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慶之此行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探親,他的兄長沈敞之是趙倫之幕府的一名參軍,兄弟不相見已有多年。
另一個目的,便是想要在襄陽謀個前程。
沈慶之年少時曾跟隨宗族抵禦孫恩、盧循的亂軍,以勇武聞名,但在孫恩、盧循之亂被徹底平定後,沈慶之選擇了留在家鄉耕作,以勤苦立身。
眼見自己都三十二歲了,仍然一事無成,沈慶之終於坐不住了,辭彆妻兒,獨自來了南雍州。
“弘先!”
儘管夜晚視線不好,但借著渡口的火光,沈敞之一眼就看到了自家兄弟頭頂的狐皮帽子。
原來,沈慶之患有頭風病,腦袋受不得風寒,所以常年戴著帽子。
雖說闊彆多年,沈慶之卻不會忘了兄長的聲音,他驚喜地循聲望去,燈火闌珊處,不是沈敞之又能是誰。
“阿兄!”
兄弟二人激動相擁,時隔七年再見麵,自然有千言萬語想要說,一時又不知從何說起。
他們相互打量著,對比記憶中與如今的變化,許久,沈敞之感慨道:“阿弟可算想通了,如此本領,豈可埋沒於山林。”
沈敞之在趙倫之的幕府許多年,也算見過些世麵,沈田子、傅弘之就曾在趙倫之的帳下聽用,沈敞之與二人有過接觸,在他看來,論及才能,自家兄弟絕不在沈、傅之下。
“此番,卻要勞煩阿兄舉薦。”
沈家兄弟出自吳興沈氏,與沈田子是同族,但他們這一支在宗族內沒什麼地位,父祖皆名位不顯。
沈慶之如今年過三旬,也不知道自己還有幾年可活,當然不願意在江東做個小吏。
要想有個高,就得背井離鄉,讓兄長將自己舉薦給後將軍趙倫之。
這位可是劉裕的親舅舅。
在古代,舅甥是比叔侄更親密的關係,甚至對很多人來說,舅舅比親兄弟更可信。
如果舅舅與母親是同胞兄妹、姐弟,那麼舅甥之間,必定存在血緣關係,且沒有利益糾紛。
通常情況下,舅舅不可能搶占外甥的家產,外甥也不可能覬覦舅舅的家產,哪怕雙方有一家絕戶,也自有父係宗族把遺產收回去,或者找個小孩過繼,合法的繼承遺產。
而叔侄、兄弟之間,有極小的概率並不具有血緣關係,且存在財產繼承關係。
所以古人才說娘親舅大。
沈慶之同樣對自己的才能滿懷信心,他堅信,隻要兄長將他引薦給趙倫之,他就一定能夠引起對方的重視,從此扶搖直上。
然而,沈敞之卻搖頭道:“起初,我也是計劃向後將軍舉薦阿弟,但關中有事,如今情況不同了。”
沈慶之自江東而來,剛剛下船,當然聽得一頭霧水,連忙問道:“究竟是何事?”
“先上馬車,我讓人在驛舍準備了酒菜,我們上車再說。”
襄陽在夜裡關了城門,沈敞之隻是一名參軍,不像劉義真有那麼大的權力,可以在夜裡把馬晟等人放出城,沈敞之肯定叫不開襄陽城門,隻能在城外的驛舍住宿。
兄弟二人坐上馬車,事關自己的前程,沈慶之一再催促,沈敞之這才笑道:“此前長安有快馬前來報信,寡婦渡大捷,桂陽公俘斬一萬五千餘,有心腹南下辦差,順道替將士們運輸財貨,桂陽公請後將軍調兵接應,後將軍許之,已經遣人北上。”
“當真?!”沈慶之不敢置信,他雖然久在江東老家,但劉裕幾個兒子的年齡,沈慶之還是知道的,所以推測道:“莫非是王鎮惡、沈田子等人的功勞?”
“初聞此事,我也如阿弟一般,實在難以相信,但此戰確實是桂陽公親赴前線,一手籌劃。”
沈慶之也知道沈敞之的意圖:“阿兄是想讓我北上?”
“不錯。”沈敞之點點頭:“我與沈田子頗有交情,又是同族,阿弟可去投奔他,待他知曉阿弟的才能,必會將你舉薦給桂陽公。”
沈慶之微微頷首,襄陽所在的南雍州雖有諸蠻為禍,但也算是後方,真要立功,立大功,還是得上前線,關中確實是一個能夠讓人大展拳腳的地方。
哪知,沈敞之又壓低了聲音道:“宋公素愛桂陽公,世子暗弱,未嘗沒有易儲的可能。”
他是趙倫之的親信,知道劉裕的家事也不足為奇。
沈慶之聞言,反倒猶豫了起來,如果劉義真威脅不到儲君之位,他前往投奔,也隻是單純在替劉家效力。
可一旦摻和進了奪嫡,事情可就複雜了。
沈慶之沒什麼野心,就想著建功立業,他不願意冒這種風險。
直到沈敞之與他詳細說起了寡婦渡大捷的前因後果,聽說了劉義真的事跡,沈慶之終於動了心,他對劉義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阿兄,還請為我準備馬匹,明日一早,弟即啟程,往長安一行,如果桂陽公可堪輔佐,我自當竭力侍奉,倘若名不副實,弟也隻能從長計議。”
沈慶之不想太快做決定,打算先去長安觀察一下。
沈敞之笑道:“駿馬、乾糧,為兄早已備好。”
說罷,又從懷裡摸出一封信,交到沈慶之的手上:“阿弟若是願意留在關中為桂陽公效力,可將此信交予沈田子。”
沈慶之小心地收好了信,兄弟二人行至驛舍,用過酒肉後,抵足同榻,敘起了私情。
次日,清晨。
沈敞之將沈慶之送出驛舍,又是一番叮嚀,讓他路上小心。
眼看著沈慶之騎馬遠去,直到望不見背影了,沈敞之這才依依不舍地收回目光,坐上馬車回襄陽。
就在沈慶之北上之際,遠在長安的劉義真也在等待著渭北再度來人。
他現在隻知道赫連勃勃已經帶著七萬步騎南下,但不清楚夏軍究竟會走哪條路,每日行軍多少裡,何時能到渭水北岸,又會選在哪一段渡河。
而這些事情,便需要渭北士族替他傳遞消息。
劉義真再通過交叉驗證,予以確認。
當然,該做的戰爭準備在確認赫連勃勃南下之後,就已經開始了。
(感謝青龍t關羽獻出的100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