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血腥的鎮壓並未嚇倒英勇的中國人民,反而激起了更強烈的反抗。至6月,這場反帝愛國運動如洶湧澎湃的浪潮,迅速蔓延至全國。從繁華的大都市到偏遠的鄉鎮,各界人士紛紛響應,罷工、罷課、罷市如燎原之火,燃遍大江南北。
商人們緊閉店門,以罷市表達對帝國主義的抗議;學生們走上街頭,揮舞著標語,高呼著“打倒帝國主義”“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口號;工人們放下手中的工具,舉行大規模罷工,使工廠陷入癱瘓。全國各大城市的街頭,到處是激昂的人群,他們的憤怒和抗爭聲響徹雲霄。
在這股浪潮中,各階層人民緊密團結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反帝力量。這場運動,不僅彰顯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更讓世界看到了中國人民團結起來反抗壓迫的堅定決心。它成為了中國近代史上一座重要的裡程碑,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為民族獨立和尊嚴而不懈奮鬥。
與此同時,遠在合肥的程明遠,也被這股席卷全國的愛國熱潮深深震撼。他看到了民眾團結起來的巨大力量,這更加堅定了他投身革命、改變世道的決心。五卅慘案引發的這場反帝愛國運動,如同破曉前的曙光,為身處黑暗中的中國,帶來了一絲希望,也為陳明遠的革命之路,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1925年6月21日,陽光穿過合肥上空那層厚重的陰霾,灑在這座飽經滄桑的城市。程明遠如往常一樣,天未亮便來到秦家木匠店,準備開始一天的勞作。然而,當他拿起工具的那一刻,心中卻湧起一陣異樣的波瀾。
幾天來,關於五卅慘案的消息如陰霾般籠罩著他。上海街頭同胞的鮮血,帝國主義的殘暴行徑,全國上下如火如荼的反帝愛國運動,這些都讓他再也無法平靜。終於,在這個清晨,程明遠第一次放下了手中的木匠工具,毅然決然地朝著衛衙大關、安慶路西段、合肥體育場的方向走去。
當他趕到集會現場時,那裡已是人山人海。無數麵旗幟在風中獵獵作響,上麵寫著“打倒帝國主義”“還我同胞血債”等醒目的標語。人群中,有工人、學生、商人,還有普通的市民,他們的臉上洋溢著憤怒與堅定。
程明遠緩緩走進人群,他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力量。這種力量,來自每一個同胞對祖國的熱愛,對正義的執著追求。台上,演講者聲淚俱下,控訴著帝國主義的罪行,台下的人群不時爆發出陣陣怒吼:“血債血償!”“堅決反帝!”
程明遠被這激昂的氛圍深深感染,他的眼眶濕潤了,拳頭不自覺地握緊。他意識到,自己不能再僅僅是一個躲在角落默默勞作的木匠,他要和這些勇敢的人們站在一起,為祖國的尊嚴,為同胞的生命,發出自己的聲音。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程明遠邁出了人生中重要的一步。他從一個關注瓦崗寨英雄故事的手藝人,真正走進了現實的革命洪流,開啟了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奮鬥的征程。而這場聲援五卅慘案的群眾大會,也將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激勵著他在未來的日子裡,為了心中的理想,勇往直前,無所畏懼。
1925 年到 1926 年,時代的風雲在中華大地劇烈翻湧。彼時,安徽的懷寧和六安兩地,共★★的組織如星星之火,悄然燃起,為這片古老的土地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
1926 年 7 月,在中國共★★的領導與推動下,一場震撼全國的北伐革命戰爭拉開帷幕。北伐軍從廣州出發,一路勢如破竹,如滾滾洪流,向著腐朽的軍閥勢力席卷而去。這場戰爭承載著無數人對國家獨立、民族複興的渴望,其影響迅速波及全國。
為了配合北伐軍順利進軍合肥,同年 11 月,黨派李雲鵬、鄭鼎等共★★員從上海回到合肥。他們與當地進步人士蔡小周、徐習庸緊密聯合,共同策劃了吳山廟起義。儘管起義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它如同一聲響亮的驚雷,在合肥地區的上空炸響,對當地的革命事業產生了深遠影響。它讓更多人看到了革命的力量,聽到了反抗的呼聲,為後續的革命鬥爭埋下了寶貴的火種。
程明遠,這位在時代浪潮中不斷思索與覺醒的木匠,一直密切關注著這些風雲變幻。吳山廟起義雖然失敗,但其展現出的共★★人堅定的信念、為人民謀福祉的決心,深深打動了陳明遠。他看到,共★★所追求的,正是他一直以來渴望的——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民能夠當家作主的世界。
此時的程明遠,已然在心中做出了決定。他深知,隻有跟著共★★走,才能真正實現自己“為民除害”的理想,才能為這個千瘡百孔的國家尋得一條光明大道。於是,在這個曆史的關鍵時刻,陳明遠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共★★的道路,準備以自己的熱血與力量,投身到偉大的革命事業中,為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奉獻自己的一切。
北伐軍占領南京後,為安徽省長陳調元十分恐慌,於 1926 年年底向北伐軍投降。於是黨組織派柯慶施、周範文和國民黨左派沈子修、朱蘊山等在安慶成立了國民黨安徽省臨時黨部。1927 年 3 月,舒傳賢化名夏維寧,霍山人,任安徽總工會籌委會委員長。程明遠參加了由舒傳賢領導的合肥地區的黃色工會。大革命失敗後,舒傳賢回鄉開展革命工作。5 月在武漢成立了中共安徽省臨時委員會,柯慶施任書記。便相繼成立兩個中心縣委,其中六安縣委由舒傳賢和蕭方負責。
1926 年的冬天,寒風凜冽,合肥城被一片肅殺之氣籠罩,但在這冰冷的表象下,一股熾熱的革命力量正悄然孕育。
張開泰,這位來自府北鄉鮑家崗的熱血青年,化名瞿伯平,懷揣著革命的火種,從廣東農民運動講習所歸來。與此同時,張定武,肥東華為小河灣人,化名張伯平,也受黨的指派,中斷在安大的學業,從安慶回到家鄉。他們都肩負著特殊使命——在合肥開展組織活動。
寒假的到來,為他們提供了契機。兩人雖來自不同地方,卻因共同的理想與使命產生了交集。張開泰的妻子王大姐娘家在合肥北門雙港開米行,而張定武的姐姐也住在北門附近,借助這層地緣關係,兩人順利取得聯係。
起初,為便於開展工作,他們以金蘭兄弟為名,通過換帖結拜的傳統形式,拉近彼此距離。此時,參與他們活動的僅有寥寥幾人,但這些人皆是誌同道合之士,對革命事業充滿熱忱。
他們以實習青年的身份,小心翼翼地在合肥的土地上播撒革命的種子。儘管當時力量微薄,前途未卜,但他們心中的信念如同黑暗中的明燈,照亮前行的道路。每一次秘密的集會,每一次低聲的商討,都在為合肥地區革命組織的壯大積蓄力量。這星星之火,正等待著合適的時機,燃成燎原之勢,為合肥乃至整個安徽的革命事業帶來新的曙光。
1927 年元月的一個寒夜,合肥城被濃稠的夜色包裹,冷風呼嘯著穿梭在大街小巷。然而,在省立醫院附近張開泰的家中,卻洋溢著一股熱烈而莊重的氛圍。屋內燭火搖曳,映照在十張年輕而堅毅的臉上。
這一晚,合肥十人團組織正式宣告建立。成員們來自合肥周邊不同的地方,懷揣著共同的理想與抱負,齊聚於此。
崔孝齋,來自府北鄉,與張開泰有著親戚關係,經張開泰介紹加入。他目光堅定,深知自己肩負的使命重大。柯武東,梁園柯家崗人,由張定武引薦。他身姿挺拔,帶著一股果敢與英氣。
張建之,肥西高劉集張五方人,為組織注入了新的活力。周味韶(周紹奇),肥西周大灣人,眼神中透露出聰慧與沉穩。程明遠,這位在合肥以木匠為生的有誌青年,經張建之、張開泰兩人介紹,毅然投身其中。此時的他,放下了手中的木匠工具,拿起了革命的“武器”。
徐夢觀,又名許學成,住肥西高劉集柳村郢子,在張建之的引領下,加入了這個充滿希望的團體。顏文鬥,肥西三河鎮人,當時在合肥讀書,輾轉於小書院合肥九中與正誼中學合肥三中。他家在城裡生意有股份,被大家稱作“小老板”,經張伯平(張定武)介紹,踏上了革命之路。何旭東,又名何世西,住肥西二十埠葛小郢,也成為了這個組織的一員。
按照年齡,張定武被尊為老大,他沉穩大氣,頗有兄長風範,為眾人指引方向;張開泰位居老二,熱情果敢,積極推動組織各項事務;程明遠排行老三,帶著木匠特有的踏實與堅韌;周味韶為老四,以其聰慧為組織出謀劃策;崔蕭齋老五,憨厚可靠;張建之老六,思維活躍;何緒東老七,踏實肯乾;柯五東老八,勇猛無畏;徐夢觀老九,認真細致;顏文鬥老十,年輕且充滿活力。
他們圍坐在一起,吃酒換帖,莊重地立下誓言。這十位青年,如同十顆璀璨的星辰,在合肥的夜空中彙聚,即將綻放出耀眼的光芒,為這片土地帶來新的希望與變革。從這個寒夜開始,他們的命運與合肥的革命事業緊緊相連,共同踏上了一段充滿挑戰與熱血的征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