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輕搖羽扇,稍作思考,緩緩言道:“放棄此城。”
“什麼?”
劉備以為自己聽錯。
棄城?
可他眼下僅有新野一地,若舍棄,日後何以為家?
心中失落。
難道軍師已無能為力?
劉備正疑惑,張飛在下方已按捺不住:“諸葛孔明,上次你提議火燒博望坡,結果曹軍無損,我方反受重創。”
“如今又要棄城,沒了根據,我們如何立足,與曹操對抗?”
張飛性情暴躁,嗓門洪亮,廳堂眾人皆聞。
眾人皆以異樣眼光看向諸葛亮。
他們皆知,主公三請臥龍出山,然而初計即被識破,反受其製。
軍中私下議論,稱臥龍非龍,實為病龍。
威信蕩然無存。
見廳堂喧嘩,劉備怒拍桌案,厲聲道:“孔明之計,乃我所準,若有差錯,責任在我。”
“此事休要再提。”
“翼德,不得胡言。”
訓斥張飛後,劉備轉向諸葛亮,急切詢問:“孔明,為何要棄城?”
“主公,此地城池狹窄,難以抵擋夏侯惇十萬大軍。”
“若死守新野,無異於困於孤城,不如另尋出路。”
“主公與劉琦公子交情深厚,不妨暫避江陵,還可助其掌管江夏。”
“掌控江夏,便是我們逐鹿中原之基。”
諸葛亮語氣果決。
劉備點頭:“江夏確為一處避難所,但現任太守黃祖怎會輕易將地盤交給劉琦?”
劉表去世後,劉氏對荊州的掌控已大幅減弱。黃祖出身安陸黃家,恐怕根本不會重視劉琦。
諸葛亮微笑回應:“主公所言極是。我建議派一員猛將前往江夏輔助劉琦。”
“隻要除去黃祖,再以劉琦之名,江夏將領誰敢不從?”
劉備聞言大喜:“好主意!那就派二弟前去。”
“關某武藝高強,定能成功。”
關羽聽到讚揚,儘管心中對諸葛亮有不滿,仍高傲地抬頭。
諸葛亮望了他一眼,繼續道:“不過主公,我們需儘快前往江陵與劉琦會合。”
“這……軍師,能否寬限三日?”劉備猶豫後道。
“主公有何顧慮?”諸葛亮不解。
“此城有十餘萬百姓,我怎忍心看他們落入曹軍之手?所以想帶他們一同撤至江陵。”
劉備言罷,諸葛亮愣住,羽扇停止擺動。
若有可能,他真希望即刻離去。
夏侯惇大軍即將抵達新野,此時還要顧念百姓?
即便曹操殘暴,也不會加害新野所有百姓吧?
曹操在徐州雖有屠城之舉,但那是針對士族,平民傷亡並不多。
且自徐州事後,曹操受世人譴責多年,怎敢再犯?
再者,曹操今時不同往日,正塑造仁義形象,優待百姓,怎會自毀前程?
主公,此舉不可。
攜民同行,行進緩慢,至江陵需月餘。
若遇夏侯惇追擊,豈非送死?
孔明竭力勸阻。
“我心意已決,縱死亦要保護百姓,軍師不必再勸。”
劉備態度強硬,孔明無奈長歎,勉強應允。
“既然如此,主公攜民撤離,亮有一計,或許可行。”
眾人聞之,心頭一震,不由自主地後退。
“軍師,有何良策?”
連劉皇叔也麵露遲疑,輕聲探問。
“火燒新野。”
話音方落,劉皇叔愕然。
再度火攻?軍師,莫非您僅擅此道?博望坡之事,其結果如何,無需多言。
“咳咳……”
麵對劉皇叔質疑的眼神,孔明輕咳掩飾。
“主公,上次實為意外。此番火燒新野,能殲敵最佳,若不成,亦可阻敵追擊,為我軍撤離贏得時間。”
孔明未提此計能否製敵夏侯惇大軍。
博望坡之敗後,他深知夏侯惇帳下智士不弱,隻能圖拖延,非勝敵之策。
“嗯,軍師言之有理。”
劉皇叔沉吟片刻。
我不可得,你也休想染指。
烈焰熊熊,新野化為烏有。
百姓已隨軍撤走,無需顧慮聲名。
“既如此,即刻籌備。”
“好。”
隨即,劉皇叔點頭,關將軍領兩千鐵騎,星夜兼程赴江夏,助劉琦攻城。
成功後,即遣船隻接應眾人及十萬民眾。
一時之間,新野城內繁忙異常。
居民雖不情願,卻也不得不離。
城中遺糧、布匹、財寶,劉備皆派人收集,由輜重營帶走。
數日之間,新野民眾儘遷,十幾萬人隨劉備前鋒而去。
而諸葛亮與劉備等人仍留城中,暗中布置火油、焦炭等易燃物,靜待夏侯惇大軍入城,一舉焚之。
劉備甚至已備說辭:此乃曹軍泄憤,燒毀新野。
彼時攻城者為夏侯惇部,曹操無從辯解。
“主公,是否於新野四門設伏?曹軍中計,則伏兵封門,狙殺敵軍;若不上當,則點火油焚城,趁其救火時突襲。”
撤離前夕,諸葛亮於劉備耳畔低語。
“這……再設伏,若被曹軍察覺,豈非枉送性命?”
上次博望坡之火讓劉備心存恐懼。
那次襲擊損失重大,兩千伏兵幾乎折半,幸存者多帶傷。
諸葛亮安撫道:“主公無憂,夏侯惇雖智囊眾多,卻料不到我們撤走百姓後仍設伏。即便被發現,曹軍忙於救火,我們亦能安然撤離。”
劉備望向趙雲:“子龍,你領兩千精兵執行此任務。”
“遵命!”趙雲領命而去。
部署迅速完成。
趙雲率兩千人留守,準備伏擊曹軍,其餘人隨劉備加速前往前鋒部隊,帶領百姓撤離。
兩日後,夏侯惇大軍抵新野城外,隻見城門緊鎖,城牆空蕩,心生疑惑。
“文長先生,你看,新野城寂靜無聲,實在古怪。”夏侯惇馬前駐足,側耳細聽,卻連人聲都未聞。
對於這座擁有十萬人口的大城而言,此景不可思議。
除非城中無人。
空城!夏侯惇急忙查閱錦囊,雙目圓睜,驚呼:“丞相竟預知此景。”
勿入空城。
這不正是現狀?
陳群內心更為震驚,深知錦囊非丞相所作,必有高人。
誰能預知半月後事?若非親見,誰敢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