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故作沉吟。
片刻後這才夾帶殺機道:“你口中的前宋,可是那個向金人稱臣,又向遼人納貢,最後被前元所滅;”
“更是連西夏那個彈丸之地都拿不下來的大宋嗎?”
被陛下這般質問,官員的眼睛都直了,他著實沒有料到,陛下竟然會對曆史知曉的如此清楚。
言語更是這般的犀利,沒有給自己留下半點的餘地。
隻是這些官員根本就不可能會想到,皇孫朱雄英昨日刻意用這個前宋來舉例。
因為前宋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朝代,三百年,從不因言殺士大夫。
隻要不是犯罪,即便指著皇帝鼻子罵,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即便是犯下過錯,頂多也就是流放而已。
甚至有可能還會博取到美名,亦或者是名流千古。
而大明是什麼樣子?
從上至下,始終是他朱元璋一人的一言堂。
無論是文官,又或者是武將,在陛下的麵前,都要小心翼翼的。
眼下這些文官提起大宋,絕非是因為大宋崇尚儒家的緣故,而是因為那樣的大宋,可以讓他們這些文臣為所欲為。
見群臣不說話,朱元璋再次開口道:“朕是否可以理解為,爾等在說朕,是一個暴君?”
剛剛還站在陛下麵前慷慨激昂辯駁的官員,聽到這句話後,雙腿一軟,直接跪倒在地麵上。
顫抖道:“陛下,臣,不是這個意思!”
朱元璋懶得因為這樣的小事對其問罪,揮手道:“想要朕效仿前宋,重用儒家之道,沒有問題!但是……”
說道這裡,朱元璋突然停住了,目光再次掃向群臣。
一眾文臣們頓時又察覺到機會的到來,麵露喜色,紛紛開口道:“請陛下明示!”
朱元璋故作沉吟道:“修身齊家治天下,可不是說說而已,而是需要用實際行動做出來的!”
“既然爾等尊崇儒家,那朕就給你們一個機會。”
“如今大明沿海城市,始終有倭寇橫行,即便朕已經下令海禁,效果依舊差強人意。”
“隻要爾等將儒家之道發揚光大,感化那些未開化的倭寇,無需他們向朕朝拜,隻要他們從此不再侵犯邊關城池,不屠戮大明百姓,朕就效仿前宋,賦予你們特權!”
朱元璋的想法很簡單,既然自己現在拿海外的倭寇沒有辦法。
那就你們這些儒家的學者上,若是連這樣的小事都擺不平,那還扯什麼裡根楞。
聽到這種不切實際的言論,一眾文臣是敢怒不敢言。
他們是人,豈可與畜生相提並論?
與那些倭寇講道理,估摸著還沒等自己開口呢,對方的鋼刀就已經招呼到自己的頭頂。
見群臣不吭聲,朱元璋壓低聲音道:“不要以為朕不知道你們是怎麼想的!”
“馬放南山,刀槍入庫,滿嘴的仁義道德,這就是你們想要的結果嗎?”
要不是此時的陛下臉色過於難看,這些文臣還真想高呼“萬歲”,竟然連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都能夠猜到。
朱元璋繼續道:“在朕看來,咱大明的敵人也是這樣想的,當年的大宋也是這樣做的。”
“所以他們重用文臣,主動將自己的武功給廢了!”
“重文輕武,所以導致戰場上,屢戰屢敗,將一手好牌打稀碎!”
“遠了不說,咱們就說說前些日子倭寇入侵之事,要不是皇孫親自帶人過去平定,你們說他們現在應該在哪裡?”
區區不到百人的倭寇,竟然打的數錢衛所兵抱頭鼠竄,這是他大明的恥辱,即便不願意提起,也不願見文臣在自己麵前放屁。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好似一個巴掌,無情的抽打在眾文官的臉頰上。
正如陛下所言,平日之中,他們除了講述一些大道理之外,便什麼都不會了。
隻是他們心底認為,本朝的科舉,乃是讀書人的立身之本,決不可輕易動搖。
即便是製度製定者,當今陛下朱元璋,也不能輕易廢除此製度。
因為這其中牽扯到的利益團體,實在是太大了,足以動搖整個國家的根本。
伴隨著陛下有理有據的反駁後,眾文臣已經隱隱察覺到,事情已經開始脫離他們的掌控,甚至可以說,已經讓他們有些招架不住了。
同時,眾人也發現陛下要改革科舉的決心,不然的話,陛下絕不會在此事上,做那麼多的功課。
見一眾文臣不吱聲,但臉頰上依舊掛著不服之色,顯然是沒有膽量繼續與陛下辯駁。
朱元璋冷笑道:“朕是平民出身,沒有讀過多少聖賢書,卻也知曉儒家不隻是舞文弄墨、皓首窮經,更有君子六藝一說,就是不知諸位愛卿,學到幾成?”
禮、樂、射、禦、書、數,為六藝。
經過數代人的努力後,如今恐怕僅僅剩下禮、樂、書,三藝了。
果不其然,原本忿忿不平的文臣們,聽到這個言論後,全部呆立當場,更有不少大臣,麵色浮現出些許的尷尬。
他們整日自詡聖人子弟,卻早早將六藝忘的一乾二淨。
對自己有好處的書,自然要努力攻讀。
當然,這還是指為人比較正派的,隻選擇攻讀書一門技藝,連禮、與樂都懶得去學。
至於其它三藝的禦、射、數,早就去個der吧!
早在大明開國時。
朱元璋便特許有功名的讀書人佩劍行走。
這對一個讀書人來說,絕對算得上是莫大的榮耀。
普通人想要佩劍行走,那可是犯法的。
唯有身具功名的讀書人才有佩劍的資格。
但實際情況呢?
如今的書生根本就不以佩劍為榮,反而覺得舞槍弄棒乃是莽夫所為,有辱斯文,喪失風雅。
所以,大多數的文人書生,隻會佩戴搖扇。
佩劍?
彆鬨了,那玩意死沉死沉的,拿著都費勁,隻有傻瓜才會帶。
即便是群臣不吭聲,朱元璋依舊沒有放過他們的打算。
厲聲道:“如今的儒家,早已經被爾等帶歪了,更是將君子六藝忘的一乾二淨!”
“曾幾何時,讀書人也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血性,即便血濺三尺,也要仗義執言!”
“為了心中的信念,不惜拋卻自己的性命,尚武之風何其興盛!”
“遙想大唐王玄策,不過是一個五品官員,便可一人滅一國,是何等的豪情壯誌!”
“隻是大唐的武將,那就更不要提了,人人皆可滅國!”
“外地聞大唐威名,無不膽戰心驚!”
“但朕的大明呢?除了幾位年邁的國公,又有誰能弘揚吾大明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