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天幕直播靖難,朱棣你彆跑! > 第132章 一征漠北:韃靼複燃

第132章 一征漠北:韃靼複燃(1 / 1)

推荐阅读:

九天巨幕,將洪武十三年的應天城拉入一片遼闊蒼涼的北國畫卷。

黃沙莽莽,朔風如刀。鏡頭俯瞰,昔日橫跨歐亞的蒙元帝國,此刻在長城以北,隻剩下一片破碎的版圖。

旁白音帶著曆史的回響,清晰穿透時空:

“捕魚兒海,洪武二十一年!征虜大將軍藍玉,率鐵騎千裡奔襲,如神兵天降!一戰擊潰北元主力,俘獲元主次子地保奴、妃嬪公主百餘人,官屬三千,男女七萬口,寶璽、符敕、金銀印信無數!北元朝廷,名存實亡!”

畫麵切換:象征黃金家族威嚴的九斿白纛在烈火中燃燒、傾倒!衣衫襤褸的貴族在風雪中倉皇西逃。

廣袤的草原上,原本統一的蒙古諸部,如同被重錘擊碎的琉璃,迅速分裂、割據!

旁白音變得冷峻:“經此一役,北元汗庭威信掃地,蒙古高原陷入混戰。其殘部主要分裂為兩部:東部,以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後裔為號召,占據斡難河、克魯倫河流域,是為韃靼;西部,崛起於葉尼塞河上遊,以強大的衛拉特(瓦剌)聯盟為核心,是為瓦剌!二部互相攻伐,爭奪草原霸權,再無南顧之力。”

鏡頭拉遠,宏偉的長城如同巨龍蜿蜒。畫麵切換至洪武三十一年的“大明北疆戰略態勢圖”。隻見從西到東,長城沿線,五麵巨大的王旗獵獵生威:

西陲:秦王朱樉(鎮西安)

山西:晉王朱棡(鎮太原)

燕北:燕王朱棣(鎮北平)

遼東:遼王朱植(鎮廣寧)

大寧:寧王朱權(鎮大寧)

旁白帶著一絲激昂:“至洪武三十一年,太祖高皇帝以諸子守邊之國策大成!九邊重鎮,由秦、晉、燕、遼、寧五大塞王統禦精兵,互為犄角,築起一道堅不可摧的戰略鐵壁!大寧都司控扼草原門戶,寧王麾下朵顏三衛精騎更是鋒銳無匹!韃靼瓦剌困守漠北,如籠中困獸,滅亡隻在旦夕之間!大明北疆,安如磐石!”

就在這戰略包圍圈完美呈現,洪武君臣無不振奮之際,天幕畫麵陡然風雲突變!

血色的大字“靖難之役”如同烙鐵般砸下!驚雷炸響!

畫麵疾閃:

大寧之殤:

風雪漫天的大寧城外!燕王朱棣單騎入城,與寧王朱權“把臂言歡”。

旋即,城外燕軍驟然發難!寧王麾下精銳猝不及防,或被繳械,或被裹挾!象征著大寧軍魂的“朵顏三衛”騎兵,在茫然中被燕軍將領收編,調轉馬頭,刀鋒指向了南方!

旁白冰冷:“燕王以計賺取大寧!寧王朱權及其麾下八萬勁旅、威震漠北的朵顏三衛精騎,儘入燕王囊中!北方重鎮大寧,頃刻化為空城!”

遼東血淚:

遼王的軍隊與燕軍在永平、真定等地浴血廝殺。

畫麵中,遼軍士卒雖奮勇,卻寡不敵眾,屍橫遍野。帥旗傾倒,殘兵敗退。旁白:“遼王朱植,在靖難剛一開始,就從海上逃回南京!其麾下遼東勁旅,在耿炳文、吳高等率領下,與燕軍的連番血戰中,主力儘喪!”

天幕上的“北疆戰略態勢圖”劇烈震動!代表寧王的藍色光點驟然熄滅!

代表遼王的綠色光點黯淡南移,幾近消失!

原本嚴絲合縫、包圍著漠北的五大藩王鐵鏈,在東北方向轟然斷裂!

一個巨大的、通往草原的豁口,觸目驚心地暴露出來!

旁白帶著沉重的歎息:“靖難烽火,席卷北疆!燕王抽走寧藩強兵,重創遼藩主力!耗費太祖二十餘年心血構築的塞王合圍戰略,一朝崩解!長城以北,門戶洞開!”

畫麵再次切換,時間標為“永樂七年”。茫茫草原,秋高馬肥。一支打著“明”字大旗、鎧甲鮮明的龐大騎兵隊伍(約十萬),在丘福的率領下,正深入漠北,追擊韃靼遊騎。旁白:“永樂皇帝遣淇國公丘福,統精兵十萬,北伐韃靼本雅失裡汗,欲趁其立足未穩,犁庭掃穴!”

然而,畫麵中明軍輕敵冒進,隊形鬆散。突然,四麵八方的地平線上,如同鬼魅般湧現出無數韃靼騎兵!他們利用地形,分割包圍,箭如飛蝗!明軍猝不及防,指揮混亂,陷入重圍!

丘福力戰不屈,最終被亂刀砍倒!一千多明軍精銳騎兵與四位侯爺,在韃靼騎兵的絞殺下,伏屍遍野,血流漂杵!一麵殘破的“丘”字帥旗,在煙塵中頹然倒下……

旁白音帶著悲愴與警示:“臚朐河(今克魯倫河)之敗!丘福輕敵,孤軍深入,中韃靼誘敵之計!此役震動天下,宣告韃靼勢力在靖難之役造成的權力真空中,已然死灰複燃,重新成為大明心腹大患!迫使永樂皇帝不得不於次年(永樂八年)親率大軍,首次踏上了艱辛的漠北親征之路!”

“砰——!!!”

奉天殿內,一聲巨響!朱元璋怒不可遏,將禦案上一份無關緊要的奏章狠狠掃落在地!他胸膛劇烈起伏,雙目赤紅,死死盯著天幕上那崩解的戰略圖、那丘福倒下的身影、那韃靼騎兵囂張的馬刀!

“允炆!允炆這個蠢材!豎子!!”老皇帝的聲音如同受傷的猛虎咆哮,震得殿梁嗡嗡作響,“壞我長城!壞我二十載心血!壞我大明萬世之基!若不是……若不是……”

他猛地想起,那個“罪魁禍首”的孫子朱允炆,早已被自己盛怒之下送去皇覺寺剃度出家,青燈古佛了此殘生,否則此刻真恨不得將其拖到殿前活活摔死!巨大的憤怒無處發泄,憋得他臉色鐵青。

殿外廣場上,勳貴隊列前列。永昌侯藍玉抱著膀子,冷眼看著天幕上韃靼騎兵的猖狂,又聽著殿內老皇帝那憤怒卻已無真正對象的咆哮,嘴角勾起一絲極其隱蔽、充滿諷刺的冷笑。

他指節因用力而發白,心中無聲的呐喊如同驚雷:

“洪武二十六年!若不是你朱元璋!聽信讒言,舉起屠刀,將我和麾下那一萬五千多追隨你出生入死的兄弟斬儘殺絕!何至於讓你那些乳臭未乾的兒子們去守邊?何至於讓燕王有機會抽空北疆?何至於有丘福埋骨黃沙?“

”韃靼?瓦剌?哼!若老子還在,早帶著兄弟們踏平漠北,把他們可汗的腦袋擰下來當夜壺了!這草原上的禍根,是你自己種下的!怪得了誰?!”

殿內,魏國公徐達看著老友盛怒,又望向天幕上那片遼闊而難以馴服的草原,心中憂慮更深。

他上前一步,聲音沉穩,帶著曆經滄桑的洞明:“陛下息怒。徐達鬥膽進言。北元之禍,靖難之變固然是導火索,然……”

他頓了頓,指向天幕,“草原之事,自古難平。想那唐太宗何等雄才?生擒突厥頡利可汗,獻俘長安太廟,何等煊赫?然不過數十年,突厥餘部複起,吐蕃、回紇又興,終唐一世,北患未絕。”

徐達的話,如同清涼的泉水,稍稍澆熄了朱元璋心頭的暴怒之火。

朱皇帝喘著粗氣,眼神中的狂暴漸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深沉的疲憊與無奈。

他何嘗不知?草原廣袤,遊牧為生,敗則遠遁,勝則複來。中原大軍遠征,耗費錢糧無數,卻常如重拳擊沙,徒勞無功。敵人若避而不戰,拖也能拖垮你。

“是啊……”朱元璋長長吐出一口濁氣,聲音低沉下來,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沙啞,“草原如沙,大漠如海……握不住,填不平啊。”

他的目光越過殿門,投向北方那無儘的天幕,仿佛看到了未來永樂皇帝朱棣,他的兒子,將要率領大軍,在茫茫戈壁瀚海中艱難跋涉,與那些飄忽不定的遊牧騎兵周旋搏殺的場景。

那眼神裡,充滿了對未知戰局的憂慮,以及對那無形宿命的深深無力感。北疆的鐵鏈已斷,重鑄之路,注定荊棘密布,血火交織。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