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抵達時,孫權已備好熱茶,等候多時。
“孔明到來,請上座。”
孫權親自引領諸葛亮落座,其熱情讓諸葛亮露出笑容。
正如他所預料的,孫權有所請求。
“吳侯不必客氣。”
諸葛亮回禮後坐下,看向孫權問:“吳侯有何急事?”
孫權歎了口氣,轉身望向內室,“孔明想必已猜到了吧?”
諸葛亮緩緩吐出兩個字:“孫昭。”
“正是。”孫權點頭,重新坐下,“孫昭一事弄得東吳軍心不穩,一旦此事泄露,民心也將動搖。”
“你看,我剛收到多份奏章,都勸我對孫昭從寬處理,暗地裡還提到歸順曹操的事。”
“我對此事一籌莫展,孔明名聲在外,能否助我一力?”
諸葛亮輕搖羽扇,凝視孫權,看似沉思,實則等待孫權的條件。
“若先生願意幫忙,我願將鄂城贈予劉皇叔,並提供一萬石糧草及三千江東精兵。”孫權一眼看穿諸葛亮的心思,直接提出重酬。
諸葛亮聽後滿意地點點頭。
顯然,此事讓孫權頗為頭疼,否則不會如此大方。
“既然吳侯有求,我自當竭力相助。”諸葛亮笑著行禮,“請吳侯稍等,讓我好好思量一番。”
“先生請自便!”孫權明白不能急躁,笑著回應。
正當孫權耐心等待,諸葛亮苦思對策時,一名傳令兵走進。
“報!主公,有人自稱龐統求見。”
龐統?
孫權與諸葛亮同時驚訝地看向傳令兵。
他不是在曹營提出鐵索連環計嗎?為何回來?
難道,計謀已實施?
“快請他進來。”孫權大喜,連忙吩咐。
傳令兵離去後不久,龐統步入,望見諸葛亮,略顯訝異:“孔明兄亦在此?”
諸葛亮見龐統麵色蒼白,步履蹣跚,驚問:“士元,數日未見,何故如此?莫非計策未遂?”
龐統輕笑:“曹操自鳴得意,麾下將領傲慢無知,我的計謀,他們豈能識破?我離曹營時,曹軍戰船已鐵索相連,可告之都督,進行下一步。”
“甚好!”
孫權喜形於色,諸葛亮卻眉頭緊鎖。
“士元,曹操雖中計,然其多疑,你突然離去,恐生疑慮。”諸葛亮憂慮道。
“孔明勿憂,我已有對策。”龐統簡述金蟬脫殼之計。
諸葛亮聞言,眼神一亮;孫權亦讚不絕口:“士元先生此計精妙,曹操定難察覺。”
孫權熱切邀請龐統共謀大業,許以首功。
“現正值用人之際,士元先生能否助我?”孫權問。
諸葛亮未阻攔,深知龐統自負。
龐統婉拒孫權:“多謝吳侯厚愛,吾與孔明同門,已決意共輔劉皇叔。”
孫權失望且惑,不解劉備何以吸引臥龍、鳳雛。
孫權心中五味雜陳,歎曰:“既如此,不便強求。士元先生來得正好,請與孔明共助我。”
龐統望向諸葛亮,後者告知孫昭之事。
龐統神色凝重:“好狠毒的計謀,好狡詐之人。”
隨後,龐統向孫權保證:“吳侯稍候,吾與孔明商議,必給穩妥之策。”
龐統向孫權行禮,後者落座,靜候佳音。
諸葛亮與龐統低聲密謀,籌思對策。
幾經推敲,兩人終展歡顏。
諸葛亮輕搖羽扇,笑言:“此等妙策,非士元莫屬,吾不及也。”
龐統連忙謙遜回應:“孔明過謙,若無你相助,吾亦難速定此計。”
二人相視而笑。
孫權旁觀此景,心中大悅,起身探問:“二位可有良策?”
諸葛亮退讓,龐統點頭:“此計可解孫昭之困,兼得江東文武之心。”
孫權急迫追問:“請先生明示。”
龐統環顧四周,正色道:“吳侯需屏退左右。”
孫權會意,揮手令侍衛退下,僅留三人。
龐統言:“吳侯可宣稱送孫昭歸吳郡,途經宛陵時設伏。”
他續道:“選親信偽裝曹軍,劫持孫昭,匿於長江,再密送吳郡安頓。”
又補:“或直接途中除之,以絕後患。”
龐統眼神冷峻。
“孫昭為先主公之子,此事若傳,江東文武必憤慨。”
“吳侯可借此凝聚人心,共抗曹操。”
孫權沉思後,心生歡喜,覺此計可行。
既能解孫昭之憂,又能團結江東抗曹。
至於孫昭處置,孫權未定。
念及兄弟之情,實難下手。
“暫且軟禁,待江東穩固,再做計較。”
孫權果決。
此策雖狠,然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思路清晰後,孫權向二人致謝:“多虧二位相助,權感激不儘。”
“此事,還望二位保密。”
孫權叮囑。
“自然。”
龐統與諸葛亮應聲道。
“吾即刻部署。”孫權言。
孫權言:“鄂城印信及三千將士,吾將隨後遣至武昌,望皇叔屆時接納。”
劉備答:“感激吳侯大德。”
“告退。”
諸葛亮與龐統遂離去。
孫權依計行事,一麵大張旗鼓整軍,護孫昭返吳郡複位;一麵遣親信快馬奔宛陵,造船備甲,匿於暗處,圖謀救回孫昭。
為保計劃無懈可擊,孫權決意犧牲五百護兵,使其全軍覆沒,以示孫昭為曹軍所掠,以此激起江東上下共禦外侮之心。
籌謀既定,孫權稍感寬慰。
欲寢之際,門外侍從喧嘩。
“主公已眠,不可擅入。”
孫權聞之,已知來客。
苦笑浮麵,強撐疲憊,披袍而出。
門外,一紅甲女子,英姿颯爽,猶如女將,鞭指守衛。
“二哥!”
見孫權,女子瞪侍衛一眼,趨步至其側。
“尚香,何以不在吳郡侍母,而至柴桑?”
此時,諸葛亮與龐統已至武昌。
劉、關、張亦歸營不久。
劉備聞報,急擱事務,偕關、張親迎二人。
“軍師,士元兄!”
劉備熱情招呼。
“主公,速備行裝,明日往鄂城。”
諸葛亮笑答。
劉備一愣,旋即欣然握諸葛亮手:“軍師,孫權允諾將鄂城予我們了?”
“非‘予’,乃‘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