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將洪武十三年君臣的目光,從建文帝那令人啼笑皆非的“仁旨”漩渦中,驟然拉向千裡之外的肅殺戰場!
畫麵中,一條寬闊的河流在初春的寒風中奔湧,河水渾濁,卷著尚未完全消融的浮冰。
河岸兩側,是無邊無際、如同金屬森林般聳立的營帳!旌旗獵獵,遮天蔽日,刀槍的寒光彙聚成一片令人心悸的汪洋!
一麵巨大的“李”字帥旗依舊刺眼地矗立在南岸中軍,宣示著李景隆大將軍的“統帥”地位。
而在北岸,規模雖小卻更為精悍的“燕”字大營,如同磐石般穩穩紮住陣腳。
冰冷的文字標注戰場:
【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自德州,郭英、吳傑等自真定誓師北伐,會師白溝河(北拒馬河),兵力六十萬。燕軍亦出。四月二十日,燕軍渡玉馬河,駐蘇家橋。】
鏡頭拉近南岸龐大的軍陣。在如林的將旗中,幾麵格外引人注目:除了那麵巨大的“李”字帥旗,還有“武定侯郭”、“安陸侯吳”等字樣!
畫麵特意給了其中一位須發皆白、但精神矍鑠、甲胄鮮明、正按劍巡視營盤的老將一個特寫!
天幕標注:【南軍大將,武定侯郭英!】
“嘶——!”
奉天殿內,勳貴班列中猛地響起一聲倒抽冷氣!武定侯郭英本人,這位洪武十三年正值壯年的開國猛將,此刻眼珠子瞪得溜圓,死死盯著天幕上那個“未來自己”!
“郭…郭英?!那是我?!” 郭英下意識地抬手,狠狠掐了自己胳膊一把!
疼!不是做夢!
他看看天幕上那個雖然蒼老卻依舊威風凜凜的身影,又低頭看看自己洪武十三年結實有力的臂膀,一股極其荒謬又帶著點隱秘狂喜的感覺直衝天靈蓋!
“哈哈哈!好!好!” 郭英猛地一拍大腿,聲音洪亮,帶著毫不掩飾的得意和慶幸,“老子…老子居然活到了建文朝?!還他娘的能披甲上陣?!哈哈!看來咱老郭福大命大造化大!閻王爺不收咱啊!”
郭英的狂喜,如同在勳貴堆裡投下了一顆炸彈!能活到建文朝!還能統兵打仗!這對經曆了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清洗、每日如履薄冰的勳貴們而言,簡直是天大的喜訊和榜樣!
然而,並非所有勳貴都如郭英般欣喜若狂。就在郭英身邊,安陸侯吳複,這位同樣戰功赫赫的老將,此刻卻是眉頭緊鎖,憂心忡忡。
他的目光,死死鎖在天幕南軍營盤裡那麵“安陸侯吳”的將旗下。旗下雖未特寫人物,但“吳傑”這個名字,如同重錘敲在吳複心上!
吳傑!那是他吳複的兒子!未來的第二代安陸侯!
“傑兒…” 吳複心中低語,滿是憂慮。他不像郭英那般自信滿滿。天幕之前展示的慘烈畫麵——瞿能瘋虎般攻城差點害死全家、吳高怯戰被削爵——如同陰影般籠罩著他。
“瞿能那莽夫,差點害死瞿通滿門!我兒…我兒吳傑,你可千萬彆學他!” 吳複在心中瘋狂祈禱,“不求你立什麼大功,隻求你平平安安!看清楚形勢!該退則退!該守則守!千萬彆學那瞿能傻乎乎地往前衝!更彆學那吳高畏畏縮縮丟了祖宗臉麵!穩穩當當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保住爵位,保住性命,就是大功一件!”
吳複的目光,下意識地瞟向旁邊還沉浸在狂喜中的郭英,又掃過遠處一臉慶幸的江陰侯吳良(其子吳高被削爵但保命),最後落在更遠處、麵如死灰、至今不知兒子瞿能下落的瞿通身上。
他心中的天平,無比清晰地倒向了“穩”字訣!兒子吳傑,你可得學聰明點啊!
郭英的“長壽喜訊”和吳複的“憂子穩字訣”,如同兩股清泉,瞬間衝淡了之前因建文帝“仁旨”和藍玉哭嚎帶來的壓抑與悲涼。殿內勳貴圈子裡的氣氛,竟變得有些…微妙而輕鬆起來。
幾位侯爵、伯爵不動聲色地湊近了些,壓低了聲音,眼神交流間充滿了劫後餘生的慶幸和對未來的盤算。
“武定侯高壽!看來隻要不沾那些要命的事兒,安安穩穩的,富貴榮華還是能享到老的!” 某位伯爵低聲感慨,語氣中滿是向往。
“可不是嘛!” 另一位侯爵接口,目光瞟向天幕上郭英的身影,“郭侯爺這身子骨,建文朝還能掛帥!說明什麼?說明咱們隻要本分,陛下(指朱元璋)還是念舊情的!”
“何止念舊情!” 又一人壓低聲音,帶著點興奮,“你們看,江陰侯家的吳高雖然被削了爵,但命保住了!安陸侯家的吳傑也活蹦亂跳地在真定統兵呢!瞿通家的瞿能…呃,雖然下落不明,但至少瞿家現在還沒事不是?”
這話引得眾人紛紛點頭,仿佛找到了某種生存密碼。
“關鍵啊,” 最先開口的伯爵聲音壓得更低,眼神卻異常明亮,“得離那位爺遠點!”
他不動聲色地用下巴極其隱晦地指了指勳貴隊列中間,那個依舊臉色陰沉、渾身散發著生人勿近氣息的永昌侯——藍玉!
這個動作如同一個信號,周圍幾位勳貴心領神會,默契地、不約而同地,將原本靠近藍玉的位置,極其自然地、悄無聲息地,往後挪了半步。雖然隻是半步,卻清晰地劃出了一道無形的界限。
“藍玉那案子…太嚇人了!” 有人心有餘悸地低語。
“一萬五千人啊!說剝皮就剝皮!跟著他,功勞再大,能有命享?” 另一人搖頭。
“看看天幕,郭侯爺、吳侯爺他們,不攀附,不結黨,穩紮穩打,這不都好好的?榮華富貴傳下去了嗎?” 結論不言而喻。
“遠藍玉,保富貴,穩如泰山!” 這幾乎成了此刻洪武勳貴圈子裡心照不宣的共識。
天幕上那些活到建文朝的勳貴二代(如吳傑)甚至老將本人(郭英),都成了他們眼中最鮮活的榜樣和指路明燈。
藍玉似乎察覺到了身後那些微妙的疏遠和竊竊私語,他猛地回頭,鷹隼般的目光掃過那幾個悄悄挪位的勳貴。
那目光冰冷而充滿嘲諷,仿佛在說:“一群鼠輩!”
但他並未發作,隻是冷哼一聲,又轉回頭去,脊背挺得更直,帶著一種遺世獨立的孤傲與不屑。
勳貴們的小心思並未影響天幕的進程。畫麵流轉,聚焦於北岸燕軍營盤外的蘇家橋。
【四月二十四日,燕軍與南軍主力會戰於蘇家橋!】
鏡頭掠過燕軍陣前,朱棣一身玄甲,立於高坡之上,目光如電,掃視著對岸那無邊無際的南軍人海。
他身後,是經曆了大寧收編、鄭村壩大勝後,士氣如虹、裝備精良的燕軍精銳,以及那支令人膽寒的朵顏三衛鐵騎!
而對岸,南軍陣型雖龐大,卻隱隱透著一股虛浮之氣。中軍帥旗下的李景隆,麵容依舊“肅穆”,但眼神深處卻難掩一絲茫然和…心虛?
戰鼓尚未擂響,肅殺之氣已彌漫天地!白溝河的寒波,映照著兩岸密密麻麻的兵戈,一場決定大明未來命運的驚天大戰,一觸即發!
洪武十三年奉天殿內的君臣,屏息凝神,所有的目光都緊緊鎖住那片銀幕。
勳貴們的小算盤、朱元璋的深沉、朱標的憂慮、徐達的凝重……在這一刻,都被那即將到來的滔天血戰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