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徐吉標傳 > 第二十二章:俠肝義膽 風雨同舟

第二十二章:俠肝義膽 風雨同舟(1 / 1)

推荐阅读:

1936 年 12 月 28 日,當程明遠邁出國民黨安慶監獄的大門,重見天日的他卻被眼前母親家的慘淡景象刺痛了雙眼。家道中落,親人離散,生活的苦難如重石般壓在他心頭。是選擇留下來,守著這殘破的家,在苟且中尋求一絲安穩;還是拋卻一切,繼續投身那充滿未知與艱險的革命事業?這個抉擇,如同一把重錘,在他心中反複撞擊。

自國共合作的局麵形成,中國大地上赫然出現兩個抗日中心:一邊是國民黨盤踞的南京,表麵上維持著國家中樞的威嚴;另一邊則是共★★領導的延安,如同一座閃耀著希望之光的燈塔,吸引著無數懷揣熱血與理想的愛國誌士。全國各地的仁人誌士,紛紛踏上奔赴延安的道路,他們渴望在那片紅色的土地上,為抗日救亡貢獻自己的力量。

程明遠在母親家的陋室中,輾轉反側,思索良久。眼前浮現出的,不僅有家人的麵容,還有那些在監獄中遭受苦難的戰友,以及無數在日寇鐵蹄下掙紮的同胞。他深知,個人的安穩在民族大義麵前,顯得如此渺小。最終,他下定決心,告彆母親和弟妹,朝著延安的方向前行。

離開的那天,母親眼中噙滿淚水,弟妹們拉著他的衣角,充滿不舍。程明遠強忍著內心的悲痛,安慰著家人,他知道,此去延安,是為了更遠大的目標——拯救整個中華民族。他帶著堅定的信念,踏上了未知的征程,心中隻有一個方向:延安,那片充滿希望與革命力量的聖地,等待著他去為之奮鬥,去書寫抗日救亡的壯麗篇章。

在義城大張圩南埂那座樸實的茅草屋裡,張家三姐宛如一盞溫暖的明燈,悉心嗬護著膝下的一雙子女。歲月在這片土地上刻下了戰爭的痕跡,可她的勤勞與堅韌,卻為這個小家築起了一道無形的屏障。

每天,當第一縷晨曦穿透薄霧,灑在茅草屋的窗欞上,張家三姐便已起身,開始了忙碌的一天。她先是輕手輕腳地走到孩子們床邊,為他們掖好被角,看著孩子熟睡的臉龐,眼中滿是溫柔與慈愛。隨後,她來到灶間,熟練地生火做飯。炊煙嫋嫋升起,彌漫在小屋的上空,為這個簡陋的家增添了幾分煙火氣。

照顧好孩子的飲食起居後,張家三姐便挑起水桶,邁著堅定的步伐走向河邊。她打水的身影,在波光粼粼的河麵上倒映出來,顯得格外勤勞而堅韌。回到家,她又忙著洗衣、打掃屋子,將家中收拾得井井有條。哪怕生活條件艱苦,她也努力讓這個家保持著整潔與溫馨。

農忙時節,她更是忙碌。在田間,她與丈夫徐吉標一同勞作,除草、施肥、播種,每一個動作都嫻熟而有力。烈日高懸,汗水濕透了她的衣衫,可她從未有過一絲抱怨。閒暇之餘,她還會教孩子們一些簡單的生活道理和歌謠,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努力為孩子們營造一個充滿愛與希望的成長環境。

在這動蕩的歲月裡,張家三姐用自己的勤勞和無私的愛,堅守在義城大張圩南埂的茅草屋裡,守護著子女,也守護著這個家。她的平凡與偉大,如同一首無聲的讚歌,在這片飽受戰火洗禮的土地上悄然奏響。

在義城大張圩南埂那間茅草屋內,徐吉標的話,如同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麵,打破了家中往日的寧靜。他麵色凝重,緩緩告訴張家三姐,自己要到焦湖那邊去,且需停留一段時間,無法陪伴在她和孩子們身邊。

張家三姐微微一怔,眼神中閃過一絲擔憂與不舍,但很快,她便堅定地點了點頭。她深知,徐吉標所做之事,並非為了一己之私,在這風雲變幻的年代,每一個決定或許都與更宏大的使命相關。

徐吉標看著妻子,滿是愧疚與心疼,他輕輕握住張家三姐的手,語重心長地囑托:“家裡就全靠你了,一定要照顧好咱這一雙兒女。世道不太平,凡事多留個心眼。”張家三姐回握住他的手,強顏歡笑:“你放心去吧,家裡有我,孩子們我定會好好帶大。你在外也要照顧好自己,早些回來。”

孩子們似乎察覺到了氣氛的異樣,睜著懵懂的眼睛,好奇地看著父母。女兒拉著徐吉彪的衣角,奶聲奶氣地問:“爸爸,你要去哪裡呀?什麼時候回來?”徐吉標蹲下身子,將女兒摟入懷中,輕聲說:“爸爸去一個很遠的地方辦點事,很快就回來。寶寶要聽媽媽的話,幫媽媽照顧弟弟,知道嗎?”女兒懂事地點點頭。

徐吉標起身,再次看了一眼這個雖簡陋卻無比溫暖的家,以及深愛著的妻兒,毅然轉身離去。張家三姐抱著兒子,牽著女兒,站在門口,望著他漸行漸遠的背影,直至消失在視線儘頭。儘管心中滿是牽掛,但她知道,自己必須堅強,要撐起這個家,等待丈夫歸來。在這烽火歲月裡,這短暫的分彆,飽含著無儘的牽掛與對未來的期許,而張家三姐的堅守,如同基石,支撐著這個小家在風雨中不倒。

徐吉標此趟前往焦湖南槐林嘴,肩負著重大使命,而同船之人,是剛結識不久的胡常英。這一任務,猶如隱匿在黑暗中的利刃,雖未出鞘,卻已透著一股肅殺之氣。

出發前,徐吉標與胡常英在一處隱秘的地點碰頭。胡常英身形矯健,個子大,眼神中透著果敢與堅毅。她與徐吉標簡單寒暄後,便切入正題,兩人低聲商討著任務細節,每一個字都仿佛重若千鈞。

他們駕著小船,刻意避開人群與敵人的眼線。一路上,徐吉標警惕地觀察著四周,不放過任何一絲可疑跡象。胡常英在船艙做些手工活,他們保持著高度的警覺。兩人間雖話語不多,但默契在這緊張的氛圍中悄然生長。

隨著距離焦湖南槐林嘴越來越近,任務的壓力也愈發沉重。徐吉標深知,此次任務不僅關乎個人安危,更牽連到整個組織的命運。而胡常英,這位看似柔弱卻內心強大的女子,同樣懷揣著堅定的信念,決心與徐吉標共克艱難。他們如同暗夜中的行者,在重重迷霧中摸索前行,朝著那未知卻又必須抵達的目標堅定邁進,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挑戰。

徐吉標和胡常英為了確保任務的隱秘性,選擇在槐林嘴河邊的小村莊缺曲口落腳。這個看似平凡的村落,因他們的到來,悄然融入了革命的暗流。

缺曲口,靜謐地依偎在巢湖之畔,錯落的房舍與搖曳的雜木林蕩構成了一幅質樸的水鄉畫卷。徐吉標和胡常英在這裡化身為普通漁民,每日天未亮便起身,將簡陋的漁船推入湖中。清晨的巢湖,湖麵被霧氣籠罩,他們的身影在朦朧中若隱若現,宛如這片水域土生土長的漁家。

白天,他們與其他漁民一同撒網捕魚,動作嫻熟自然,絲毫看不出與旁人的不同。但在這看似尋常的勞作背後,卻暗藏玄機。每當與聯絡人碰頭,他們會巧妙地借助收網、整理漁具的間隙,交換眼神,傳遞那關乎革命走向的重要信息。漁船上,魚簍、繩索看似雜亂無章,實則暗藏著加密的信件或情報標記。

當夕陽西下,餘暉灑在湖麵上,他們滿載而歸,與村民們分享捕獲的魚蝦,談笑間打聽著村裡村外的消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斷收集著對組織有用的情報,同時將上級的指示通過各種隱秘方式傳遞出去。曲曲口的寧靜日常,成為了他們開展隱蔽工作的絕佳掩護,而他們也在這平凡的漁家生活表象下,默默為革命事業奉獻著,如同一顆顆隱匿的棋子,等待著在關鍵棋局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

缺曲口村子,宛如一顆被遺落在時光角落的明珠,在槐林嘴這片土地上靜謐存在。它地處偏僻,整個莊子不過住著三四戶人家,仿佛被塵世遺忘,卻也正因這份寧靜與隱蔽,成為徐吉標和胡常英開展秘密工作的理想之地。

從地理位置看,曲口距河邊僅有兩裡地,這無疑為他們的“漁民”偽裝提供了便利。清晨,薄霧還未完全散去,他們能迅速走向河邊,解開係在岸邊的小船,劃入巢湖。那粼粼的湖水,不僅是他們生計的來源,更是傳遞情報的隱秘通道。每當靠近約定的聯絡點,湖水的波動仿佛都與他們緊張的心跳同步,掩護著他們完成一次次關鍵的信息交接。

而離槐林嘴老街三裡地的距離,看似不遠不近,實則恰到好處。老街是周邊地區的熱鬨所在,人來人往,消息靈通。徐吉標和胡常英偶爾會裝作去老街采購生活必需品,在那熙攘的人群中,巧妙地與其他同誌交換眼神,或者在某個不起眼的角落,迅速傳遞紙條。老街的喧囂,為他們的行動提供了天然的掩護,讓敵人難以察覺這兩個“漁民”背後的真正使命。

在這僅有三四戶人家的曲口村子,徐吉標和胡常英如同隱匿在黑暗中的精靈,以平凡的漁家生活為外衣,在巢湖的波光與老街的煙火間,編織著一張關乎革命命運的情報網,在偏僻與寧靜中,默默推動著革命事業的車輪緩緩前行。

在合肥大張圩南埂這片土地上,村落宛如大地的明珠,靜靜鑲嵌其中。這裡,李姓大戶人家宛如參天大樹,枝繁葉茂,在村子的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他們的宅邸稍顯氣派,庭院深深,彰顯著家族的底蘊。

而徐姓人家雖在規模上或許不及李姓大戶,但同樣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兩家相處得十分和諧,宛如兩條並行不悖又相互交融的溪流。

農忙時節,李姓壯勞力會與徐姓人家相互幫襯,一同在田間勞作。李家人熟悉各類農事技巧,會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徐姓鄰裡;曲家人則心靈手巧,在收獲後,會製作各種特色的農產品與李家共享。

村裡舉辦節慶活動時,李姓和徐姓更是攜手合作。李家憑借財力籌備豐盛的食物,徐家則以精湛的手工技藝布置場地,讓整個活動充滿濃濃的節日氛圍。這種和諧相處的模式,讓大張圩南埂的村子充滿生機與溫暖,成為亂世中人們心中寧靜的港灣,也為這片土地注入了獨特的凝聚力。(未完待續)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