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巨幕,光華流轉,將洪武十三年的時空,粗暴地拽入永樂十二年漠北那片名為“忽蘭忽失溫”的廣袤戰場。這裡沒有江南的溫婉,隻有朔風如刀,荒草連天,空氣中彌漫著鐵鏽與血腥混合的刺鼻氣味。
旁白音帶著勝利的激昂穿透戰場喧囂:“永樂十二年夏,忽蘭忽失溫!大明雄師以雷霆萬鈞、摧枯拉朽之勢,正麵擊潰瓦剌主力!漠北梟雄,折戟沉沙!”
然而,這輝煌勝利的畫卷,在邊緣處卻迅速洇開冰冷的墨跡。
畫麵陡然拉高,視角俯瞰整個戰場。隻見潰散的瓦剌騎兵並未完全喪失抵抗意誌,他們如同被搗毀蟻穴的兵蟻,憑借著對地形的熟悉和輕騎固有的迅捷,迅速化整為零!
數十股、上百股!或數十騎,或百餘騎,不再戀戰,不再回頭,隻是拚命地抽打著坐騎,利用草原起伏的丘陵、縱橫的溝壑作為掩護,如同決堤的渾濁泥流,瘋狂地朝著漠北更深處、更廣闊的地域四散奔逃!煙塵滾滾,蹄聲如悶雷遠去!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戰場中央的明軍:
步卒:經曆了一場高強度血戰的士兵們,拄著長槍或火銃,大口喘息著。汗水、血水混合著塵土,在他們疲憊的臉上流淌。望著遠處迅速消失的煙塵,他們眼中隻有力不從心的茫然。兩條腿,如何追得上四條亡命狂奔的腿?沉重的甲胄和武器,此刻成了追擊最大的累贅。
神機營:炮管尚在冒著青煙,滾燙灼人。炮手們望著早已逃出有效射程、變成一個個小黑點的瓦剌潰兵,無奈地搖了搖頭。威力巨大的火炮,離開了預設陣地和密集目標,在追擊戰中成了笨重的擺設。
騎兵:部分尚有戰力的騎兵小隊試圖追擊,但戰馬在激烈的衝殺中消耗了大量體力,口鼻噴著粗重的白沫。建製在混亂的廝殺中被打散,缺乏統一的強力將領組織起有效的追擊箭頭。零散的追擊如同隔靴搔癢,很快就被熟悉地形的瓦剌潰兵利用複雜地形甩脫。
特寫鏡頭死死鎖定在幾股較大的潰兵核心——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
他們雖披頭散發,甲胄破損,形容狼狽不堪,但眼中燃燒著劫後餘生的瘋狂與刻骨的仇恨!
他們在親衛死士的拚死護衛下,如同滑不留手的泥鰍,一次次險之又險地避開小股明騎的糾纏,最終,那幾張寫滿不甘與怨毒的臉,在漫天黃沙和模糊的地平線處一閃,徹底消失在蒼茫的漠北深處!
旁白音轉為沉鬱,帶著冰冷的遺憾:“然此役,明軍雖獲空前大捷,陣斬無數,卻未能竟全功,鎖死勝局!瓦剌三酋率核心骨乾遁走,元氣雖遭重創,然根基未絕,複仇火種猶存!究其根源,非戰之罪,實乃力之窮也:瓦剌輕騎飄忽,敗而不潰,四散如沙,追無可追;明軍步卒難及,神機營利炮難續,騎兵則因激戰耗力、建製散亂,難成追亡逐北之鐵拳!”
畫麵再轉:
漠北草原的深處,寒風嗚咽。殘存的瓦剌部眾如同受傷的狼群,舔舐著傷口,眼神凶狠而警惕。
馬哈木坐在簡陋的帳篷裡,看著部族清單上觸目驚心的損失,臉色陰沉得能滴出水,但當他望向南方時,眼中除了仇恨,竟也閃過一絲狡黠的慶幸——隻要命還在,就有卷土重來的資本!
不久,一隊打著褪色白旗的瓦剌使者,驅趕著幾匹瘦弱的白馬,帶著“恭順”的國書,向著北京的方向緩緩而去……
同時,另一片水草豐美的草原上,韃靼首領阿魯台接到細作密報,看著描繪瓦剌慘敗的羊皮圖,臉上露出了貪婪而猙獰的笑容,他用力磨礪著彎刀,厲兵秣馬的號角聲在部落上空回蕩。
旁白音帶著冷冽的洞察:“瓦剌暫斂鋒芒,行緩兵‘謝罪’之計。韃靼阿魯台趁勢坐大,磨刀霍霍。朱棣洞察秋毫,一麵傾力疏浚帝國命脈之運河,推進定鼎北疆之遷都大業,一麵運籌帷幄,巧施離間,坐看瓦剌、韃靼相爭,以胡虜之血,澆灌大明北疆之安寧!”
奉天殿內,天幕的光芒將忽蘭忽失溫的血火硝煙與瓦剌潰逃的遺憾,清晰地投射在洪武君臣麵前。短暫的勝利喧囂過後,是死一般的沉寂,隨即被沉重的歎息與犀利的剖析打破。
“砰!”
朱元璋布滿老繭、骨節粗大的拳頭,帶著積鬱的怒火,重重砸在堅硬的紫檀木禦案上!震得案上筆架硯台一陣亂跳。
朱皇帝須發戟張,因常年征戰風吹日曬而黝黑泛紅的臉膛此刻更是漲得發紫,額角青筋如同蚯蚓般暴凸跳動,眼中噴射著駭人的怒火與痛惜:
“混賬!糊塗!勝而不殲!縱虎歸山!此乃兵家大忌!老四……朱棣!他打的什麼仗?!”
咆哮聲如同受傷的猛虎,震得殿宇梁塵簌簌而下,“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三酋在逃!瓦剌根基未絕!今日讓他們喘過這口氣,他日卷土重來,必成燎原之火!後患無窮!無窮!!!”
他猛地站起身,手指幾乎要點穿天幕上瓦剌殘兵遁入地平線的畫麵,胸膛劇烈起伏,積攢了一生的沙場經驗讓他對“除惡務儘”四個字有著近乎本能的偏執。
就在這雷霆震怒之下,一個沉穩如山的聲音響起,如同冰水澆入沸油,瞬間讓狂躁的空氣冷靜了幾分。
“陛下息怒。”魏國公徐達跨前半步,躬身行禮。這位大明軍神並未被皇帝的怒火所懾,他深邃的目光如同最精準的標尺,緊緊鎖著天幕上那些徒勞追趕的明軍步卒、力竭停駐的騎兵以及沉默下來的神機營炮口。
他緩緩開口,聲音不高,卻帶著千軍萬馬般的穿透力,每一個字都清晰無比地傳入殿內每個人的耳中:
“此役,非戰之罪,更非永樂皇帝(朱棣)不欲竟全功。實乃力有未逮,暴露我大明北征之根本痼疾——缺騎!”
徐達抬起手,指向天幕關鍵畫麵:
“陛下請看,瓦剌敗軍,潰而不亂,化整為零,憑借輕騎之迅疾,四散奔入漠北深處,飄忽如風,蹤跡難尋。”
他的手指微微移動,指向那些氣喘籲籲、望塵莫及的明軍步卒方陣,“我步卒雖眾,甲胄精良,結陣而戰,固若金湯。然兩條腿,焉能追得上四條腿?縱有千鈞之力,亦隻能望塵興歎!”
接著,他的指尖點向那些炮口冷卻的神機營,“神機利器,守城破陣,威力無儔。然其笨重遲緩,射程有限,一旦敵騎脫離其雷霆範圍,則雄獅失其爪牙,猛虎困於樊籠。此役,勝在堂堂之陣,挫於千裡追亡!”
他收回手,眉頭緊鎖,溝壑縱橫的臉上寫滿了沉甸甸的現實考量:
“若欲效仿漢武故事,傾舉國之力,打造一支足以縱橫大漠、追亡逐北、與胡虜爭雄於草原的龐大騎軍……”
徐達的聲音頓了頓,加重了語氣,“陛下,此非旦夕可成!戰馬何來?優良種馬、龐大牧場、無儘草料,此其一。騎手何訓?非數年苦練,難成精騎,此其二。”
“甲胄兵刃、後勤輜重、長途奔襲之損耗補充,此其三。樁樁件件,皆是吞金巨獸!恐非我大明立國未久之財政所能長久負擔。長此以往,恐蹈隋煬帝三征高麗、耗儘民力之覆轍!”
徐達深吸一口氣,目光炯炯,提出了他深思熟慮的方略:
“故臣以為,未來北疆製勝之道,不在窮追大漠,而在固本清源!當以九邊雄關堅城為永固之基,深溝高壘,屯田積粟。輔以精練之騎軍,數量不必多,但求精銳剽悍,用於遊弋策應,扼守要道,擊敵於半渡。”
“更需善用‘以夷製夷’之古策,洞察胡虜各部嫌隙,運籌帷幄,挑動瓦剌、韃靼乃至兀良哈等部相互攻伐,使其自耗元氣。我大明則坐收漁利,以最小之國力損耗,換北疆之長治久安!”
徐達的分析,抽絲剝繭,冷靜如冰,將未來北疆戰略的核心困境與務實出路剖析得淋漓儘致。
曹國公李文忠、潁國公傅友德等宿將,皆麵色凝重,微微頷首。
天幕所展示的追擊無力,如同一麵來自未來的冰冷鏡子,清晰地映照出步騎失衡的致命弱點,讓他們這些洪武十三年的統帥,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緊迫與警醒。
兵部尚書、五軍都督府的官員們更是屏息凝神,飛速記錄著徐達的每一句箴言,這將是未來國策的重要依據。
而在勳貴隊列稍後,氣氛則截然不同。
永昌侯藍玉抱著肌肉虯結的雙臂,嘴角掛著一絲毫不掩飾的、近乎刻薄的譏誚。
他用胳膊肘捅了捅身旁的定遠侯王弼,聲音不大不小,帶著慣有的狂放不羈,清晰地飄進宋國公馮勝等人的耳中:
“哼!徐大帥(徐達)說得在理!可根子呢?根子在哪?我看哪,歸根結底,還是他朱老四手下沒人!能打的猛將、善謀的帥才,都讓他老子(朱元璋)在洪武朝……”
他故意拖長了音調,瞥了一眼禦座方向,才繼續道,“……給拾掇得差不多了!剩下的?要麼是趙彝、譚青那種貪生怕死的草包飯桶,要麼是風吹兩邊倒的牆頭草!你們睜大眼睛瞧瞧,”
藍玉抬下巴指了指天幕上朱高煦衝鋒和朱瞻基勸諫的畫麵,“偌大個北征,啃硬骨頭、玩命衝鋒的是誰?是他二兒子朱高煦那個莽夫!關鍵時刻勸永樂(朱棣)見好就收、彆把老本賠光的是誰?是他那毛都沒長齊的孫子朱瞻基!合著從頭到尾,就是他們老朱家爺仨兒——老的坐鎮中軍,二的打頭陣,小的出主意——在那兒撐場子!這他娘的叫打仗?這叫唱戲!唱一出‘永樂皇帝攜子帶孫勇闖大漠’的獨角戲!光靠主角,能撐起千軍萬馬的台麵嗎?笑話!”
藍玉的話,如同一把淬了鹽的匕首,又狠又準地捅破了永樂朝初期將星凋零、人才青黃不接的殘酷真相,帶著一種憤懣和兔死狐悲的涼意。
馮勝撚須不語,眼神複雜;王弼則微微搖頭,發出一聲幾不可聞的歎息。殿內彌漫著一股對宿命與未來的無力感。
天幕,此刻如同一麵映照未來的魔鏡,讓洪武十三年的君臣,提前看到了勝利背後的隱憂與帝國武備的深層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