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天幕直播靖難,朱棣你彆跑! > 第093章 直趨應天:再次出現的李景隆

第093章 直趨應天:再次出現的李景隆(1 / 1)

推荐阅读:

應天城上空,畫麵裡,建文四年的夏日氣息似乎都能透過光影傳來。

依舊是那頂熟悉的燕軍大帳,帳外甲士林立,矛戟森然。

帳簾挑起,兩個身影略顯局促地走了進來。

為首一人,身形微胖,麵容依稀帶著幾分曾經的貴氣,隻是眉宇間儘是掩飾不住的惶恐與尷尬——正是曹國公李景隆!他身後跟著的,是麵色凝重如鐵的兵部尚書茹瑺。

洪武十三年的奉天殿前廣場上,死寂了一瞬,隨即爆發出壓抑不住的騷動。

無數道目光,如同燒紅的針尖,瞬間聚焦在李景隆那張被天幕放大的臉上。

“哈!哈哈哈哈!”一聲粗豪狂放的大笑猛地撕裂了這詭異的寧靜,如同平地驚雷。

隻見“涼國公”藍玉,這位以桀驁聞名的悍將,正拍著自己結實的大腿,笑得前仰後合,唾沫星子都噴了出來。

他指著天幕上李景隆的身影,對著周圍一圈勳貴和將校,聲若洪鐘,充滿了毫不掩飾的譏諷:

“瞅瞅!都瞅瞅!俺那‘放水’的師父!他又來了!哈哈哈!建文皇帝是真沒人了?還是真嫌這應天城門關得太嚴實了?”

他環視四周,眼中閃爍著賭徒般狂熱而戲謔的光芒,猛地提高音量:

“來!開盤口!俺藍玉,押上三十匹上好的口外良駒!就賭咱這位‘李師父’身上,這回鐵定揣著咱應天城的城門鑰匙!誰有膽子跟俺賭他不開門的?站出來!”

他話音落下,廣場上竟陷入一片更加詭異的死寂。

武將堆裡,幾個平素與藍玉交好的侯爺互相遞了個眼色。

一個膀大腰圓的侯爺咧嘴一笑,聲如破鑼:“藍‘國公’,您這賭注,俺看懸乎!誰不知道小曹國公跟燕王殿下……咳咳,交情匪淺?他不開門?那才叫見了鬼!俺也押二十匹好馬,賭他開!至於賭他不開的……”

他故意拖長了調子,目光掃過人群,帶著赤裸裸的嘲弄,“哪位英雄好漢有這份膽識和眼力?出來讓俺們開開眼!”

無人應答。勳貴們或低頭看靴尖,或仰麵望天幕,或嘴角噙著意味不明的笑意,就是沒人敢接這個“李景隆不開門”的賭注。

仿佛李景隆背叛建文、為燕王打開應天城門,已是板上釘釘、人儘皆知的事實,連一絲一毫的懸念都不配擁有。這沉默本身,就是最響亮的附和,最辛辣的諷刺。

天幕畫麵流轉,聚焦於大帳之內。

燕王朱棣踞坐在主位虎皮交椅之上,一身玄色箭袖常服,未著甲胄,卻比滿帳頂盔貫甲的悍將更具壓迫感。

他麵容沉靜,甚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疲憊,仿佛連日的征戰和巨大的壓力在他眉宇間刻下了風霜。

然而,當他抬起眼皮,目光如同實質的刀鋒掃向走進來的李景隆和茹瑺時,那股君臨戰場、睥睨天下的氣勢瞬間爆發開來,讓整個大帳的空氣都凝滯了幾分。

李景隆被這目光一掃,下意識地縮了縮脖子,腳步都顯得有些虛浮。

他努力挺直腰板,臉上擠出一個極其僵硬、甚至帶著幾分諂媚的笑容,剛要開口代表建文朝廷陳述“議和誠意”——無非是割地、劃江而治的老調。

“曹國公。”朱棣的聲音不高,卻像冰冷的鐵塊砸在地上,清晰地傳入每一個人耳中,也通過天幕,回蕩在洪武十三年的應天城上空,直接打斷了李景隆醞釀好的開場白。

朱棣的嘴角勾起一抹極淡、極冷的弧度,那絕非笑容,而是猛獸審視獵物時露出的利齒寒光。

他身體微微前傾,銳利的目光如同釘子,將李景隆牢牢釘在原地:“割地?”他輕輕重複了一遍這兩個字,語氣裡充滿了毫不掩飾的輕蔑,仿佛聽到一個天大的笑話。

“本王提三尺劍,奉天靖難,清君側,為的是太祖高皇帝法度,為的是大明江山社稷!”

朱棣的聲音陡然拔高,帶著一股斬釘截鐵、不容置疑的決絕,如同金鐵交鳴,震得帳內帳外的人心神皆顫。

他伸出一根手指,直指帳外應天的方向,每一個字都如同重錘,狠狠砸下:

“割地?無名!本王,隻要奸臣!”

“隻要奸臣!”這四個字如同帶著血腥味的咒語,在巨大的天幕下反複回響,清晰地傳入洪武十三年每一個仰望者的耳中。

奉天殿廣場上,百官們倒吸一口冷氣,下意識地縮緊了脖子,仿佛那無形的刀鋒正懸在自己頭頂。齊泰、黃子澄、方孝孺這三個名字,又一次如同燒紅的烙鐵,燙在每個人的心頭。

天幕畫麵裡————

李景隆的臉色瞬間由僵硬轉為煞白,額頭上滲出細密的冷汗。

他張了張嘴,卻發現喉嚨乾澀得發不出任何聲音。

朱棣那冰冷的目光和斬釘截鐵的話語,徹底粉碎了他作為“和談使臣”最後一點可憐的尊嚴和幻想。

茹瑺站在一旁,臉色鐵青,嘴唇緊抿,眼中是深深的無奈和一種近乎悲涼的清醒。

就在奉天殿前廣場被朱棣“隻要奸臣”的宣言和藍玉肆無忌憚的賭局攪得沸反盈天之時,奉天殿那巨大的朱漆盤龍柱之後,一個身影正死死抓住冰冷的柱身,仿佛那是唯一的依靠。

曹國公李文忠,這位以勇猛剛直著稱的開國名將,此刻像是被瞬間抽乾了所有的精氣神。

他魁梧的身軀佝僂著,寬厚的肩膀無法抑製地劇烈顫抖。一張原本方正威嚴的臉龐,此刻血色儘褪,慘白如金紙,深刻的皺紋裡填滿了無法言說的痛苦和絕望。

他死死盯著天幕上自己兒子李景隆那張惶恐、尷尬、甚至帶著一絲諂媚的臉,那雙眼睛,曾經在戰場上洞穿敵陣,此刻卻渾濁不堪,布滿了血絲。

“孽障……孽障啊……”李文忠的喉嚨裡發出野獸瀕死般的嗬嗬聲,低啞得幾乎聽不清。

指甲因為過度用力,深深掐進了柱子堅硬的金漆裡,留下幾道清晰的凹痕。

天幕上朱棣那“隻要奸臣”的宣言如同驚雷在他腦中炸響,而藍玉那“揣著鑰匙”的狂笑和下注聲,更像是一把把燒紅的鈍刀子,在他心上來回切割。

“景隆……我的兒……”他猛地閉上眼,兩行渾濁的老淚終於衝破堤壩,沿著溝壑縱橫的臉頰滾滾而下,砸在冰冷的金磚上。

那聲音充滿了將門世家最後一點清醒的絕望,低吼著,如同受傷孤狼在洞穴深處的哀鳴:

“你糊塗啊!糊塗透頂!就算……就算你鐵了心要攀燕王這棵大樹……你也不能……不能這樣毫無遮攔地去‘幫’他啊!”他的胸膛劇烈起伏,每一次呼吸都帶著撕裂般的痛楚。

“你把路走絕了!把事做絕了!你讓燕王……拿什麼賞你?!”

李文忠猛地睜開血紅的雙眼,望向天幕上那個意氣風發、即將成就大業的燕王朱棣,又看向自己那不成器的兒子,聲音陡然拔高,帶著一種洞悉未來、冰冷刺骨的悲憤:

“賞你一個‘背主求榮’的千古罵名?!賞你一座華屋,圈禁至死?!這……這恐怕已是他看在老夫這張老臉皮上,能給你的最大‘恩典’了!你這蠢材!”

最後幾個字,如同耗儘了他所有的力氣。

李文忠的身體沿著冰冷的盤龍柱緩緩滑落,癱坐在地,頭無力地抵著柱子,隻剩下粗重而破碎的喘息。

一代名將的脊梁,仿佛在這一刻,被天幕上那個不肖子孫的身影徹底壓垮了。

殿外藍玉那囂張的賭注聲和勳貴們的哄笑,如同尖銳的針,不斷刺入他破碎的心房。

天幕畫麵流轉,時間推進至建文四年六月初十。

應天城內,顯然並未放棄最後的努力。

這一次,被推上前台的是宗室親王——穀王朱橞與安王朱楹。

朱橞身著親王常服,努力維持著天潢貴胄的威儀,但眉宇間那份強裝的鎮定下,難掩一絲茫然與忐忑。

安王朱楹年紀更輕,跟在兄長身後,顯得有些拘謹。

兩位親王的車駕在“護送”下,再次抵達燕軍大營轅門之外。

場麵比李景隆、茹瑺來時更加莊重,卻也更加死寂。

燕軍士兵如同沉默的鋼鐵叢林,冰冷的視線注視著這兩位來自皇城的貴人。

大帳之內,朱棣甚至沒有起身相迎。他隻是端坐主位,平靜地看著穀王朱橞代表建文朝廷,再次小心翼翼地提出議和之請,言辭間充滿了宗室情誼和江山為重的勸誡。

朱棣耐心地聽著,手指無意識地輕輕敲擊著交椅扶手。直到朱橞說完,帳內陷入一片令人窒息的沉默。

朱棣的目光緩緩掃過兩位年輕的親王,那目光深沉,複雜,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疲憊,卻絕無半分動搖。

他緩緩開口,聲音不高,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終結意味:“十九弟(穀王)、二十二弟(安王),舟車勞頓,辛苦二位了。”

他微微一頓,目光越過他們,仿佛穿透了營帳,直射應天城深處,“回去轉告皇帝陛下(建文),本王心意已決。清君側,靖國難,非為一己之私。奸佞不除,社稷難安。請陛下……早做決斷。”

沒有怒斥,沒有長篇大論,隻有這平靜卻斬釘截鐵的拒絕。

朱橞和朱楹麵麵相覷,臉上最後一絲希冀也徹底熄滅。

他們讀懂了朱棣眼中那份不容轉圜的決絕。此行,不過是建文朝廷在絕望中徒勞的掙紮,是給天下人看的最後一場戲碼。

兩位親王黯然起身,行禮告退。

走出大帳時,天幕捕捉到穀王朱橞回頭望向那頂象征著燕王權威大帳的瞬間,年輕的臉龐上,除了任務失敗的沮喪,竟還混雜著一絲難以言喻的複雜情緒——是對這位強大四哥的敬畏?是對未來自身命運的茫然?無人知曉。

天幕上浮現一行冰冷的總結:“六月初十,穀王朱橞、安王朱楹再赴燕營,無果而返。”

奉天殿前,洪武十三年的勳貴百官們看著天幕上穀王無功而返的畫麵;;

再看看柱後癱坐如泥、仿佛瞬間蒼老了十歲的李文忠;

最後目光掃過猶自叫囂著賭李景隆“必開城門”的藍玉等人。

一種山雨欲來、大廈將傾的冰冷窒息感,沉甸甸地壓在了每一個人的心頭。

李景隆這把“鑰匙”,似乎已經握在了朱棣手中,隻待那最後的、必然的轉動。

今天的十章已經發出來了,還沒有投票的請投票,已經投的,如果能夠再次投最好了。但對於隻投一星或二星的,本人表示不服,我不可能寫得那麼差!!!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