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陳硯天天被關在家裡喝藥抹藥時,京城又開了殿試盤口。
會試前,陳硯還籍籍無名,現今卻是如日中天。
先是中了鎮江鄉試解元,後又中了會元,若再在殿試中拿下狀元,可就是連中三元了。
“本朝自開朝以來還未有連中三元者,陳會元雖文章寫得極好,然到了殿試考的是策論,是治國之道,他年紀尚小,又是農家子出身,於此怕是大大的不足。”
“農家子中狀元者不計其數,我觀陳會元會試的策論寫得極好,必不會怵殿試上的策論。”
“我雖敬佩陳會元的傲骨,可他敲響登聞鼓的冒進之舉必會引得聖人不喜。上一任會元就因過於耿直被聖人不喜,隻得了二甲第五。”
“陳會元得罪的人太多了,若讓他連中三元,威望豈不是無人可匹敵?”
此話一出,爭論的才子們便默不作聲。
那高家背後可是首輔,他們雖不恥於徐門所作所為,卻也知何為權勢。
殿試“臨軒發策、讀卷、題名、發榜、傳製,皆天子親行之”,可兩百多名考生,天子一人必無法事事親力親為,這就要讓臣子們協助。
按照大梁的慣例,殿試時讀卷官由內閣所有成員和九卿擔任,眾人先選出好的答卷呈現給天子,天子再從中點狀元、榜眼與探花以及二甲名次。
陳硯既得罪了高家,以徐首輔的權勢,怕是陳硯的考卷都不一定能到天子手上,又如何點為狀元?
正因此,會元陳硯的賠率隻有一比二,比柯同光還是要高不少。
畢竟柯同光成名已久,又是會試第二名,殿試時極有可能翻身。
周既白告知陳硯時,陳硯臉上糊滿了黑漆漆的藥泥。
陳硯很想笑,可那藥泥的底部已經乾了,把他的臉繃得極緊,讓他根本笑不出來。
他隻能含含糊糊道:“又是賺錢的大好機會。”
周既白雙眼放光:“若我將手上的六千兩全下注,待你中了狀元,我就有一萬二千兩了。”
一萬二千兩白銀呐,可謂富甲一方了。
往後再不用為銀錢發愁。
陳硯聽得連連擺手,嘴巴艱難動著:“千萬彆上頭。”
他以後要當孤臣,此次徐門又對科舉動手,永安帝極有可能為了滅徐門威風將他抬一抬。
可事無絕對,要是永安帝想要穩住政局,最好就是讓他中個二甲來安撫徐門。
究竟如何選,全憑聖人一人的心思。
他如今隻是一個小小的會元,實在不足以和徐門相提並論。
若到時候沒中狀元,能賺的錢都沒了,那就太虧了。
“賠率太低,不足以冒險。”
若還是和之前一樣的十二倍賠率,那他說什麼也要試一試。
周既白頗為惋惜,又看看陳硯臉上糊的黑藥膏,他也覺得有些過於冒險。
一轉眼就到了三月二十九日。
陳硯終於告彆了各種苦澀難聞的湯藥與藥膏,早早起床穿上了禮部送來的貢士服。
一方儒巾,一身玉色布絹寬袖圓領襴衫,再加一雙黑緞官靴,陳硯就成了意氣風發少年郎。
不知楊夫子的哪種藥起了效,陳硯比此前白了不少,雖稱不上是白麵書生,倒也可稱一聲翩翩少年郎。
楊夫子圍著陳硯走了兩圈,對自己多日來的成果頗為滿意。
又頗為惋惜道:“要是再給我一兩個月,必能將你養成玉麵郎君。”
陳硯看著楊夫子鋥亮的腦門,隻覺夫子是想他死。
坐上馬車,由著陳老虎趕車到皇城外。
此時天還未亮,皇城門口已站了不少考生。
陳硯下車後,立刻有禮部官員將其領到一眾考生之前站立。
陳硯一貫比同齡人矮,此刻站在最前方,就仿佛一個孩童在吃飯時坐上了成人桌,很是不搭。
可他是會元。
在殿試放榜前,所有貢士隻能立於他身後。
天色漸亮時,太陽終於在天際線探出頭。
禮部官員鋪開花名冊一一唱名,確認考生們儘數到齊後,立於門麵的兩列金吾衛上前搜身。
待確認無事後,禮部官員方才領著考生隊伍進入皇宮。
陳硯已是第二回進宮,倒是還好,其他考生卻已被宮中的威嚴壓得閉口不言。
禮部官員將一眾考生帶到奉天殿,不過一刻鐘,文官百官排隊從宮外而來,分列考生兩側,立於殿前。
眼角餘光儘是朱紫,讓得眾考生均是大氣不敢喘,有些更是被那散發出的官威壓得雙腿直抖,渾身冒汗。
柯同光強忍著去擦汗的衝動,微微抬頭看向前方的陳硯,就見會元郎正垂手而立,仿佛根本感受不到那些官員的存在。
柯同光一頓,便自愧不如。
會元郎實非常人可比。
時辰到,升殿。
靜鞭三響。
永安帝從華蓋殿步入奉天殿,鴻臚寺官員高喝“行禮”,官員們紛紛下跪,考生們也隨之一同跪下,行五拜三叩禮,並齊聲高呼“聖躬萬福!”
待起身後,永安帝賜策題,禮部左侍郎董燁將試題至於殿中案上,眾考生在禮部官員的帶領下跪下行叩首禮,靜待宣題。
陳硯跪下後,額頭始終貼著地麵,不知過了多久,頭頂終於傳來宣題之聲。
待到宣題結束,陳硯終於可以起身,由禮部官員領著入座。
經過如此繁雜的程序,陳硯隻覺吃的早飯已經消化了一半,腿也跪得又開始麻了。
此前他倒想過要不要在膝蓋上墊軟墊,不過為了腦袋和脖子不分家,他還是決定委屈一下雙腿。
到了此時,方才是考生正式答題。
殿試隻一道題:“有實政無虛談。”
聽到此題時,陳硯心頭就是一顫,心中隻有一個念頭:永安帝已對官僚空談極不滿。
如今的文官集團沉溺於黨派之爭,雖開口聖人言,閉口為國為民,可真正辦實事的極少。
如東陽府的土匪,多少知府來了又走,卻始終無一人為百姓剿匪。
又比如東陽府水災頻發,曆任知府都是修築堤壩,撈得一筆政績,再往上活絡活絡便調走了。
畢竟切實解決民生問題,哪裡有往上送銀子升得快?
看來他的想法錯了,永安帝並不想安撫徐門,反倒是對徐門極其不滿,竟已到了在殿試公開策問考生的地步。
這對他倒是極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