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空間狹小,且搖晃不已,關羽大刀揮舞受限,施展頗為棘手。
未及五十招,甘寧一刀擊在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上,關羽踉蹌後退,幾欲落水。
關羽凝視甘寧,眉頭緊鎖,歎道:"船上相鬥,吾不及你。"
關羽此言,足顯其對甘寧之認可。
甘寧大笑,"多謝關將軍謬讚。"心知自己勝在地利。
"即便陸地,吾亦非關將軍敵手。"
關羽點頭,忽向甘寧道:"汝亦是英勇之士,何必助紂為虐?何不隨我投奔兄長,共扶漢室,解救蒼生?"
甘寧苦笑,"關將軍勿言大道,吾受軍師之恩,此生誓不離,將軍不必多費唇舌。"
"貴軍謀士何人?何故藏頭露尾?"關羽眼神深邃,對曹操背後智謀之士充滿好奇。
甘寧搖頭,"此事難以奉告。"續道,"關將軍請回,諸葛亮斷不會被將軍帶走。"
關羽誓言要帶諸葛亮歸,言罷,哨聲響起,周圍草船水賊紛至。
關羽麵色凝重。
張飛亦自另一船躍至,"大哥,我來助你。"
甘寧麵色大變。
雖借水船之利,尚能與關羽周旋,但麵對關張聯手,勝算全無。
張飛性情急躁,一到便揮丈八蛇矛猛攻。
關羽旁觀,未出手,不屑以眾淩寡。
甘寧既要抵擋張飛,又要提防關羽,頓感力不從心。
其餘水賊在船上,焦急萬分,卻無能為力。
草船空間有限,難承多人。
劉備軍的戰艦近在咫尺,士兵弦滿待發,步兵緊握兵刃,隨時準備衝鋒。
水賊們無能為力,隻能旁觀甘寧困境。
轟然一聲,甘寧遭張飛長矛擊刀,手掌瞬間麻痹。
張飛之力,超越關羽,加之其粗暴戰法,甘寧深知硬撼無益,稍作抵抗即遁入船艙。
關羽、張飛緊追不舍。
艙內,甘寧持刀立於諸葛亮與魯肅前。
“軍師。”
“魯肅先生!”
關羽眉宇緊鎖。
諸葛亮麵頰緋紅,滿心羞愧。
計策敗露,反累關羽、張飛救援。
張飛向甘寧咆哮:“有種放開諸葛亮,與我一戰!”
關羽語氣沉穩卻威嚴:“甘寧,我敬你英勇,不願結仇。”
言罷,目光轉寒,“但你若以孔明為人質,休怪我無情。”
諸葛亮恢複冷靜,凝視甘寧:“將軍此舉有失身份。
若此事傳揚,恐遭天下英雄恥笑。”
“算了,你為我至此,放了魯肅,我自會隨你。”
諸葛亮道。
甘寧冷笑,豈會如此簡單,關張二人豈會輕易讓步?他心中暗忖,有關張阻攔,孔明脫身無望。
念及軍師囑咐,甘寧不願硬碰硬。
既如此,唯有另謀出路。
還好,有魯肅在。
雖不及孔明,但對付曹操之人應綽綽有餘。
主意既定,甘寧昂首,令諸葛亮與魯肅:“隨我來船尾。”
刀劍威脅之下,二人無奈隨甘寧至船尾。
江風凜冽,寒意襲人。
諸葛亮與魯肅,兩位文人,在寒風中咳喘不止。
“孔明兄,抱歉至極。”魯肅先聲道歉。
“無奈之舉,請勿見怪。”諸葛亮亦連連致歉。
甘寧狡黠一笑,趁諸葛亮困惑之際,猛然攬腰一拋,將其投入冰冷的江中。
臥龍諸葛亮,未經防備,掙紮幾下後,緩緩沉入水底。
關羽大驚,與張飛速回戰船,急令手下救援。
此時,甘寧攜魯肅入艙,嘯聲起,水賊歸船,揮槳離去。
甘寧將魯肅轉至另一草船,令部下分批撤向曹營。
三十艘草船隱入迷霧,消失無蹤。
另一邊,劉備軍中水性勇士迅速救起諸葛亮,催吐後點燃火盆,使其蘇醒。
“快……救回子敬。”諸葛亮狼狽道。
關羽麵色微變,沉默以對。
張飛不滿抱怨:“怎麼救?前麵就是曹營,你想害我們送命?”
他對諸葛亮本就諸多不滿,如今計策屢敗,魯肅又被俘,預感回江東將遭冷遇,皆因諸葛亮之失,怒氣難平。
諸葛亮呆望張飛,起身恍惚望向遠去的草船,見它們分散返回,自己僅剩關羽、張飛之船,魯肅已無望尋回。
此役,他徹底敗北。
“孔明先生,先回營,與大哥商議吧。”關羽無奈道,失望之下,已不稱其為軍師。
諸葛亮之智,即刻自細微之變洞悉其態。
心間一痛,他無奈地擺手:“歸去吧。”
未幾,艨艟返回。
劉備滿懷喜悅,欲迎諸葛亮凱旋並慶功,卻突聞關羽、張飛言,非但三十艘草船被奪,魯肅亦遭俘,腳下一滑,幾近跌倒。
孫權、周瑜等人之目光,如巴掌般落在他們臉上,響亮且刺耳,令人羞愧難當。
劉備城府雖深,此刻亦覺麵上灼熱,無顏以對江東眾人,唯將目光投向諸葛亮。
孫權、周瑜亦緊盯諸葛亮。
此刻,孫權怒不可遏。
魯肅乃其至信之人,江東之最忠者,心腹中的心腹。
有魯肅在,他方能緩和與周瑜關係,壓製文臣武將,抵禦曹操。
然,魯肅竟被曹操擄去。
他豈能接受?
周瑜亦情緒低落。
他與魯肅情同手足,雖政見不合,常有爭執,但私下情誼未減。
對周瑜而言,魯肅既是摯友亦是導師。
而今卻因諸葛亮陷入曹營!
周瑜拔劍,怒容滿麵。
“諸葛亮,你還有何言?”
諸葛亮胸悶難當,身形不穩。
劉備大驚,忙扶之。
“軍師,安好否?”
誠然,諸葛亮之計敗矣。
所幸,損失不大。
魯肅雖被擄,畢竟不是自家人。
劉備此刻,正是此念。
“主公,我無事。”
諸葛亮定神,掙開劉備之手,轉身向孫權、周瑜深拜。
“此策之過,在我。”
“子敬因我而被曹賊擄去,我願受罰。”
“吳侯、大都督若要處置,我絕無怨言!”
目睹諸葛亮誠摯致歉,周瑜輕嗤一聲,收劍入鞘,冷峻目光依舊不離諸葛亮。
“若子敬有個萬一,我絕不輕饒。”
孫權心中亦有除諸葛亮之意,但此舉恐將斷送孫劉聯盟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