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內,哄笑聲、議論聲、藍玉那標誌性的“師父威武”的怪叫聲,如同煮沸的開水,咕嘟咕嘟地翻滾著,幾乎要掀翻雕梁畫棟的殿頂。
所有人的焦點,都彙聚在那個遠在建文朝、卻仿佛無處不在的“運輸大隊長”李景隆身上。他的每一次“轉進”,每一座“投喂”的城池,都成了洪武君臣眼中一場荒誕絕倫卻又百看不厭的黑色喜劇。
勳貴們勾肩搭背,唾沫橫飛地分析著李景隆的下一個“送貨”地點;
文臣們搖頭晃腦,引經據典地論證著李景隆行為的“曆史意義”(反麵教材);
連禦座上的朱元璋,嘴角都掛著一種哭笑不得的弧度。
唯有一人,格格不入。
燕王棣,這位天幕中未來的“主角”、攪動天下風雲的靖難梟雄,此刻洪武十三年的年輕版本,正獨自杵在親王班列中。
他雙臂抱胸,腮幫子鼓得能塞進兩個雞蛋,兩道濃眉緊緊擰成一個疙瘩,薄唇抿成一條倔強的直線,渾身上下散發著濃得化不開的…鬱悶!
他看著天幕上那個被自己(未來)追得屁滾尿流、卻又“精準”留下無數軍資的李景隆,看著滿殿文武對李景隆“功績”的調侃與“膜拜”(藍玉版),一股無名邪火蹭蹭地往上冒!
“憑什麼?!”朱棣心中瘋狂咆哮,牙齒咬得咯咯作響,“本王!未來的本王!在白溝河殺得三進三出!血染征袍!劍斷矢儘!幾度瀕死!才換來今日局麵!憑什麼風頭全讓李景隆這草包給搶了?!他算個什麼東西?!一個隻會逃跑送禮的廢物!也配?!”
巨大的不忿和一種被“搶戲”的憋屈感,讓他那張年輕英武的臉龐黑得像鍋底。他惡狠狠地瞪著天幕上李景隆倉惶的背影,恨不得用眼神把那廝瞪下馬來。
就在朱棣悶氣衝頂、幾乎要爆炸之際,天幕畫麵猛地切換!不再是李景隆的“運輸秀”,而是閃回至那場讓洪武朝所有人都捏了一把冷汗的絕境——建文元年十月,北平孤城,六十萬大軍黑雲壓城!
畫麵中::
未來的燕王妃徐氏(徐妙雲)布衣染血,立於城頭,指揮若定,卻難掩眉宇間的疲憊與決絕。
世子朱高熾臉色蒼白如紙,強撐著病體在城頭奔走,身形搖搖欲墜。
城下,是如潮水般湧來、悍不畏死(特指瞿能)的攻城南軍!
箭矢如蝗,礌石如雨,小小的北平城仿佛隨時會被這鋼鐵洪流碾成齏粉!
朱棣(洪武十三年)的心猛地一揪!那城頭上,是他洪武十三年的妻子和長子未來的模樣!是他在意的人!他仿佛能感受到那撲麵而來的絕望和死亡氣息!一股冰冷的後怕瞬間攫住了他!
緊接著,畫麵一轉,聚焦於城下南軍中軍帥旗。隻見帥旗下的李景隆,麵對近在咫尺、似乎唾手可得的破城良機,卻優哉遊哉地品著茶,甚至在關鍵時刻,極其“關切”地鳴金收兵,把眼看就要登上城頭、大開殺戒的瞿能硬生生召回!理由?怕中埋伏!
“……”朱棣滿腔的怒火和不忿,如同被針紮破的氣球,瞬間泄了大半。
他看著天幕上李景隆那張故作深沉的“憂國憂民”臉,再看看城頭暫時得以喘息的妻兒身影,一股極其複雜、荒謬又帶著點…感激(?)的情緒湧上心頭。
“沒…沒李景隆這廝放水…”朱棣心中一個冰冷的聲音響起,帶著一絲他自己都不願承認的慶幸,“北平…怕是早破了…妙雲和高熾…焉有命在?吾之骨…怕已在北平城下寒透矣!”
這念頭一起,如同冷水澆頭,讓他發熱的頭腦瞬間冷靜了幾分。搶風頭?跟保住妻兒性命、保住起家根基相比,風頭算個屁!
然而,畫麵又回到了白溝血戰!未來的朱棣被平安、瞿能父子圍攻,三換戰馬,劍斷矢儘,狼狽不堪地逃上河堤,眼看就要被亂刀分屍!
千鈞一發之際,朱棣(未來)急中生智,舉起馬鞭對著空蕩蕩的後方曠野,假裝招呼根本不存在的伏兵!
這舉動,在洪武朝眾人看來,簡直是窮途末路下的孤注一擲,荒謬又悲壯!然而,接下來的一幕,讓朱棣(洪武十三年)的眼珠子差點瞪出來!
隻見中軍帥旗下的李景隆,看到朱棣這個動作,臉色“唰”地一下變得慘白!仿佛真看到了千軍萬馬從地平線殺來!他幾乎是毫不猶豫、帶著驚恐的顫音下令:“前軍…前軍暫緩進攻!後軍戒備!提防伏兵!”
南軍如潮的攻勢,竟真的因為這拙劣的“空城計”而驟然一滯!
“……”朱棣(洪武十三年)張大了嘴,半晌合不攏。一股強烈的、被當傻子糊弄的感覺湧上心頭!
“李景隆!你他娘的…”他心中狂吼,“放水也放得像樣點行不行?!本王(未來)那手勢…瞎子都看得出來是虛張聲勢!你…你居然真信了?!還信得這麼‘及時’?!信得這麼‘配合’?!你這水放得…還能再刻意點嗎?!生怕彆人看不出來你在幫本王?!”
巨大的荒謬感和一種被“強行助攻”的憋屈,再次讓朱棣鬱悶得想吐血!這風頭,搶得他一點成就感都沒有!全是李景隆“喂”到嘴邊的!
這口悶血還沒咽下去,天幕上又給了他致命一擊!
畫麵重現那驚世駭俗的一幕:瞿能父子如同瘋虎,高呼“滅燕”,率親兵直撲朱棣中軍,刀鋒幾乎觸及朱棣衣甲!就在這萬軍矚目、千鈞一發、燕王頭顱眼看就要被瞿能斬下的生死關頭!
哢嚓!
李景隆那麵嶄新的、巨大的帥旗!應聲而斷!轟然墜地!
南軍瞬間大亂!朱棣(未來)絕處逢生,立刻抓住戰機,反敗為勝!
看著天幕上那斷得恰到好處、堪稱“神助攻”的帥旗,再想想之前藍玉那“師父砍旗”的戲謔和滿殿文武心照不宣的哄笑…
朱棣(洪武十三年)徹底沉默了。他臉上的憤怒、不忿、憋屈…種種情緒如同退潮般消失,隻剩下一種深深的、難以言喻的…無力感和…良心痛?
他緩緩低下頭,看著自己洪武十三年修長有力、尚帶著練武薄繭的手掌。又抬頭,看看天幕上那個在千軍萬馬中搏命衝殺、幾度瀕死的“未來自己”。
一股前所未有的清醒認知,如同冰冷的泉水,衝刷著他年輕而驕傲的心:
“李景隆…他是什麼貨色…本王(洪武十三年)還不清楚嗎?”
朱棣在心中自問自答,帶著一絲苦澀。
“給他二十萬,對本王(未來)的十萬精銳…本王有十足把握,正麵擊潰他!打得他滿地找牙!”
“可是…六十萬…”
朱棣的目光掃過天幕上那無邊無際、卻又如同提線木偶般被李景隆“指揮”得潰不成軍的南軍人海,一股寒意夾雜著荒謬的慶幸湧上心頭。
“整整六十萬啊!堆也能把本王堆死了!”
“李景隆這廝…硬是把六十萬大軍…喂…喂到了本王嘴邊…”朱棣艱難地承認了這個讓他無比“沒麵子”的事實。
“若非他…本王(未來)十條命,也早交代在白溝河了…”
巨大的認知落差,讓朱棣感到一陣眩暈。
他鬱悶嗎?當然鬱悶!風頭被搶,勝之不武!
可更多的,是一種後怕之後的…心虛?甚至…一絲絲對李景隆這“曠世奇才”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