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天幕直播靖難,朱棣你彆跑! > 第150章 二征漠北7:瓦剌三頭蛇

第150章 二征漠北7:瓦剌三頭蛇(1 / 1)

推荐阅读:

洪武十三年的時空,被朔漠的狂風與權謀的暗影籠罩。畫麵不再是鐵甲洪流,而是鋪開了一幅遼闊的漠西疆域圖,伴隨著特有的、略帶戲謔卻信息密集的旁白:

“各位觀眾,上回書說到永樂皇帝磨刀霍霍,劍指漠北。然此次之敵,非去年潰敗之韃靼,而是趁勢崛起、野心勃勃的瓦剌!且看這瓦剌局勢,端的是精彩紛呈,與韃靼大相徑庭!”

畫麵聚焦瓦剌部核心區域,三個醒目的狼頭徽記冉冉升起,彼此鼎立:

“韃靼部權柄,儘握於可汗本雅失裡與太師阿魯台之手,可謂權出一門。然瓦剌不然!自其強酋猛可帖木兒死後,其部一分為三,形成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三巨頭共掌大權、分庭抗禮之局! 此乃瓦剌獨特之‘三頭政治’!”

緊接著,畫麵切入血腥權鬥:

“韃靼經永樂八年一征,元氣大傷。瓦剌趁此良機,大肆擴張,實力暴漲!至永樂十一年,梟雄馬哈木悍然出手,襲殺流亡至瓦剌的韃靼可汗本雅失裡!更立本部落首領、元世祖忽必烈之弟阿裡不哥的後裔答裡巴為傀儡大汗!此舉,既除眼中釘,又挾‘大汗’以令瓦剌諸部,更向蒙古諸部宣示其‘正統’地位,馬哈木之野心,昭然若揭!”

畫麵再轉,顯現阿魯台狼狽南逃、叩關請降的景象:

“韃靼太師阿魯台,驟失大汗,勢單力孤,麵對馬哈木咄咄逼人之勢,隻得南投大明!向永樂帝哭訴瓦剌之暴,懇請天兵討伐,以複其仇!永樂皇帝深諳製衡之術,欣然接納,冊封阿魯台為和寧王,賜予金印敕書,欲扶持此敗軍之將,為大明北疆之藩籬,掣肘瓦剌!”

最後,畫麵展現瓦剌鐵騎如烏雲般壓向漠南:

“馬哈木豈容阿魯台借明廷之勢喘息?更兼明廷扶持其死敵,怨恨已極!遂借‘追剿叛賊阿魯台’之名,悍然率部南下,兵鋒直逼漠南!其真實意圖,絕非僅為阿魯台,實乃借此良機,向剛剛北巡歸來的永樂皇帝,向煌煌大明,展示其膨脹的肌肉與桀驁!瓦剌的擴張,已徹底打破了永樂皇帝精心維持的漠北均勢!帝怒!親征之劍,直指瓦剌三頭蛇!”

天幕上瓦剌三酋並立、馬哈木弑主立傀、阿魯台乞降借刀的畫麵已然淡去,但那漠西草原的詭譎風雲與兵戈殺伐之氣,卻沉沉地壓在了奉天殿內。這不是尋常的朝議,而是一場由未來戰局牽引、大明頂尖軍事頭腦參與的無形沙盤推演。空氣凝重得如同灌了鉛,隻有天幕幽幽的光芒在每個人臉上投下變幻的陰影。

魏國公徐達,如定海神針般立於禦階之下。他目光沉靜如淵,仿佛已穿透天幕,看到了那片即將被鐵蹄踐踏的廣袤草原。他沒有看任何人,聲音低沉而清晰,每一個字都像經過千錘百煉,敲打在眾人心頭:

“瓦剌三分,形散而神未必散。” 他抬起手,虛點向方才天幕上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三人的位置,“此三人,皆梟獍之性,互有齟齬是真,然麵對滅頂之災時,結盟自保亦是本能。我若分兵擊之,彼可據地利縱深,避實擊虛。我擊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或可坐觀,亦可趁隙襲我側翼,斷我糧道!此乃‘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擊中則首尾皆應’之勢!看似分散,實則難啃。”

徐達話鋒一轉,眼中驟然爆射出當年橫掃漠北的銳利鋒芒:

“故,老夫所期者,非其分散,乃其聚合!若此三酋能因我大軍壓境之威,或因馬哈木之強勢脅迫,暫時摒棄前嫌,將其控弦之士、部落精壯,聚攏於漠南或漠中某處,欲與我大明王師一決雌雄……”

他寬厚的手掌猛地攥緊,仿佛要將那無形的瓦剌主力攥於掌心捏碎!“此乃天賜良機!隻要一戰!隻需一戰!”

他的聲音陡然拔高,帶著一種鐵血統帥的決絕,“聚其主力,摧鋒陷陣!斬首虜級不必多,但求重創其筋骨,殲滅其核心精騎兩、三萬!則瓦剌縱有殘部遁入瀚海,亦如斷脊之蛇,元氣大傷!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都難複今日之勢,再成我北疆心腹大患!”

他微微一頓,環視眾人,語氣帶著一絲冰冷的清醒與曆史的無奈:“至於犁庭掃穴,畢其功於一役,儘逐其眾於絕域?非不欲也,實乃草原浩瀚,遊牧飄忽,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千古以來,漢之衛霍,唐之李靖,亦未能竟全功。此非將帥不力,實乃天時地利使然。”

徐達這番鞭辟入裡、直指核心的分析,如同一塊巨石投入深潭。殿內靜默片刻,隨即響起低沉的議論聲。

曹國公李文忠上前一步,他素以穩健縝密著稱,此刻眉頭緊鎖,憂色更重:“魏國公高論,深諳草原戰事精髓。聚而殲之,確為上上之策!然……”

他話鋒一轉,手指下意識地指向天幕上那條從北京蜿蜒伸向漠北深處、象征補給線的暗淡光影,“此策最大之難,不在敵,而在己!更在永樂陛下安危!”

他的聲音帶著沉重的壓力:

“數十萬大軍遠征,人吃馬嚼,每日耗費糧秣如山如海!此糧道,非百裡千裡,乃數千裡之遙!穿越荒漠戈壁,河流湍急,道路崎嶇,更有瓦剌遊騎如豺狼環伺!若三酋果如魏國公所願聚兵,我大軍自可尋求決戰。”

“然若彼等狡黠,避我鋒芒,化整為零,專以精銳輕騎襲擾我糧隊,焚我草料,斷我水源……則我大軍頓兵堅城之下(指尋找敵軍主力不得),進退維穀!”

“三軍身負陛下安危,身係國本,豈敢行險冒進,深入不測之地窮追?此戰最大之桎梏,非敵軍強悍,實乃這千裡糧道與陛下親征之重擔!恐……恐重蹈丘福將軍孤軍深入之覆轍!”

丘福的名字一出,殿內氣氛更顯壓抑。

武定侯郭英深有同感,接口道:“文忠兄所言,字字珠璣。瓦剌若行此疲兵擾糧之計,我大軍空有雷霆之威,卻如猛虎陷於泥淖,有力難施。彼等以逸待勞,一擊即走,飄忽難覓。決戰良機,恐稍縱即逝,難覓難求啊!”

“難求?那就逼他們出來打!” 永昌侯藍玉那標誌性的大嗓門猛地響起,帶著一股子蠻橫的殺氣。他一步踏出,虎目圓睜,蒲扇般的大手狠狠拍在自己大腿上,發出“啪”的一聲脆響。

“魏國公要聚殲,俺藍玉一萬個讚成!但怎麼聚?靠他們自己抱團?靠不住!” 他眼中閃爍著對火器的狂熱信仰,“多帶火藥!十倍、百倍地帶!神機營的火銃、大將軍炮、碗口銃……有多少帶多少!把咱大明壓箱底的火器都拉上去!”

他揮舞著手臂,仿佛已經看到那壯觀的場景:

“隻要咬住瓦剌主力的影子,甭管他三頭還是五頭,先用炮火覆蓋!轟他娘的個天翻地覆!把他們的馬群驚散,把他們的陣型轟亂!轟碎他們的膽氣!讓他們知道,躲?躲到天邊也躲不過咱大明的天雷地火!看他們還敢不敢跟咱們玩捉迷藏!轟散了膽,自然就聚不起來了,正好讓騎兵衝上去砍瓜切菜!”

藍玉的策略簡單粗暴,核心就是依靠絕對的火力優勢,強行製造混亂和殺傷,打垮敵軍的戰鬥意誌,逼其崩潰或被迫決戰。

長興侯耿炳文,這位以“善守”聞名、曆經無數戰陣的老帥,此刻卻緩緩搖頭。他撚著花白的胡須,渾濁的老眼中閃爍著務實的謹慎:

“藍玉老弟,火器之利,確為我朝依仗。然戰場之上,天時地利人和,變數無窮。瓦剌三酋皆非庸碌之輩,馬哈木更是梟雄之姿。彼等生於斯長於斯,深諳草原戰法之精髓。豈會輕易如我所願,集結主力,立於曠野,硬撼我火炮鋒芒?”

耿炳文的聲音不高,卻帶著歲月沉澱的穿透力:

“依老夫之見,此戰之要,仍在‘穩’字。陛下親征,更當持重。宜效當年太祖北征之法,步步為營,築城固守(指建立前進基地),穩紮穩打。以雄厚國力為基,逐步擠壓瓦剌之遊牧空間,迫其部落離散,牲畜凋敝。或可迫其臣服納貢,或可逼其遠遁絕域。待其勢衰力竭,再圖後舉。畢其功於一役,畢全功於漠北?難!非不欲,實難為也。此乃持國老成之謀。”

他的觀點,代表了另一種更注重消耗、更注重降低風險的穩健策略。

勳貴們的議論聲漸漸低沉下去。徐達渴望的決戰,李文忠、郭英憂慮的糧道與風險,藍玉倚仗的火力碾壓,耿炳文主張的穩健消耗……

不同的聲音在奉天殿內交織碰撞,勾勒出這場即將爆發的漠北大戰的複雜圖景。沒有絕對的勝算,隻有對利弊的權衡,對未知的預判。

最終,所有的目光,所有的爭論,都歸於沉默,凝重地投向那九天之上的巨幕。

仿佛能透過那流轉的光影,看到漠北風雪彌漫的深處,那杆象征著大明無上威嚴的玄色龍纛,正迎著凜冽的朔風,堅定不移地指向瓦剌王庭的方向!一場考驗帝國武功、統帥智慧與國運的遠征,已然拉開了它沉重而壯闊的序幕。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