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來說說方銘的奏章。隻見奏章上寫著:
臣方明遠謹奏:
陛下橫掃六合,一統寰宇,德兼三皇,功過五帝。昔者諸侯紛爭,民不聊生;今則四海歸一,黔首安居。此非天命所歸,豈能致之?
臣聞古之聖王,皆有顯號以配其德。今陛下創亙古未有之業,當立萬世不朽之名。"王"者,諸侯之稱也,豈足彰顯聖德?"天子"者,周室舊製,已隳於春秋。
臣鬥膽進言:
可采"皇"之煌煌,取"帝"之巍巍,兼三皇五帝之美,定尊號曰—— 皇帝
此號上應紫微,下鎮九鼎,使千秋萬代,知華夏共主。
臣昧死以聞。
(附注:陛下若嫌"昧死"二字不吉,待紙張普及後,臣可改成"謹奏"。)
這個奏章經過層層傳遞,來到了章台宮內。
嬴政朱筆在"皇帝"二字上頓了頓,突然輕笑:"這小子”
"要奴訓誡方大人嗎?"
"不必。"嬴政在"皇帝"二字上畫了個圈,“讓方銘明天上朝來。”
“諾。”
翌日朝會·鹹陽宮正殿
寅時三刻,天色未明,鹹陽宮前已是冠蓋雲集。方銘裹著朝服縮在文官隊列中間,正打著哈欠,忽聽趙高尖細的嗓音穿透晨霧:
"宣——太子少師方銘入前列覲見!"
滿朝文武"唰"地扭頭,數百道目光齊刷刷釘在方銘身上。他硬著頭皮穿過人群,在百官錯愕的眼神中站到了武將首列的王翦身旁。
"方卿昨日奏章,甚合朕意。"嬴政一開口,殿內落針可聞,"趙高,念。"
趙高展開那卷格外醒目的白紙奏章,當讀到"功高三皇,德邁五帝"時,老丞相王綰的胡子翹了起來;念至"當立萬世不朽之名",李斯猛然抬頭;待"皇帝"二字響徹大殿,群臣頓時炸開了鍋。
"荒謬!"治粟內史率先出列,"三皇五帝乃上古聖王,豈可僭越!"
"臣以為大善!"李斯卻高聲附和,"陛下之業,確非'王'號可載!"
方銘偷瞄嬴政,發現帝王正似笑非笑地看著自己,頓時頭皮發麻——這是要他當廷辯論啊!
"方卿。"果然,嬴政點名了,"你說朕德邁五帝,可有實證?"
方銘心裡叫苦,麵上卻肅然說道:"臣請以三事證之!"
"其一,陛下廢分封、行郡縣,開萬世太平之基,此德超黃帝;"
"其二,統一度量衡,使商旅無換算之勞,此仁過堯舜;"
"其三"他忽然指向殿外,"這天下百姓,可以活的更好一些了。"
一陣死寂後,王翦突然大笑:"好個方明遠!老夫征戰半生,倒讓你這書生說透了!"
嬴政指節輕叩禦案,聲浪頓息。
"擬詔。"帝王起身,玄色冕服上的日月星辰紋在晨光中粲然生輝,"朕統六國,功過三皇,德高五帝,自今稱——"
"皇帝。"
山呼海嘯的"萬歲"聲中,方銘回到了位置上
沒有方銘的事情了,他的內心又開始胡思亂想起來:
"要是能把諸子百家都收服了,大秦的根基該有多穩啊"他暗自琢磨著。
首先就是墨家,公輸家的霸道機關雖強,但墨家的非攻機關更精妙,尤其是那些防禦工事和民生器械,若能用於修馳道、建水渠,百姓受益無窮。
還有大師兄,也不知道大師兄最近怎麼樣了,需要儘早去看看,免得追悔莫及。
還有二師兄,現在二師兄已經成立流沙了,流沙組織的情報網遍布天下,若能暗中為帝國所用,六國餘孽的動向豈不是儘在掌握?
還有小聖賢莊,陰陽家和道家,等等等等。要是這些都能為帝國所用,那該多好。
方銘的思緒隨之發散開來,“占城稻!"這是他想到的第一個事情,隨即皺眉:"得派人去百越找可嶺南還在打仗"
還有"橡膠樹",南海那邊應該有,但怎麼說服陛下派船隊"
"紅薯、土豆"——這些東西在美洲吧?現在造船技術能橫渡太平洋嗎?
"還有學堂,也不知道現在的學堂能不能進行義務教育。還有,如果建好後,那要教什麼?秦律?百家學說?算數?要不要加體育課?
方銘胡思亂想著,就聽見趙高喊到:“退朝。”
退朝後,方銘快步追上趙高,拱手低聲道:“趙府令,下官有要事需麵見陛下,可否通傳?”
趙高細長的眼睛微微一眯,似笑非笑:“方大人今日朝堂上風頭出儘,此刻又要單獨麵聖……莫非還有驚人之語?”
沒等方銘說話,趙高又說了:“陛下正在章台宮批閱軍報,隨咱家來吧。”
章台宮內
嬴政正伏案審閱南征百越的糧草調度,聞聲抬頭:“怎麼,有什麼事情嘛?
方銘行禮道:"陛下,臣想請命出巡一趟。"
"哦?"嬴政終於抬眼,"去哪?"
"先去齊魯之地拜訪小聖賢莊,再去楚地尋訪墨家遺脈,順路呃,順路看看江湖上那些門派。"方銘小心翼翼地觀察嬴政神色,"諸子百家各有專長,若能取其精華,於大秦有益無害。"
嬴政放下朱筆,意味深長道:"你可知李斯建議朕'焚書坑儒'?"
方銘心頭一跳,趕緊道:"陛下,堵不如疏。與其讓這些學派暗中作亂,不如給他們個正經差事。"
"你倒是會打算盤。"嬴政輕笑,"準了。不過"他忽然從案下抽出一卷竹簡,"看看這個。"
方銘展開一看,原來是桑海城的一些介紹。
"陛下早就"
"記住,"嬴政打斷他,"你這次是代天巡狩,不是去遊山玩水。"說著又扔來一塊令牌,"必要時持此令可調動各郡影密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