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之上的天幕,將洪武十三年的時空,拽入永樂新朝的權力交割場。
畫麵不再有戰場硝煙,而是深宮朱牆的森嚴與朝堂的暗流。
鏡頭緩緩推近一處遠離應天繁華、略顯蕭索的莊園。
庭院深深,青苔爬上石階。一個身著洗得發白的粗布直裰、身形依舊挺拔如鬆的中年男子,正負手立於廊下,目光沉靜地投向庭院中幾株瘋長的野草——正是被圈禁的徐輝祖。
他麵容清臒,眉宇間鎖著揮之不去的冷峻與疏離,仿佛一尊被遺忘在時光角落的石像。
旁白音帶著冰冷的陳述感響起:
“燕王入主金陵,大索‘奸黨’,血雨腥風。然魏國公徐輝祖,乃新帝徐皇後之嫡親胞弟,身份太過特殊。殺之,則顯新帝刻薄寡恩,誅戮至親,恐寒天下勳貴之心;用之,其剛直倔強,曾公然反對‘靖難’,更阻燕軍入城,芥蒂深重。權衡再三,永樂皇帝朱棣下旨:褫奪徐輝祖魏國公爵位,禁錮於京郊私邸,非詔不得出。”
畫麵陡然切換,重修的奉天殿(殿名未變,但龍椅上已換了主人)。
新登基的永樂皇帝朱棣,威儀赫赫,端坐於龍椅之上。
他麵色沉靜無波,目光掃過階下。一名身著嶄新錦袍、麵容尚顯稚嫩卻竭力維持著莊重的少年,正恭敬地跪伏在丹墀之下。
少年眉眼間依稀可見徐增壽的影子,帶著幾分惶恐,更多的是茫然。
朱棣的聲音透過天幕傳來,清晰而威嚴:“追念左都督徐增壽,忠貞體國,誌同金石,不幸為奸佞所害,殉節殞身。其功昭昭,其情可憫。特封其次子徐景昌為定國公,世襲罔替,另開定國公府!”
一卷明黃詔書由內侍鄭重遞至少年手中。少年徐景昌雙手高舉接過,深深叩首。殿內鐘磬齊鳴,宣告著一個新貴國公的誕生。
緊接著,畫麵如同被無形之手撥快。幾載春秋在光影飛掠中流逝。
莊園內的徐輝祖,鬢角悄然染上霜華,脊背卻依舊挺直。他或在廊下讀書,或在院中獨步,身影在寂寥的庭院裡顯得愈發孤清。
最終,畫麵定格在他伏案而眠的側影上,一本翻開的書冊滑落在地——他溘然長逝於這囚籠般的“家”中。
靈堂素白,氣氛壓抑。一個意想不到的身影出現在祭奠的隊列前端——竟是身著常服的永樂皇帝朱棣!他凝視著徐輝祖的靈位,神色複雜難辨,有追憶,有惋惜,或許還有一絲釋然?他並未停留太久,轉身離去。
旋即,又是一份詔書頒下,字字清晰:“魏國公徐達,開國元勳,功在社稷。其嗣孫徐欽,克承祖德,忠謹可嘉。著即恢複魏國公爵位,由徐欽承襲!”
畫麵最終定格:兩座並立的巍峨國公府邸。
一座府邸,高懸著曆經滄桑、重新擦拭一新的“魏國公府”鎏金大匾;
另一座府邸,嶄新的“定國公府”匾額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兩座府門皆朱漆銅釘,石獅威嚴,無聲地訴說著一個家族在帝國權力巔峰的獨特榮寵與微妙平衡。
旁白音總結道:“一門兩國公,徐氏一門雙星並耀,榮寵冠絕大明。”
奉天殿前的廣場上,死寂隻維持了一瞬。
“嘶——!”宋國公馮勝倒吸一口涼氣,猛地扭頭看向身旁的永昌侯藍玉,眼中爆發出難以置信的狂喜和佩服,激動得胡子都在抖!他悄悄地在寬大袍袖的遮掩下,對著藍玉,高高翹起了右手大拇指!
這一下如同信號,周圍一圈參與了那場“驚天賭局”的勳貴——潁國公傅友德、定遠侯王弼、武定侯郭英等人,臉上表情精彩紛呈!有懊惱(押錯注的),有肉疼(輸了馬匹的),但更多的是一種被事實震撼後的歎服!
他們或明或暗,紛紛效仿馮勝,將欽佩(以及對贏家藍玉)化作一個個隱蔽豎起的大拇指,投向那個抱著膀子、嘴角幾乎要咧到耳根、努力憋著得意狂笑的藍玉!
“嘿嘿嘿……”藍玉從牙縫裡擠出壓抑的笑聲,肩膀聳動,用隻有馮勝能聽見的氣音得意道,“看見沒?老哥哥!五十匹河西駿馬!贏定了!我就說嘛!朱老四精著呢!既要安撫這些老家夥,又得給親大舅哥留臉麵!一門雙國公,麵子、裡子、人情、法理,全占齊了!高!實在是高!”他仿佛已經看到那五十匹膘肥體壯的駿馬在自家馬廄裡嘶鳴。
奉天殿內,氣氛卻截然不同。
韓國公李善長、曹國公李文忠侍立禦階下,看著天幕上那兩座並立的國公府,眼神複雜難明。既驚歎於徐家這“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滔天富貴,更震撼於朱棣帝王心術的爐火純青。
魏國公徐達,這位戎馬一生、功勳蓋世的老帥,此刻卻對著禦座方向,深深地、鄭重地叩下頭去!花白的頭顱抵在冰冷的金磚上,久久未起。寬厚的肩膀微微顫抖著。
旁人或許以為老帥是感念皇恩浩蕩(朱棣最終還是給了徐輝祖一脈體麵)。
隻有徐達自己心中翻湧著驚濤駭浪般的後怕與慶幸:“輝祖吾兒……你……你終於做對了一件事啊!”
在徐達看來,未來長子徐輝祖那看似剛直倔強、與姐夫朱棣勢同水火的舉動,哪裡是真的“不和”?
分明是以這種自汙自囚、近乎悲壯的方式,主動斬斷了自己和外甥皇帝(無論朱高熾還是朱高煦)之間可能形成的“外戚強權”聯係!
用自己暫時的屈辱,換取了徐氏一門的百年安穩!一門兩國公?
一個在魏國公府的徐欽(徐輝祖之子),年紀尚幼;
一個在定國公府的徐景昌(徐增壽之子),同樣乳臭未乾。
兩個小娃娃國公,在永樂朝那如狼似虎的勳貴和文官集團中,能掀起什麼風浪?
這分明是最好的結局!是徐輝祖用自己後半生的自由和尊嚴,為家族換來的、最堅實的護身符!
武昌城頭,獵獵江風鼓蕩著徐允恭(徐輝祖)的袍袖。
他負手而立,遙望著九天之上那決定他命運的天幕。
當看到自己未來被禁錮莊園、鬱鬱而終,看到兒子徐欽最終承襲魏國公爵位,看到侄子徐景昌另立定國公府……
他臉上緊繃的線條,竟緩緩地、徹底地鬆弛了下來。長久以來壓在心頭的那塊巨石,轟然落地。
一抹釋然,甚至帶著點輕鬆的笑意,悄然爬上他的嘴角。
“嗬……姐夫……”他對著虛空,對著天幕上那個君臨天下的身影,低聲自語,仿佛在念一句早已寫好的台詞,“這出‘忠臣不事二主’的戲……臣,演完了。徐家的路……也鋪平了。”
他轉過身,看向身旁同樣望著天幕、臉色變幻不定的李景隆,語氣竟帶著一絲難得的調侃:“九江(李景隆字),如何?這修道尋仙的念頭,是不是更足了?應天那攤渾水,不去蹚也罷。找個清淨山頭,拜拜三豐祖師,求個逍遙自在,豈不美哉?”
政治前途?他徐輝祖的未來,天幕早已寫定——一個被圈禁的“忠臣”,一個為家族犧牲的“符號”。他認了。
與此同時,應天奉天殿內,朱元璋背對著巨大的天幕光影,麵朝窗外的宮闕重重。
當那“一門兩國公”的畫麵最終定格,老皇帝緊繃的脊背,幾不可察地鬆弛了一絲。他長長地、緩緩地吐出了一口積壓在胸中許久的濁氣。那氣息悠長,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擔。
外戚乾政?
看著天幕上那兩個並立卻注定幼弱的國公府,朱元璋心中最後一點隱憂,終於煙消雲散。
自己的老四(朱棣),手段夠狠,心也夠細!既全了親情和功臣體麵,又徹底杜絕了後患。
高熾也好,高煦也罷,無論哪個孫子上位,都不用擔心母族徐家尾大不掉。至於再往後的子孫……老朱渾濁卻依舊銳利的眼中閃過一絲深深的疲憊與無力。
“兒孫自有兒孫福……咱,管得了洪武,管得了建文嗎?”他自嘲地低語了一句,聲音輕得隻有自己能聽見。
連自己親手培養的繼承人允炆都落得那般下場,這煌煌大明,這朱家的江山,在他看不見的未來洪流中,終究會駛向何方?
他朱元璋,這個開國之君,此刻能做的,竟也隻是看著天幕,發出一聲無人聽見的、蒼涼的歎息。
天幕的光芒映照著老皇帝孤峭的背影,也映照著那兩頂象征著無上榮寵卻也暗藏製衡的國公冠冕。
洪武十三年的風,吹過紫禁城的琉璃瓦,帶著一絲曆史的塵埃與宿命的餘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