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天幕直播靖難,朱棣你彆跑! > 第133章 一征漠北:太子次子與長孫

第133章 一征漠北:太子次子與長孫(1 / 1)

推荐阅读:

天幕上,一股仿佛來自塞外的、帶著砂礫感的乾燥寒氣,透過天幕,隱隱拂過應天城頭。

畫麵一:北京城頭,稚肩擔山嶽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北京城(此時尚稱北平)新築的德勝門。

城樓巍峨,但磚石縫隙間猶帶新痕,昭示著帝國新都的勃發與倉促。初春的慘淡陽光斜照在城頭,將無數獵獵招展的日月旗和龍旗染上一層冰冷的金黃。

旌旗之下,甲胄如林!身著赤色胖襖、外罩鐵甲或皮劄甲的軍士,如同沉默的鋼鐵森林,沿著城牆垛口和甕城內外肅然矗立。刀槍的鋒芒在日光下連成一片刺目的寒潮,無聲地宣告著這座北方雄關的森嚴壁壘。

鏡頭陡然拉近城樓正中的觀禮台。

一個身著明黃四團龍圓領袍、腰束玉帶的身影,顯得格外醒目,卻又異常單薄——正是年僅十二歲的皇長孫朱瞻基!

他麵容猶帶孩童的圓潤,眉宇間卻已初現英氣,此刻正竭力挺直那尚未長成的脊背,雙手緊握冰冷的城垛,指節微微發白。

他清澈而帶著一絲緊張的目光,死死追隨著城下那支即將遠行的龐大軍陣。

在他身側半步之後,侍立著一位身著緋色一品仙鶴補服的老臣。老者麵容清臒,皺紋深刻,眼神卻如古井般沉靜深邃,正是戶部尚書夏原吉。

他微微躬身,姿態恭敬卻不卑不亢,目光同樣投向城下,但那眼神裡,除了對君王的送彆,更蘊含著一種對帝國錢糧命脈了然於胸的沉穩。

旁白音適時響起,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凝重:“二月初一,帝命皇長孫朱瞻基留守北京,總攬庶務,戶部尚書夏原吉輔政,掌天下錢糧之調度,為北征大軍之命脈所係!”

畫麵二:南京深宮,重壓下的磐石

畫麵飛速南掠,瞬間切換至煙雨朦朧的金陵城。

恢弘的奉天殿內,光線有些昏暗。堆積如山的奏章,如同連綿的小丘,幾乎淹沒了巨大的紫檀木禦案。

案後,一個體態極為肥胖、行動間帶著明顯遲緩的身影,正深陷在寬大的座椅中。

他身著杏黃色四爪蟒龍袍(太子常服),正是太子朱高熾。

他眉頭緊鎖,額頭沁出細密的汗珠,一手費力地支撐著沉重的身軀,另一隻手執著朱筆,在一份攤開的奏章上緩慢而凝重地批閱著。

每一次挪動身體,寬大的座椅都發出不堪重負的“吱呀”聲。殿內侍立的宦官屏息凝神,大氣不敢出。

殿外,身著明光鎧的禁衛軍士如同雕塑般佇立,刀槍的寒光透窗而入,更添幾分肅殺與沉重。整個畫麵,透著一股令人窒息的壓抑感。

旁白音低沉:“太子朱高熾坐鎮南京監國,維係帝國中樞運轉,案牘勞形,如履薄冰,肩負穩固國本之重責!”

畫麵三:鐵流北向,狼顧鷹揚

畫麵猛地拉回北方,氣勢陡變!低沉的、如同悶雷滾過的號角聲透過天幕傳來!德勝門巨大的城門已然洞開,沉重的吊橋放下。一支龐大到令人窒息的軍隊,如同從鋼鐵熔爐中傾瀉而出的洪流,正緩緩而不可阻擋地湧出城門!

居中的,是那麵象征皇權的巨大明黃龍纛,在朔風中狂舞。

龍纛之下,永樂皇帝朱棣端坐於神駿的禦馬之上!他身披金線密織的山文魚鱗金甲,頭戴鳳翅兜鍪,纓盔高聳,雖兩鬢已染風霜,但腰背挺直如標槍,眼神銳利如鷹隼,掃視著北方那蒼茫遼闊、危機四伏的天際線。一股百戰帝王的凜冽殺氣,撲麵而來!

而在這帝旗之側,稍後半步,一匹通體如墨、唯有四蹄踏雪的雄駿戰馬格外醒目。

馬上悍將,身披玄鐵打造的烏錘甲,甲葉厚重,在陽光下泛著幽冷的烏光。他麵容輪廓分明,鼻梁高挺,嘴唇緊抿,下巴微微揚起,眉宇間儘是不加掩飾的桀驁與睥睨天下的野性!正是漢王朱高煦!

他並未像尋常將領般恭敬垂首,反而目光灼灼地掃視著前方浩蕩的軍陣,仿佛在檢視自己的領地。在他身後,緊隨著兩支軍容格外雄壯、殺氣衝天的部隊:

左翼,是沉默如山的重甲騎兵——三千營!人馬皆披掛厚重的全身劄甲,騎士手持長槊或狼牙棒,連戰馬的麵簾和當胸都覆蓋著鐵甲,行進間甲葉摩擦,發出沉悶的“嘩啦”聲,宛如移動的鋼鐵堡壘!

右翼,則是背負著奇特長管火銃、腰間懸掛火藥壺與鉛彈袋的步兵——神機營!烏黑的銃管在日光下泛著死亡的幽光,士兵眼神冷冽,動作整齊劃一,一股混合著硝煙與鐵血的新銳之氣直衝霄漢!

朱高煦感受著身後這兩支帝國最精銳、最鋒利爪牙的力量,嘴角難以抑製地向上勾起,露出一抹混合著自負與野心的笑容。

旁白音陡然拔高,帶著金戈鐵馬的錚鳴:“二月初十,帝親率王師,出塞北征韃靼!雪丘福臚朐河全軍覆沒之奇恥,複漢唐榮光於漠北!以漢王朱高煦執掌天子親衛重騎三千營、新銳火器之神機營,隨駕親征!”鐵蹄踏地,聲如悶雷,卷起漫天黃塵,遮天蔽日,朝著居庸關、宣府的方向,滾滾而去!

奉天殿內,金磚映著天幕的冷光,空氣凝滯如鉛。龍椅上,朱元璋那雙閱儘滄桑的鷹目,銳利如刀,將天幕上老四朱棣的排兵布陣,一寸寸地剖開、審視。

南京,太子朱高熾。那肥胖的身軀在禦案後批閱奏章的影像,在朱元璋腦中定格。

太子坐鎮國都,監國理政——這是定海神針!是法統,是根基!

老四把帝國最核心的中樞交到長子手裡,哪怕他自己在北邊馬革裹屍,哪怕朱高煦那狼崽子在軍中掀起滔天巨浪,隻要南京的太子大旗不倒,天下人心就亂不了!

朱高煦再能打,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攻打他名正言順的儲君大哥?那就是自絕於天地!

北京,皇長孫朱瞻基,輔以夏原吉。朱元璋的目光掃過那稚氣未脫卻努力挺直腰板的少年,落在旁邊那位麵容沉毅、以精於錢糧著稱的戶部尚書身上。

北京是什麼地方?那是老四起家的老巢,是此次北伐的前沿大本營,更是幾十萬大軍糧草輜重的命脈所在!把根基尚淺的長孫放在這裡,看似冒險,實則精妙!

有夏原吉這等能吏老臣掌舵,確保糧道暢通、補給無虞,這比派個位高權重的勳貴去更穩妥,更能讓老四放心。

長孫在此曆練,既能熟悉軍政,又能扼住大軍的咽喉!朱高煦掌著三千營、神機營這等鋒銳又如何?沒有北京源源不斷的糧草供應,他的精銳就是無根之萍,餓也餓垮了!

軍中,漢王朱高煦,執掌三千營、神機營。朱元璋的眉頭幾不可察地蹙了一下。這二小子,天幕所示,勇則勇矣,桀驁不馴之氣卻已露端倪。讓他掌最精銳的部隊隨軍……老四這是用其勇,亦是在眼皮底下看著他!同時,也是將這把雙刃劍帶離了南京、北京這兩個要害之地,避免他在後方生事。

“哼……”朱元璋心底發出一聲幾不可聞的冷哼,那緊繃的下頜線卻微不可察地鬆弛了一絲。指節敲擊紫檀扶手的速度慢了下來。

“守南京的太子鎮國本,控北京糧草的長孫掐命脈,帶不安分的次子在身邊當先鋒……老四啊老四,”他心中暗忖,“你這手‘雙城鎖鑰’,一明一暗,一正一奇,把人心、地盤、糧道、兵鋒都算計進去了!安排得……比咱分封皇子為王想得還周全幾分!”

一絲對兒子手段的複雜讚許,混雜著對漠北刀兵凶險的隱憂,在他深陷的眼窩裡悄然流轉。此刻,他隻能盼著老四這趟能順順當當,全須全尾地回來。

與禦座上那無聲的帝王心術不同,階下的文臣隊列,此刻卻如同平靜湖麵下湧動的暗流。

天幕的影像甫一結束,無數道目光便如同被無形的絲線牽引,在殿宇的梁柱間、在同僚的眼角眉梢處,飛快地穿梭、碰撞、粘連。空氣裡彌漫著一種心照不宣的、壓抑著興奮的詭異氣氛。

一位身著緋袍、須發皆白的翰林院學士,慢悠悠地捋著長須,眼皮似閉非閉,仿佛在養神。

隻有離他最近的一位都察院禦史,才能聽到那如同蚊蚋、卻又字字清晰的低語:“太子殿下坐鎮南京,乃國之根本,社稷之幸啊……”

他頓了頓,聲音壓得更低,帶著一絲難以言喻的歎息,“隻是……觀天幕所示,太子殿下那‘富態’……恐非長壽之相啊。儲君體弱,主少國疑,古來便是……”

那禦史心領神會,同樣以袍袖掩口,接口道:“張學士所言極是。漢王殿下勇冠三軍,執掌天子親衛精銳,鋒芒畢露。皇長孫殿下聰慧,然則……終究是少年郎,坐鎮北京根基之地。此局……”

他微微搖頭,未儘之意溢於言表,“陛下(指朱元璋)晚年,憂心 建文年幼,諸藩雄強,遂有……唉。豈料天道好還,燕王殿下今日龍飛九五,竟也麵臨長子羸弱、次子雄烈、長孫聰穎之局!若太子真有不諱,無論立漢王還是皇長孫,另一支……”他放在膝上的手,食指與中指並攏,極其隱蔽地做了一個“剪除”的手勢,隨即迅速收回袖中。

另一側,一位工部的官員,臉上帶著一種近乎悲憫的、洞悉一切的神情,目光卻忍不住瞟向殿外燕王一家剛剛被“請”走的方向,聲音輕飄飄地傳入鄰座耳中:“天幕提及建文遺孤朱允熥,隻一句‘降為廣澤王’便再無下文。嘿……這‘不敢說’三字,端的是妙不可言!若真把那位小爺的最終下場抖落出來……”

他瞥了一眼龍椅上那渾身散發著低氣壓的洪武大帝,縮了縮脖子,“陛下的雷霆之怒,怕是能掀了這奉天殿的頂子!當場把燕王殿下……”

“……也未可知!還是皇後娘娘聖明燭照,當機立斷!”想起剛才馬皇後那石破天驚、快如閃電的一腳,他嘴角忍不住抽搐了一下,強忍著笑意,“那一腳踹得……嘖嘖,快、準、狠!直接把‘禍源’全家踹出了奉天殿!陛下就算想發作,人都不在眼前了。更何況,”

他眼神瞟向勳貴前列麵色沉凝的魏國公徐達,“徐老帥還在殿上坐著呢,陛下總得給老兄弟留幾分薄麵不是?”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