家人都不錯。”
“嗯。”
雖然互相方言都聽不懂,但不妨礙溝通,說著夾生的普通話,連說帶比劃,本地的婦女們還是將一大院子的外鄉客人都招待得開開心心。
桌子上喜煙早早擺上,一應瓜果零嘴兒先擺上了桌,這光景地上早就是各種堅果碎屑,狗子們到處拱鼻子挑完整的果仁吃。
時不時放一掛爆竹,狗子們隻是嚇得夾住尾巴,卻不曾從大圓桌的底下四散而出。
等到吉時,那真是炮火連天一般的激烈,新郎官頂著漫天的禮花,笑嗬嗬地出來迎接新娘。
張大安的叔伯們賣著氣力抬轎子,那真是八抬大轎,沒點祖傳的手藝、氣力,決計是做不到四平八穩。
新娘子在花轎裡麵還有陪著的玉女,而跟著張正東的金童,便是張大安本人,往那兒一站,卻更像個保鏢,離金童的形象,差了十萬八千裡。
待張正東的兄弟們嚷嚷開來,這新娘子下了花轎,由新郎官自己迎進了大門。
從此以後,這棟鄉下小院兒,總算是正式迎來了它的女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