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天幕直播靖難,朱棣你彆跑! > 第149章 二征漠北6:父子打擂

第149章 二征漠北6:父子打擂(1 / 1)

推荐阅读:

永樂十二年那個滴水成冰的寒冬。畫麵一分為二,左右映照,如同兩柄沉重的鼓槌,同時狠狠擂在永樂皇帝朱棣的心口,發出沉悶而令人窒息的回響。

左擂:南京,太子府的愁雲慘霧。

畫麵聚焦在略顯空曠的東宮正殿。

太子朱高熾那三百斤的龐大身軀,此刻卻像一座被抽空了底座的肉山,頹然地陷在寬大的座椅裡,幾乎要將那紫檀木的骨架壓垮。

他麵前堆積的奏疏,比他的人還要高出一截,幾乎將他淹沒。每一份奏疏都像是燒紅的烙鐵,燙得他坐立不安。

戶部侍郎,一個乾瘦的老頭,此刻正佝僂著腰,聲音嘶啞得如同破鑼,幾乎要哭出來:“殿下!應天、蘇鬆、杭嘉湖……各處府庫的存糧簿冊都在這了!空印?不,殿下,連空印都沒得蓋了!是真真正正的空倉!老鼠進去都得含著眼淚出來!”

朱高熾費力地抬起沉重的眼皮,額頭上全是細密的冷汗,他艱難地喘著氣,仿佛每一次呼吸都要耗儘全身力氣:

“孤……孤知道了。父皇……父皇北征,乃是國朝大計……孤……孤……”

他顫抖著手,拿起一份奏疏,上麵是他親筆所書,字跡因心力交瘁而顯得虛浮無力:“……已令內承運庫,清點宮中金銀器皿、綢緞寶玩……凡非禮製所定、祭祀所需……儘數……儘數發賣!所得銀錢,悉數……悉數充作軍餉轉運……”

他頓了頓,巨大的疲憊和壓力讓他聲音都帶上了哽咽:“再……再擬一道令!命應天府及南直隸各州縣……今歲……今歲秋糧未入倉者,提前征繳!官吏俸祿……暫……暫發半數!告訴……告訴百姓們,孤……孤朱高熾,對不住他們!待……待北疆大捷,父皇凱旋……孤……孤砸鍋賣鐵,也……也定當加倍補償!”

話音未落,他仿佛用儘了所有力氣,頭重重地往後一仰,靠在椅背上,胸膛劇烈起伏,臉色灰敗。他身邊的內侍慌忙上前,用浸了冷水的帕子替他擦拭額頭的冷汗。愁雲,如同實質般籠罩著整個太子府,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

右擂:南京,漢王府的雷霆怒火。

畫麵陡然切換,色調瞬間變得陰沉而暴戾。

漢王府的暖閣,金猊吐香,一派富貴奢靡。漢王朱高煦,一身墨色暗金紋的親王常服,襯得他高大健碩的身軀愈發氣勢迫人。他並未坐著,而是像一頭被激怒的困獸,在鋪著厚厚波斯地毯的廳堂中央煩躁地踱步。

剛從北京護送母親梓宮歸來的心腹將領,單膝跪地,大氣不敢出,小心翼翼地複述著北京的安排:“……王爺,陛下……陛下已令皇太孫殿下(朱瞻基)再次留守北京,戶部夏原吉輔政,總理糧餉……”

“砰——!”

一聲巨響!朱高煦猛地抓起手邊一隻價值連城的羊脂白玉酒爵,狠狠摜在地上!玉屑四濺,瓊漿淋漓,染汙了名貴的地毯!他額角青筋暴起,雙目赤紅,如同燃著兩團鬼火!

“留守!又是留守!他朱瞻基算個什麼東西?!乳臭未乾的黃口小兒!本王在靖難戰場上衝鋒陷陣的時候,他還在他娘懷裡吃奶!”

他猛地轉身,指著北方,聲音如同受傷的猛虎在咆哮,震得暖閣嗡嗡作響,“老頭子眼裡就隻有那個小崽子!本王呢?本王的功勞呢?本王的世子瞻壑呢?!”

他幾步衝到那跪著的將領麵前,巨大的陰影將對方完全籠罩,聲音從牙縫裡擠出來,帶著刺骨的寒意:

“本王鞍前馬後,執掌最精銳的三千營、神機營!流的血汗比他朱瞻基喝的水都多!現在倒好,老頭子把那個小崽子捧到天上坐鎮北京,本王的兒子,堂堂漢王世子,就隻配在南京這軟玉溫香裡當個廢物點心?!這是哪門子的道理?!”

他胸膛劇烈起伏,猛地一揮手,如同斬斷一切:“去!給老頭子回話!”他嘴角咧開一個近乎猙獰的弧度,聲音陡然拔高,充滿了赤裸裸的威脅與決絕,“這北征,本王不奉詔了!讓他帶著他的好聖孫,自個兒領著那點可憐的兵馬,去漠北啃沙子吧!本王倒要看看,沒了我這個老二,他這仗怎麼打!”

天幕旁白音適時切入,冰冷如霜,帶著一絲殘酷的戲謔:

“一麵,是太子朱高熾在南京窮儘心力,榨乾骨髓,甚至不惜自毀根基,隻為支撐父親遠征的錢糧命脈,沉重的壓力幾乎將他那肥胖多病的身軀壓垮。另一麵,是漢王朱高煦因世子去留問題,悍然以拒征相要挾,將私欲置於國事之上,父子親情在權力的砝碼前輕如鴻毛。”

“永樂皇帝朱棣,這位剛剛在漠北草原上令敵人聞風喪膽的‘馬上天子’,此刻卻被自己的血脈至親,在帝國的錢袋與家庭的算盤之間,死死釘在了無形的擂台上,承受著雙麵重錘的無情擂打!出征在即的肅殺,被這父子兄弟間的冰冷博弈,蒙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霾。”

天幕光影流轉,朔風仿佛透過畫麵,帶來了永樂十二年二月的凜冽。北京城肅殺的城門緩緩開啟,龍纛高揚,甲胄如林。在龐大軍隊即將開拔的沉重氛圍中,一個身影格外引人注目。

皇太孫朱瞻基,年僅十五歲。

他並未像尋常宗室少年般躲在華蓋車駕中,而是挺直脊梁,跨坐在一匹神駿的黑色戰馬上。

一身特製的明光鎧覆蓋著他尚未完全長成的身軀,甲葉在清晨的寒光中閃爍著冷硬的銀輝。頭盔下的麵容猶帶稚氣,但那雙眼睛,卻沉靜如深潭,銳利如鷹隼,直視著前方無垠的漠北。

他沉默地控著馬韁,立於祖父永樂皇帝朱棣、叔叔漢王朱高煦的龍纛之側,小小的身影在鐵血洪流中,竟透出一股不容忽視的砥柱之氣。

天幕仿佛讀懂了奉天殿內洪武皇帝朱元璋探究的目光,適時切入幾段閃回,如同為這位少年太孫的登場,寫下最震撼的注腳:

【閃回一:洪武三十二年(建文元年),北平德勝門城頭!】

畫麵劇烈晃動,充斥著刺鼻的硝煙、燃燒的火焰和震耳欲聾的喊殺!

箭矢如飛蝗般掠過垛口!寒風卷著鵝毛大雪,抽打在守軍滿是血汙的臉上。

就在這片修羅地獄般的景象中,一個身影如定海神針般挺立——燕王世子朱高熾!

他身著緊繃著的甲胄,棉袍上已濺滿泥雪,發髻散亂,卻毫無懼色。而他懷中,緊緊抱著一個裹在厚厚錦緞繈褓中的嬰兒!

那嬰兒的小臉在火光映照下顯得異常安靜,一雙烏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看著這混亂而殘酷的世界,渾然不知自己人生的,便是這刀光劍影、血火淬煉的城頭!這嬰兒,正是朱瞻基!

【閃回二:永樂七年,燕山深處。】

畫麵陡然一轉,風和日麗。險峻的關隘之上,十歲的朱瞻基身著利落的騎裝,策著一匹溫順的小馬,緊緊跟隨在祖父朱棣高大的戰馬之後。

朱棣馬鞭遙指,講解著長城垛口、烽燧布局,講述著當年如何奇兵出塞,如何在此地設伏。小瞻基聽得聚精會神,眼神亮晶晶的,充滿了對祖父英雄事跡的崇拜和對這片雄渾山河的向往。

他努力挺直小小的腰板,試圖模仿祖父指點江山的姿態。這北巡的旅程,是書本之外最生動的軍略課堂。

【閃回三:永樂八年,北京戶部官署。】

燭火搖曳至深夜。十二歲的朱瞻基端坐在寬大的公案後,身量尚小,幾乎要被堆積如山的賬冊和文牒淹沒。

戶部尚書夏原吉侍立一旁,恭敬而詳儘地彙報著各州府漕糧轉運的進度、沿途損耗、倉儲實數。

朱瞻基聽得極其專注,小小的眉頭時而緊鎖,時而舒展,手指在攤開的地圖冊上劃過一道道漕運線路,不時提出關鍵問題:“夏尚書,山東河道淤塞,改走海運風險幾何?損耗可能接受?”“河南倉稟告急,可否從湖廣倉先行調撥?需幾日可達?”

聲音尚帶童音,條理卻異常清晰。窗外夜色深沉,這間署衙卻燈火通明,維係著前線數十萬大軍生存的命脈,就壓在這個少年尚顯單薄的肩膀上!

奉天殿內,死寂無聲。

朱元璋的目光,如同最精準的刻刀,反複雕琢著天幕上那個十五歲少年堅毅的側臉,再掠過那三段血火交織、責任加身的閃回畫麵。

他布滿風霜溝壑的臉上,那慣常的冷硬線條,竟在某一刻奇異地柔和下來,深邃的眼窩中,爆發出一種近乎灼熱的激賞!

“好!好!好個龍種麟兒!”老皇帝猛地一拍禦案扶手,聲音洪亮,帶著一種久違的、發自肺腑的讚歎,“老四!朱棣!你小子……行!”

他指著天幕上朱瞻基的身影,目光掃過階下的太子朱標和群臣,“瞧瞧!這才是養兒育孫之道!這才叫未雨綢繆!知道老大(朱高熾)那身子是座指不定哪天就塌的土山!知道老二(朱高煦)空有一身蠻力,是個隻懂衝鋒、不通韜略的莽夫!他就直接把孫子當兒子來摔打!當儲君來磨礪!從繈褓裡就扔進戰場聽金鼓,十歲帶出去看山河險隘,十二歲就敢把帝國糧草命脈壓給他!這眼光!這魄力!咱……不如也!”

最後三個字,朱元璋說得極其輕微,卻帶著一絲複雜難明的意味,是承認,也是感慨。

然而,這激越的讚歎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的漣漪很快便被更沉重的東西吞沒。

朱元璋臉上的激賞迅速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洞穿時空的、近乎悲憫的蒼涼。

他緩緩靠回寬大的龍椅,身體仿佛被無形的重擔壓得佝僂了幾分。手指無意識地、一下下重重叩擊著冰冷的紫檀木扶手,發出沉悶而壓抑的“篤、篤”聲,如同敲打在宿命的鼓點上,每一聲都回蕩在寂靜的大殿裡。

“可惜啊……可惜……”老皇帝低沉的聲音如同歎息,在空曠的殿宇中幽幽回蕩,隻有離得最近的太子朱標能勉強聽清,“除非……除非老大(朱標)能平平安安活到洪武三十一年,順順當當坐上這把椅子,再把位子穩穩當當地傳給雄英……或者允炆、允熥……否則……”

朱元璋的眼中閃過一絲深切的痛楚,那是朱雄英早夭留下的永遠傷痕,隨即又閃過朱允炆、朱允熥那兩張尚顯稚嫩的臉龐,最終,一切都被天幕上那個在“靖難”大旗下揮劍呐喊的、年輕而決絕的燕王朱棣所取代!

“否則,不管是誰,隻要他坐在允炆那個位置上,隻要他敢舉起削藩的刀,敢動他四叔賴以安身立命的根基……”

朱元璋的聲音陡然轉冷,帶著一種斬釘截鐵的殘酷,“老四他,必定會反!必定會!這根本就是個死結!砍不斷!解不開!”

他的目光,如同穿透了天幕的幻象,死死釘在畫麵中那個伴隨祖父、叔父出征、此刻尚顯沉靜的朱瞻基身上,又仿佛看到了他身後那個野心勃勃、手握重兵的漢王朱高煦。一股巨大的、宿命輪回般的窒息感,攫住了這位開國之君。

“老四……他比咱更慘!”朱元璋的聲音沙啞,帶著一種洞察一切的疲憊與蒼涼,“咱的難題,是因為太子早逝。他的劫……在高煦那崽子,活脫脫就是當年的他!一樣的勇悍,一樣的野心,而最糟糕的是他跟他爹還不一樣,老四畢竟還是服老大標兒的,但高煦這個孩子可是一點也不服他大哥高熾!”

老皇帝的手掌在龍椅扶手上猛地一拍,發出“砰”的一聲悶響,如同最終的宣判:“要麼……再來一場‘靖難’!要麼……”他眼中寒光一閃,一字一頓,如同冰錐墜地,“就被他大哥朱高熾,或者這個他爹親手磨礪出來的、更鋒利的好侄兒朱瞻基……給收拾掉!粉身碎骨!絕無第三條生路可走!”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