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中,永樂二十一年七月漠北的夜,是凝固的墨。
寒風如同無形的巨獸,在無垠的荒原上呼嘯奔騰,卷起細碎的雪沫,抽打在冰冷的鐵甲上,發出沙沙的聲響。
巨大的禦營如同匍匐在黑暗中的鋼鐵巨獸,唯有中軍那頂最為龐大的明黃龍帳,透出昏黃而固執的光,像一顆墜落在寒夜裡的孤星。
帳內,炭盆燒得通紅,卻驅不散那份深入骨髓的孤寒。
永樂皇帝朱棣,並未如往常般披甲閱圖,也未召見將領議事。他隻是裹著一件半舊的玄色貂裘,斜倚在鋪著厚厚熊皮的矮榻上,手中把玩著一枚溫潤的玉韘(扳指)。燭火跳躍,在他溝壑縱橫的臉上投下明暗不定的陰影。
二十一年了。從金川門破,身披染血的袞服坐上那個燙得烙人的位置起,這份懸而未決的心事,就如同毒藤般纏繞著他的帝王生涯。五征漠北,犁庭掃穴,修《永樂大典》,通西洋萬國……煌煌功業蓋世,卻總有一縷陰魂不散的疑雲,盤桓在心底最深、最暗的角落——朱允炆,你到底死沒死?若沒死,你在哪?!
帳外風聲更厲,吹得牛皮帳幕獵獵作響。值夜的親軍都尉僉事,如同一尊鐵鑄的雕像,按刀侍立在帳門陰影處,連呼吸都放得極輕。他知道,今夜不同尋常。陛下在等一個人,一個背負著絕密使命、消失了整整十六年的人。
“噠……噠……噠……”極輕微、卻異常急促的馬蹄聲,由遠及近,穿透了風聲的嘶吼!那聲音帶著一種不顧一切的瘋狂,如同瀕死之人最後的衝刺!
侍衛的耳朵猛地一動,按在刀柄上的手瞬間繃緊!他側耳細聽,確認無誤後,無聲地、迅捷地掀開厚重的帳簾一角。
幾乎就在同時,一道黑影如同離弦之箭,裹挾著刺骨的寒氣與濃烈的風塵仆仆的氣息,猛地撞了進來!
來人幾乎是用撲的姿勢跪倒在冰冷的地毯上,身體劇烈地顫抖著,不是因為寒冷,而是極致的疲憊與難以抑製的激動。
“陛……陛下!”聲音嘶啞乾裂,如同砂紙摩擦,帶著長途跋涉、日夜兼程後的破音。
朱棣原本半闔的眼眸驟然睜開!兩道銳利如鷹隼的目光,瞬間刺破帳內的昏暗,死死釘在跪伏於地的那人身上。
沒有立刻叫起,也沒有任何寒暄。空氣仿佛凝固了,隻有炭火偶爾爆出的劈啪聲,和那人粗重如風箱般的喘息。
“胡濙?”朱棣的聲音低沉而緩慢,帶著一種金屬般的質感,每一個字都敲打在寂靜的空氣中。
他緩緩坐直了身體,貂裘滑落肩頭,露出內裡玄色的常服。那目光如同實質,帶著帝王的審視,也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被壓抑了二十一年的迫切。
地上的人猛地抬起頭!一張被漠北風沙和歲月刻刀雕琢得如同枯樹皮般的臉映入眼簾。須發淩亂,沾滿塵土,眼窩深陷,布滿血絲,嘴唇乾裂出血口子。唯有一雙眼睛,此刻亮得驚人,燃燒著一種近乎殉道者般的狂熱與釋然。正是失蹤十六載的戶科都給事中——胡濙!
“是……是臣!胡濙!”他幾乎是吼出來的,聲音帶著哭腔,卻又充滿力量,“臣……幸不辱命!回來了!”
最後一個字落下,他額頭重重磕在厚厚的地毯上,發出沉悶的聲響,肩膀劇烈地聳動起來,無聲的淚水混著臉上的塵土,洇濕了身下的一小片。
朱棣的身體幾不可察地向前傾了一下。握著玉韘的手指驟然收緊,指節泛白。
他死死盯著胡濙那劇烈顫抖、被塵土和淚水模糊的脊背,胸腔裡那顆久經沙場、早已磨礪得堅硬如鐵的心臟,此刻竟不受控製地、猛烈地跳動起來!十六年!整整十六年的追尋!答案,就在眼前!
“講!”皇帝的聲音依舊沉冷,卻帶上了不容置疑的威壓,如同出鞘的利刃,斬斷了所有遲疑,“從頭講!一個字……都不許漏!”
他的目光掃過帳門陰影處的錦衣衛指揮使,對方會意,如同鬼魅般悄無聲息地退了出去,厚重的帳簾落下,將內外徹底隔絕。這一刻,這頂巨大的龍帳,成了世上最隱秘的孤島。
胡濙用力抹了一把臉,深深吸了一口氣,仿佛要將十六年的艱辛與秘密一股腦吸回肺腑。他抬起頭,迎著皇帝那灼灼的目光,聲音依舊嘶啞,卻變得異常清晰,如同在宣讀一份浸透了血淚的密檔:
“陛下……臣……始於永樂五年春,奉密旨離京……”
他的聲音低沉下去,開始講述那跨越萬裡江山、滲透無數隱秘角落的漫長追蹤。
沒有慷慨激昂,隻有平鋪直敘,如同在訴說一段與自己無關的往事。
他講起如何扮作雲遊郎中,深入湘黔瘴癘之地,追蹤那些早已斷絕的皇室秘聞;講起如何混入商隊,遠赴滇南邊陲,在土司的刀鋒下探聽前朝遺孤的蛛絲馬跡;講起如何渡海,在閩粵沿海的漁村寺廟間苦苦尋覓……
每一次線索中斷的絕望,每一次命懸一線的驚險,每一次柳暗花明的狂喜,都濃縮在簡練而沉重的語句裡。
隨著講述深入,胡濙顫抖著手,從貼身的、早已看不出原色的破舊棉襖內襯裡,極其鄭重地掏出幾樣東西:
一枚邊緣磨損、刻著模糊紋飾的古舊玉佩;
一張折疊得整整齊齊、泛黃發脆、字跡卻清晰可辨的度牒(僧道身份證);
還有一小塊用油布仔細包裹的、顏色晦暗的布料碎片。
【畫外音(略帶神秘):注意!關鍵證物出現了!這枚玉佩,據野史記載,疑似建文帝貼身之物!這張度牒,上麵的法號指向何方神聖?這塊布料,又隱藏著怎樣的驚天秘密?胡濙的最終結論,即將揭曉!廣告之後,更加精彩!】
(此處插入虛擬廣告:永樂牌跌打酒,漠北將士隨身必備!)
胡濙將玉佩和度牒雙手捧過頭頂,聲音帶著一種塵埃落定的疲憊與確信:“……臣循此線索,最終於西南邊陲,一座名為‘隱龍’的深山古刹中……尋得了蹤跡。持此度牒者,法號‘應文’,已於……已於三年前坐化。寺中老僧言,其人……形貌清臒,終日禮佛,不問世事,臨終前焚毀所有隨身之物,唯此玉佩,被其貼身珍藏……寺後有其衣冠塚……”
他頓了頓,指向那塊布料碎片,“此乃……從其圓寂時所著舊僧袍上,悄然剪下……陛下可遣心腹,密驗其……是否與前朝宮內庫所存禦用織錦相符……”
胡濙的聲音停住了。他再次深深叩首,額頭抵著冰冷的地毯,不再言語。帳內陷入一片死寂,隻有燭火燃燒的劈啪聲,和炭火偶爾的爆裂聲。
所有的線索,所有的證據,所有的推斷,都已呈於禦前。剩下的,隻有等待。等待龍椅上那位掌握生殺予奪的帝王,最終的裁決。
朱棣的目光,緩緩掃過胡濙高舉的玉佩、度牒,最終落在那塊小小的、顏色晦暗的布料碎片上。
時間仿佛在這一刻凝固了。他那張被歲月和征戰刻滿痕跡的臉上,沒有任何表情。沒有狂喜,沒有憤怒,沒有釋然,隻有一片深不見底的沉寂。
燭光在他眼中跳躍,映照出二十一年血雨腥風的過往,也映照出那個曾經溫文爾雅、最終消失在宮闕烈焰中的年輕身影。
他沉默著。久久的沉默。仿佛在咀嚼著胡濙每一個字的重量,在掂量著每一件證物的真偽。帳內的空氣沉重得如同鉛塊,壓得胡濙幾乎喘不過氣。
不知過了多久,也許隻是片刻,也許像一個世紀那麼漫長。朱棣緩緩地、長長地、吐出了一口氣。
那氣息悠長而深沉,仿佛將積壓在胸中二十一年的濁氣、疑慮、不甘、甚至是那難以言說的、屬於勝利者的最後一絲隱痛,都隨著這口氣,悄然吐儘。
他伸出手,動作顯得有些遲緩,卻異常穩定。他沒有去接玉佩和度牒,隻是用指尖,輕輕拈起了那塊小小的、毫不起眼的布料碎片。粗糙的指腹,在那晦暗的紋理上,極其緩慢地摩挲著。一下,又一下。
【畫外音(回歸平靜,帶著塵埃落定的唏噓):沒有歡呼,沒有追問,隻有長久的沉默和一聲悠長的歎息。胡濙十六年的追尋,永樂帝二十一年的心結,似乎就在這指尖的摩挲和無聲的歎息中,得到了最終的答案。曆史的真相或許永遠撲朔迷離,但對朱棣而言,追尋的旅程,終於抵達了終點。漠北的黎明,即將到來。】
帳外,四更天的梆子聲,穿透呼嘯的風雪,幽幽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