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顯示的是永樂二十一年的深秋。
朱高煦濃眉一擰,展開信紙,目光如鷹隼般掃過那些潦草卻字字如刀的文字:
“趙王高燧,陰結內侍黃儼、欽天監官王射成及護衛指揮孟賢等,謀進毒於上(永樂帝),俟晏駕,即劫內庫兵仗符寶,執文武大臣,偽撰遺詔……廢皇太子,立趙王為帝……事泄,逆黨儘誅,上震怒,趙王閉府待勘!”
“轟——!”
仿佛一道無聲的霹靂在朱高煦顱腔內炸開!他高大的身軀猛地一晃,腳下厚重的波斯地毯仿佛瞬間化作了流沙。
信紙在他指間簌簌抖動,那一個個墨字如同燒紅的鐵釘,狠狠紮進他的眼底——弑父!偽詔!篡位!
這些足以誅滅九族的滔天罪名,竟像汙穢的爛泥,全數潑在了他那個總是跟在身後、笑容裡帶著幾分怯懦的三弟——趙王朱高燧身上!
“荒天下之大謬!”一聲壓抑的、如同受傷猛虎般的低吼從朱高煦喉嚨深處迸出。
他眼前閃過朱高燧的模樣:
那個在北平王府裡,被他呼來喝去也隻敢賠著小心應“二哥”的瘦弱少年;
那個受封趙王後,最大的樂趣不過是搜羅些字畫古籍、在王府後園侍弄花草的文弱親王……
朱高煦甚至能清晰地記起,去年中秋家宴,老三高燧被父皇隨口問及邊鎮軍務時,那副手足無措、冷汗涔涔的窘迫模樣!
這樣一個書呆子,會去謀刺如神似魔的永樂大帝?會妄圖染指那柄沾滿父兄鮮血的至尊權杖?這簡直比說一隻圈養的兔子能咬死猛虎更可笑!
信中提到他與高燧“合計”構陷太子屬官,甚至點出解縉被雪地凍斃的舊事……
朱高煦的指節捏得發白,牙關緊咬。不錯,這些肮臟事他朱高煦做過!
為了扳倒那座擋在龍椅前的肉山(太子朱高熾),他手上沒少沾血!解縉那江南才子臨死前怨毒的眼神,他至今記得。
但這裡麵,絕沒有朱高燧!一點都沒有!那個膽小如鼠的老三,每次聽到這些陰私謀劃,都像受驚的兔子般尋借口躲開,唯恐避之不及!他怎會參與?怎敢參與?!
一股冰冷徹骨的寒意,順著脊椎急速爬升,瞬間凍結了朱高煦因暴怒而沸騰的血液。這不是荒誕,這是誅心之刃!這把刀砍向高燧,刀鋒所指,分明是他漢王朱高煦的脖頸!
兩種可能,如同兩條吐信的毒蛇,纏繞上他的心臟:
1父皇老了!老得像當年洪武爺的暮年!猜忌的毒藤已爬滿了乾清宮的龍椅!
紀綱血淋淋的人頭(因與自己過從甚密而被誅)還曆曆在目;東廠閹狗無孔不入的窺視如芒在背。
如今,這把懸了二十年的刀,終於落向了親生骨肉!
高燧坐鎮北京多年,或許真有些門生故吏讓父皇感到了不安?
一次醉酒後的牢騷?一句對太子監國的不滿?甚至僅僅是府庫中多備了幾副甲胄……都足以在這極度敏感的暮年,被編織成謀逆的鐵證!
2是太子!是他那個永遠癱坐在輪椅裡、看似寬厚仁孝的胖哥哥——朱高熾!他要動手了!
他要借父皇這柄最鋒利也最無情的屠刀,先剪除自己的羽翼,除掉高燧這個潛在的障礙!
為他的兒子朱瞻基,徹底掃清通往龍椅的血路!就像當年自己用計除了解縉一樣,隻不過,太子這一手,更狠!更毒!借刀殺人,殺人不見血!
無論幕後的執刀者是父皇還是太子,指向高燧的罪名,就是明日懸在他朱高煦頭頂的催命符!
“砰!”朱高煦一拳重重砸在身旁的紫檀案幾上!杯盞震跳,發出刺耳的碰撞聲。
他猛地抬頭,赤紅的雙眼死死盯向北方——北京的方向。樂安州的秋夜死寂無聲,隻有寒風穿過王府飛簷,發出嗚咽般的尖嘯,仿佛萬千冤魂在低泣。
案頭的燭火被風帶得瘋狂搖曳,將他猙獰而恐懼的麵容投射在牆壁上,如同地獄爬出的惡鬼。
圈禁鳳陽?在太祖廢棄的冷宮裡,像畜生一樣被鐵鏈鎖著,不見天日?
削爵奪藩?剝去這身象征榮耀與力量的親王蟒袍,淪為庶人,任人踐踏?
還是……一杯鴆酒?一條白綾?像解縉,像那些擋路的“奸臣”一樣,悄無聲息地“病卒”?
不!朱高煦胸腔裡爆發出無聲的咆哮。他寧願戰死!寧願在千軍萬馬的沙場上,被刀劍砍成肉泥!也絕不要像一條喪家之犬,在陰暗的囚籠裡,被權力碾碎所有的尊嚴與驕傲!
天幕上那封密信的內容,如同最凜冽的朔風,瞬間吹散了奉天殿前因之前戰事而殘留的最後一絲喧囂。死寂!比隆冬更寒冷的死寂籠罩了整座大殿!
龍椅之上,朱元璋端著金杯的手,懸在半空,久久未動。杯中那琥珀色的禦酒,仿佛在瞬間凝結成了冰冷的寒冰。他臉上的皺紋如同刀刻斧鑿般深刻,每一道都凝固著震驚、不解,以及一種……深入骨髓的、物傷其類的寒意!
老四……朱棣!
那個在天幕靖難戰場上悍勇無匹、智計百出,甚至敢向自己這個父皇“問鼎乾坤”的兒子!那個自己曾認為最肖似自己、也最讓自己忌憚的兒子!
如今……到了他的晚年,竟也走到了這一步?!
猜忌親子!疑心骨肉!用錦衣衛、用東廠,編織著令人窒息的羅網!甚至炮製出“趙王偽詔弑父”這等聳人聽聞、連他朱元璋聽了都覺得匪夷所思的大案!
天幕上朱高煦那恐懼的分析,如同重錘,狠狠砸在朱元璋的心坎上。
“父皇年齡越來越大,猜忌之心越來越重……”
一句句,一聲聲,如同穿越時空的嘲諷,與天幕中朱棣那冷酷的誓言交織在一起,狠狠鞭笞著朱元璋的靈魂!
他想起了洪武二十五年後,自己那場席卷朝堂、屠戮勳貴、血流成河的“藍玉案”!想起了剝皮實草的詔獄!想起了人頭滾滾的刑場!想起了那些跟隨自己打天下的老兄弟們臨死前絕望、怨毒的眼神!
“嗬嗬……嗬嗬嗬……”朱元璋喉間發出一陣低沉而沙啞的、如同夜梟悲鳴般的笑聲。
他緩緩放下那杯已失去溫度的禦酒,渾濁的老眼中,倒映著天幕上朱棣晚年那模糊卻充滿猜忌的身影,也倒映著自己那沾滿鮮血的、充滿猜忌的暮年。
“老四啊老四……”朱元璋的聲音輕得如同夢囈,帶著一種蒼涼的、宿命般的悲愴,“你……你終究……也活成了咱的樣子?!”
一股難以言喻的疲憊和徹骨的寒冷,瞬間席卷了這位開國大帝。
他想著剛才還在丹墀下那個年輕、英武的洪武十三年的燕王朱棣,心中湧起的,不再是忌憚,而是一種深深的、難以言喻的悲哀。這皇權之路,莫非真是一條注定孤獨、注定猜忌、注定骨肉相殘的不歸路?
殿內的死寂持續蔓延。勳貴班列中,人人麵色凝重,眼神複雜地交換著無聲的驚駭。剛剛還在為未來靖難戰局議論紛紛的喧囂,此刻被這突如其來的“家醜”徹底凍結。
魏國公徐達,這位功勳卓著、素來沉穩如山的老帥,此刻也罕見地閉上了眼睛。花白的眉毛微微顫抖,緊抿的嘴唇泄露了他內心的巨大波瀾。
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那都是他親外孫!看著天幕上外孫們陷入如此不堪的猜忌與傾軋,想到長女徐妙雲此時看到該是何等痛心,一股深重的無力感和悲涼湧上心頭。他隻能閉目,不忍再看。
更多的勳貴則是噤若寒蟬,後背滲出冷汗。天幕初現時,他們還敢對燕王的戰局評頭論足,甚至開賭取樂。
但此刻,涉及天家父子兄弟如此不堪的隱秘傾軋,涉及未來皇帝晚年如此酷烈的猜忌手段,誰敢置喙?誰又敢保證,此刻一句無心之語,不會成為未來某日被翻出來的“罪證”?奉天殿前,隻剩下壓抑的呼吸聲和天幕光芒流轉的微響。
“永…永樂帝…還有第三子?”一個站在後排、消息不甚靈通的年輕勳貴,忍不住用極低的氣音問旁邊的同伴,打破了死寂。他實在想不起天幕中那位“趙王”是何方神聖。
他身旁一位年長些的伯爵嘴角扯出一絲苦澀的弧度,同樣壓低聲音提醒:“糊塗!忘了天幕初現時,建文扣押燕王三子為質?除了守北平的朱高熾、在陣前救父的朱高煦,剩下那個年紀最小的……可不就是這位‘人畜無害’的趙王朱高燧麼?”
他頓了頓,語氣帶著無儘的荒誕,“隻是……誰能想到,這位在天幕靖難時連麵都沒露過的小透明,二十多年後,竟能鬨出如此驚天動地的大案?弑父偽詔……嘿!”
那年輕勳貴聞言,更是目瞪口呆,此刻,未來的漢王朱高煦尚在繈褓,趙王朱高燧……更是連影子都沒有呢!一股時空錯亂的荒謬感,讓所有人心中都沉甸甸的。
文官班列中,那些飽讀史書的翰林學士、六部堂官們,雖垂首肅立,眼觀鼻鼻觀心,心中卻早已是驚濤駭浪,腹誹不已。
“得國不正,終有此報!”一位素以耿直著稱的老翰林在心中無聲呐喊,“太宗(朱棣)以藩王逆取大位,雖武功赫赫,然心中鬼蜮難消!猜忌刻薄,竟至於此!父子相疑,兄弟鬩牆,何其酷烈!何其……不堪!”
“反觀洪武爺……”另一位侍郎心中暗歎,目光不由自主地瞟向龍椅上那位散發著寒意的開國皇帝,“縱有藍玉案之酷烈,然對諸皇子……終是保全多於屠戮。分封二十四王,鎮守四方,雖有尾大不掉之弊,卻也未見如此父子兄弟傾軋至斯!永樂……兩子奪嫡,鬨得沸反盈天,竟不如洪武爺膝下二十餘子……至少,麵子上還維持著天家體統!”
這無聲的評判,如同最鋒利的史筆,雖未宣之於口,卻已深深烙印在每一個通曉興衰之理的文官心底。
天幕的光芒,不僅照亮了未來的戰火,更照見了權力巔峰那無法擺脫的猜忌與孤獨,以及那由“不正”而滋生的、代代相傳的詛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