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徐吉標傳 > 第二十三章:江淮烽火起 延安誌士行

第二十三章:江淮烽火起 延安誌士行(1 / 1)

推荐阅读:

在延安城東的橋兒溝,中央黨校坐落於此。這片土地,曾經是外國人傳教的地方,如今已成為中共培養革命力量的搖籃。一棟大教堂、眾多平房,還有新添建的屋舍與窯洞,構成了黨校獨特的風貌。

黨校裡的學員皆是中員,其中 12 班和 13 班的學員尤為特殊,他們都是從國民黨監獄釋放出來的乾部。每個班 30 人,時常合班進行大課學習。在 13 班,秦忠一(程明遠:出任班長,黃岩擔任支部書記。班裡安徽籍的學員有周子健、陸學斌、劉寵光、劉子峰等,大家相處得親如一家。

每到禮拜天,秦忠一總會帶領大家前往延安城邊的合作社。合作社裡商品琳琅滿目,可對於生活艱苦的學員們來說,沒錢就隻能望洋興歎。奇怪的是,每次消費都是秦忠一結賬。學員們滿心疑惑,把他睡的大炕等所有可能藏錢的地方都翻了個遍,卻連一文錢都沒找到。然而,隻要下館子,依舊是秦忠一去結賬,大家既覺得自在又深感好奇。12 班的活躍分子蘭萍(~~,也聽聞 13 班有秦忠一這麼個神通人物。

延安城牆根有一家小酒館,老板是安徽程姓人。他與秦忠一結識後,發現兩人不僅同宗,輩分還相近。在這遙遠的異鄉,能遇到本家親人,自然格外欣喜。每當秦忠一(程明遠:帶人光顧小店,店老板總是熱情招待。程明遠向來不欠店家銀兩,展現出良好的風範。

當時,儘管國共兩黨在抗日問題上達成一致,但國民黨依舊對延安地區進行嚴密的物資封鎖。為了戰勝敵人,延安的抗日軍民毅然展開了大生產運動,在艱苦的環境中,憑借著頑強的意誌,努力實現物資的自給自足,為抗戰勝利奠定堅實基礎,而中央黨校的學員們,也在這特殊的時期,一邊學習,一邊以各自的方式,為這片紅色土地貢獻著力量。

初冬,陝北大地被紛紛揚揚的雪花悄然覆蓋,銀裝素裹間透著絲絲寒意。程家飯莊迎來了一批熟悉的麵孔,正是秦忠一、劉寵光、劉子峰、黃岩、陸學斌以及蘭萍。他們一邁進飯莊,身上裹挾著的風雪氣息還未散儘,便迫不及待地喊著程老板,讓他趕緊弄個硬菜,好暖暖身子,抵禦這冬日的嚴寒。

程老板一臉無奈地站在眾人麵前,苦笑著說道:“今兒個真不是我不給大夥麵子,這半個月備的菜,全被公家買走了,實在對不住各位啊!”眾人聽聞,臉上紛紛露出失望之色。秦忠一見狀,趕忙起身,走到陳老板跟前,笑著說道:“老兄啊,咱們這些人不講究那些。您再仔細找找,有啥能吃的,就上啥。”

程老板猶豫了一下,隨後悄悄湊到秦忠一耳邊,低聲說道:“今天剛打了條狗,皮都還沒剝呢,不知道大夥吃不吃?”秦忠一眼睛一亮,連聲道:“好啊,這年頭哪能蒙到這等好事?快點弄來,也讓我們大夥解解饞。”

說罷,程老板趕忙去準備。不一會兒,後廚便忙碌起來,炊煙嫋嫋升起,飯莊內逐漸彌漫起一股彆樣的熱氣。眾人圍坐在一起,雖身處艱苦的環境,卻因這意外的“美食”而有了彆樣的期待,在雪花紛飛的初冬,飯莊內的氣氛也變得格外熱烈起來,暫時忘卻了物資匱乏的困擾與戰爭帶來的陰霾。

1937 年 12 月,凜冽的寒風席卷著陝北大地,而在延安抗大的校園裡,一場關乎使命與征程的抉擇正悄然上演。安徽籍學員程明遠、劉寵光、劉子峰、江靖宇、朱明、孫仲德、張如平、曹雲露等人,即將迎來抗大二期十四隊的畢業時刻。

彼時,抗日戰爭的烽火燃遍中華大地,安徽地區的黨組織亟待恢複,以凝聚力量抵禦日寇。中★★央審時度勢,決定從這批學員中抽調程明遠、孫仲德、曹雲露、張如平四位同誌,派往安徽開展工作。然而,因組織另有安排,程明遠被留下前往中央黨校繼續深造。

於是,張如平與曹雲露先行一步。他們肩負著重任,踏上了歸鄉之路。途經河南時,憑借著堅定的信念與出色的聯絡能力,他們成功與河南省委書記朱理治接上關係。隨後,二人馬不停蹄地回到安徽,與在皖西北堅持艱苦鬥爭的宋天覺(宋超:勝利彙合。

1938 年 1 月,在安徽壽縣姚廟(今長豐境內:,安徽工委正式成立。曹雲露擔任書記,張如平出任組織部部長兼統戰部部長,宋天覺則負責宣傳部工作。他們積極組織力量,組建起一支擁有 200 多條槍的遊擊大隊,這支隊伍在河南省委朱理治的領導下,成為江淮大地上抗擊日寇的一股新生力量。

同年 3 月 29 日,孫仲德、顧鴻等 53 人告彆延安,踏上了南下的征程。他們沿著平漢路,先後輾轉武漢、九江,抵達南昌新四軍辦事處,而後又從浙江金華轉至皖南,最終到達新四軍軍部。一路上,他們克服重重困難,風雨兼程。

5 月 1 日,軍部下達任命,孫仲德被任命為新四軍第三支隊第五團團長。這一任命,不僅是對孫仲德個人能力的認可,更是賦予了他在抗日戰場上更為重大的使命。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這些從延安走出的誌士,帶著堅定的革命信念和為民族解放事業獻身的決心,奔赴各自的崗位,在江淮大地燃起了抗日的烽火,為保衛祖國、抗擊日寇譜寫著壯麗的篇章。

1938 年 5 月的延安,陽光灑滿這片充滿希望的黃土地。中央黨校內,13 班班長程明遠正沉浸在緊張的學習之中,汲取著革命理論的養分,為日後更艱巨的任務磨礪自身。

然而,局勢瞬息萬變,抗戰形勢對黨組織的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天,程明遠突然接到中央指示,3 日後務必前往長江局報道。時間緊迫,任務重大,這一決定如同一聲激昂的號角,催促著他即刻踏上新的征程。

中央黨校組織乾事曹逸歐,同時也是程明遠的同班同學,迅速為他開具了介紹信。這張薄薄的紙張,承載著黨組織的信任與期望,是程明遠肩負使命的憑證。

麵對這突如其來的安排,程明遠沒有絲毫猶豫與遲疑。儘管心中滿是對同學們的不舍,對延河水的眷戀,對寶塔山的深情,但他深知,革命的事業高於一切,個人的情感需服從於民族大義。

他匆匆收拾行囊,與十三班的同學們一一告彆。同學們眼中滿是祝福與期許,他們明白,程明遠此去,是為了在更廣闊的戰場上為革命事業拚搏。程明遠轉身,最後一次深情凝望延河水,那潺潺流淌的河水,見證了他在延安的成長與蛻變;再看一眼寶塔山,那屹立不倒的寶塔,是革命信仰的象征,激勵著他勇往直前。

隨後,程明遠毅然決然地踏上南下的征程。他的身影,在黃土飛揚的道路上漸行漸遠,卻帶著延安賦予的堅定信念,向著長江局的方向大步邁進,去迎接新的挑戰,為抗戰事業開啟新的篇章。

不久,程明遠來到了武漢一所舊時洋房。這裡站前為日本駐中華民國領事館,現被長江局租用了。程明遠通過了身著八路軍軍裝的門崗的盤查。由王近群副官指引,來到了一間很寬敞的客廳門前。副官敲門,將程明遠引到客廳,迎麵遇到了好幾位熟悉的麵孔,其中有陳紹禹、秦邦憲、林伯渠等。程明遠走上前去,與闊彆多年的老首長一一握手問好。還沒來得及坐下,又見一位老熟人,他叫劉順元。他拉著程明遠的手向各位首長介紹。陳紹禹道,我早就認識他了,老安徽活地圖。秦邦憲道,我們打交道時間長。他在鄂豫皖交通站功勞不小。30 年代初,安徽省委被破獲後,是我力主讓他挑起皖西北中心縣委書記一職。明遠接任後,不負眾望,創造了和發展了那個時期共★★最鼎盛時期。明遠同誌作為工農乾部,實屬不易,不簡單了。

程明遠聽到老首長們的誇讚,臉上浮現出謙遜的神情,誠摯地說道:“為黨做事,這是我分內該做的,吃點苦根本算不了什麼。”此時,劉順元環顧四周,認真地征求各位首長的意見,試圖為陳明遠確定最合適的工作安排。

陳紹禹率先發言,神情嚴肅且認真地分析道:“目前安徽黨組織才剛剛恢複元氣,各縣的黨組織也在陸續組建,在這樣的關鍵時期,程明遠回到安徽,定能發揮重要作用,為家鄉的黨組織建設貢獻力量。”秦邦憲緊接著點頭讚同,並補充說:“我們此前已經派彭康在六安成立了安徽省工委,我認為可以把陳明遠分配到他那裡,具體的工作安排,就由省工委來決定。”

程明遠聽完各位首長的討論與決定,心中湧起一股使命感。他依次向陳紹禹、秦邦憲等首長莊重地敬禮道彆,眼神中透露出堅決與果敢。隨後,他跟隨劉順元領取介紹信。當接過介紹信的那一刻,他深知這張紙承載著的是黨組織沉甸甸的信任與期望。程明遠小心地把介紹信塞在褲邊裡,仿佛那是他此次征程的“秘密武器”。

懷揣著介紹信,程明遠滿懷信心地踏上了回安徽家鄉的路程。一路上,他思緒萬千,想象著即將投身的工作,憧憬著能為家鄉的黨組織建設添磚加瓦,為抗擊日寇的事業貢獻更多力量。他的步伐堅定有力,每一步都踏在為革命事業奮鬥的道路上,向著家鄉,向著新的使命大步邁進。(未完待續)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