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剛講完朱棣與徐妙雲這對帝後從永樂元年一直爭到永樂二年的太子之位,光芒流轉,場景倏忽變幻,又將場景拉回了標注著“洪武三十五年”的永樂新朝。
仍然簡陋的奉天殿,新登基的永樂皇帝朱棣那緊抿的唇角與略顯急促翻閱奏章的動作,卻泄露出一種力不從心的焦躁。
畫麵旁,那冰冷無情的解說音如同曆史的判官筆,清晰刻下:
“永樂皇帝登基未久,百廢待興,案牘如山。詔令:設內閣於文淵閣,擢翰林院侍讀解縉、編修黃淮、修撰楊士奇、胡廣、胡儼、楊榮、金幼孜七人入值,參預機務!”
畫麵陡然拉近,聚焦於皇宮深處一處僻靜院落——文淵閣。
這裡沒有中書省衙署的煊赫氣派,隻有書卷的墨香與陳年木料的氣息。
七位身著青、綠官袍(多為五品、六品)的年輕文官,圍坐在一張巨大的紫檀木長案四周,案上堆積如山的奏章幾乎將他們淹沒。
他們埋首其中,或凝神細閱,或執筆疾書,或與鄰座低聲交換意見。
每閱完一份,便取過一張寸許寬的紙條,蘸墨寫下處理建議(“票擬”),小心翼翼貼在奏章封麵。
寫罷,由一旁垂手侍立的內侍宦官恭敬收走,送往深宮。
解說音繼續,字字如鑿:“此內閣,初設於文淵閣,僅為正五品之卑職,位卑而權重。其責在‘備顧問、參預機務、票擬批答’,有宰相之職司,卻無宰相之名位,更無宰相統率六部、開府建衙、號令百官之實權!一切票擬,僅為建議,朱筆禦批,生殺予奪,乾坤獨斷,儘操於帝心!”
這精妙而脆弱的權力結構圖解尚未讓人細品,天幕畫麵猛地回溯!如同揭開了塵封的、與洪武十三年息息相關的驚天秘辛!
“溯其根源,在於——”
解說音陡然加重,如同重錘懸頂,轟然砸落!
“洪武十三年!”
天幕上血光乍現!胡惟庸驚恐的臉在詔獄鐵窗後扭曲,相府朱漆大門被錦衣衛粗暴撞開,象征著相權的牙牌、印信被一件件收繳、砸毀!
混亂的畫麵伴隨著解說音冷酷的宣判:“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因胡惟庸案,乾綱獨斷,雷霆萬鈞,廢除已存二千餘載之宰相製度!中書省永裁!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天下衙署,皆直接向皇帝負責!自此,皇權至高無上,再無掣肘!”
畫麵再轉,場景卻讓洪武十三年奉天殿內的朱元璋瞳孔驟縮!
那是他無比熟悉的東宮書房!年輕的太子朱標,麵容清臒溫潤,此刻卻眉頭緊鎖,正埋首於堆積如山的奏章文牘之中。
燭火搖曳,映著他專注而疲憊的側臉。他時而提筆在奏章上飛快批注,時而因棘手之事長歎一聲,揉按著發脹的太陽穴。案頭的燈火常常徹夜不熄,侍奉的太監悄聲換了一茬又一茬。
時光在光影中飛速流逝:洪武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
朱標的鬢角悄然染上點點霜華,挺拔的脊背在經年累月的伏案中漸漸顯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微僂,清澈的眼眸深處沉澱下揮之不去的倦色。
解說音帶著一絲殘酷的平靜,如同宣讀無可更改的判決:“然,宰相既廢,天下機務,事無巨細,儘歸宸衷。幸而,彼時太子朱標已然成年,仁厚明達,深孚眾望。自洪武十三年始,直至洪武二十五年薨逝,整整十二年,太子朱標實際承擔了絕大部分本應由宰相署理之繁劇職責!殫精竭慮,夙夜匪懈,為國事嘔心瀝血……終致其本屬康健強韌之軀,在洪武二十四年巡視陝西、體察民情、處置邊務歸來後,積勞成疾,油儘燈枯,一病不起!”
畫麵最終定格在病榻之上:朱標麵容枯槁,氣息微弱,眼神渙散地望著床頂,手中緊握的一份關於陝西屯田的奏章滑落在地……
“標兒——!!!”
奉天殿內,一聲壓抑到極致、仿佛從靈魂深處撕裂而出的悲鳴轟然炸響!
朱元璋猛地從龍椅上彈起,高大的身軀如遭重擊般劇烈一晃,若非雙手死死抓住冰冷的禦案邊緣,幾乎要栽倒下去!
他那張飽經風霜、慣見生死的剛毅麵孔,此刻血色儘褪,慘白如金紙!一雙鷹隼般銳利的眼睛,死死釘在天幕上兒子朱標那從英姿勃發到形銷骨立、最終病榻纏身氣若遊絲的影像上!
瞳孔在瞬間收縮至針尖大小,裡麵翻湧著前所未有的驚濤駭浪——是驚駭欲絕!是剜心劇痛!更是……一種足以將他吞噬的、鋪天蓋地的悔恨與難以置信!
“標兒……標兒他……是被咱……被咱……”
後麵的話,如同燒紅的烙鐵死死卡在喉嚨裡,灼燒著心肺,朱皇帝竟一時失聲,魁梧的身軀篩糠般顫抖起來!
他從未想過,也絕不願相信!自己傾注了全部心血、寄予了無限期望、視作江山萬年基石的接班人,竟是被這如山般壓下的、由他親手製造的國事重擔,活活累垮、壓垮、耗死的!
廢除宰相,集權於己,這柄他引以為傲、斬向權臣的雙刃劍,最終竟狠狠斬在了他最珍視的愛子身上?!成了壓垮大明儲君的最後一根、也是最沉重的一根稻草?!
天幕畫麵流轉,聚焦於永樂朝的文淵閣內。那七位正五品的翰林官,在堆積如山的奏章中伏案疾書,身影在巨大的權力機器前顯得渺小,卻又因手中那支能“票擬”意見的筆而隱現分量。解說音帶著一絲洞悉世情的平緩:
“此內閣之設,實乃永樂皇帝兩難之下的無奈之舉。其一,陛下半生戎馬倥傯,弓馬嫻熟,然於案牘勞形、繁劇政務,精力實有未逮。其二,太子朱高熾,雖天資聰穎,仁厚明睿,然體態豐碩,素有足疾,精力耐力遠遜其伯父懿文太子朱標。永樂帝既不忍、亦不敢效法太祖高皇帝,將如山國事儘壓於太子肩頭,唯恐重蹈覆轍,再損國本!”
解說音微微一頓,陡然加重,如同無形的枷鎖落下:
“然!太祖洪武十三年詔令‘永廢丞相,權歸六部’,祖訓煌煌,如雷霆懸頂!縱使永樂帝雄才大略,亦不敢稍有違逆,複設宰相之位!此乃太祖鐵律,觸碰不得!”
這“觸碰不得”四個字,如同重錘,狠狠砸在洪武十三年奉天殿內每個人的心坎上,也砸在朱元璋緊繃的神經上。
廢除宰相,竟成了套在後世子孫頭上的緊箍咒?連老四這樣殺伐決斷的狠角色,都隻能繞著走,搞出個不倫不類的“內閣”?
殿內死寂,落針可聞。唯有朱元璋粗重的呼吸聲,在壓抑的空氣中清晰可辨。
他盯著天幕上那些埋頭“票擬”的小官,眼神銳利如刀,仿佛在剖析這權宜之計的每一寸肌理。分擔辛勞?相互製衡?最終裁決仍在皇帝?……似乎……確實比讓標兒一個人硬扛要強?
就在這令人窒息的沉默與朱元璋內心劇烈翻騰之際,禦階之下,韓國公李善長,這位大明開國時的中書省左丞相,後背的冷汗早已濕透重衣,緊貼脊梁骨,一片冰涼!
天幕上那句“胡惟庸之死,非因謀逆,實因相權過大,威脅皇權”,如同最鋒利的冰錐,瞬間刺破了他所有的僥幸和偽裝!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這才是血淋淋的真相!他李善長此刻站在奉天殿,站在朱元璋麵前,頭上頂著的“前丞相”頭銜,簡直就是一道催命符!
胡惟庸的今天,就是他李善長隨時可能降臨的明天!廢除宰相,已是板上釘釘,隻是時間問題!他必須自救!
求生的本能和浸淫權力巔峰數十年的老辣智慧瞬間交融!李善長猛地向前一步,動作幅度之大,甚至帶起了袍袖的風聲!
他對著龍椅上麵色變幻不定、眼神銳利如鷹的朱元璋,深深一揖到底,額頭幾乎要觸到冰冷的金磚!他的聲音帶著一種刻意壓抑卻依舊能聽出顫抖的激動,如同發現了救命的稻草,洪亮而清晰地響徹大殿:
“陛下!天幕所示後世之‘內閣’製,實乃洞悉時弊、防微杜漸之絕世良策啊!”
他猛地抬起頭,目光灼灼,帶著一種近乎狂熱的推崇,手指用力指向天幕上那些青袍官員,“陛下且看!此製精髓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