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奴婢剛剛乘人不注意偷了兩塊蓮糕,你看。奴婢給你擋著人,你悄悄吃點吧。”
小太監龐天壽擋著人,露出袖口,小聲低語。他還不知道應該換稱呼了,但他知道要討好自己的主人。
“朕不餓,你吃吧。”
朱慈炅看著麵前諂媚的笑臉。皇宮真養人啊,幾歲的孩子都知道爭寵了。
龐天壽快哭出來了,“殿下你一天沒吃東西了。”
正路過準備離開休息的張嫣聽到了龐天壽的話,一驚,迅速來到朱慈炅麵前。
“帶陛下下去,煮點吃食。炅兒,聽話,彆折騰自己。”
朱慈炅低頭,有些無奈,“兒臣遵旨。”
朱慈炅退到偏殿,小龐很快送來一碗白粥。
“陛下,好了。”
顯然有人教他,應該換稱呼了。
朱慈炅毫無胃口,嘴裡根本無味,問道,“有苦菜嗎?”
話一出口,又想起父皇,是啊,現在輪到他每天都要嘗點苦菜了。
大明宮廷苦菜叫荼菜,如火如荼的荼,荼毒天下的荼。
一夾菜入口,朱慈炅愣了,還有點驚慌,怎麼沒味道?
他突然發現,自己好像失去了味覺。
“傳張介賓。”
張介賓檢查後得出的結論是,皇上悲傷過度而失味覺,應該隻是暫時的,隻要哭出來就好。
可是,不知道為何,或許從他點頭允許禦醫拔去天啟爸爸身上的銀針開始,他就再也哭不出來了。
本就有些神異的朱慈炅,成為皇帝後,更神了。
張後和任妃匆匆趕來卻都沒有主意。
不過朱慈炅算是放心了。
他有些擔心跟天啟講的那個夢成真了,天啟剛掛,他就被人毒殺,虛驚一場還好。
京師承天門(今北京天安門)東南側,長安右門以東,千步廊東側,有一座宏大的建築,是大明中央禮部衙門。
建築坐北朝南,衙署外牆以朱紅漆飾,正門懸掛黑底金字匾額,上書“禮部”二字,兩側立有石獅鎮守,門廊立柱雕刻雲龍紋樣,象征皇權與禮法權威。
主體建築由三進院落構成:前院為儀門及屬官辦事廳,中院正堂為“典儀堂”,是尚書主持廷議、處理政務的核心場所;後院則設典籍庫與禮器房,存放《大明會典》《禮部則例》及祭祀器物。
典儀堂麵闊五間,進深三間,梁枋繪有青綠彩畫,地麵鋪設青磚,正中懸掛“明禮定邦”禦筆匾額。
堂內主位設紫檀木案幾,上置銅鑄香爐、文房四寶及黃綢包裹的玉圭——象征禮部“掌天下禮儀、祭享、貢舉”之權。
此時禮部衙門內外已儘懸素白。
正門處垂落兩條三丈白綢幡,幡尾以金線繡龍紋;院中七十二盞宮燈悉數裹上麻布,典籍庫廊柱纏繞素帛,連石階縫隙都填塞著棉紙剪成的雪花紋路。
平日難得一見的大佬們皆著斬衰喪服,齊聚典儀堂。
這是一場廷議,要議定天啟廟號、諡號,同時也要為坤寧宮、啟祥宮上尊號。
禮部尚書周登道主持,內閣五大佬非常難得的集體參加,司禮監三大秉筆李永貞、趙本政和田昭列席,與會的是各部尚書侍郎,九卿,翰林,禦史。
濟濟一堂五十多人,是大明難得一見的大廷議。
這兩天可難為死周尚書了。
作為大明朝有名的混子尚書,他的業務水平可想而之。
不過他的兩位副手,左侍郎孟紹虞和右侍郎溫體仁還是在線的。
兩位侍郎為與會官員呈上《諡法考》與《廟號例則》,翰林學士錢士升則開始誦讀曆代帝王諡冊。
所有人都神情肅穆,言辭謹慎。
“皇帝崩逝,朝廷當遵古製,定廟號、諡號,以彰其德。今日諸公齊聚,望各抒己見,為國儘忠。”
周尚書緩緩開口,向內閣五大佬點點,示意廷議開始。
“先帝在位八年,雖國事多艱,然其勤政愛民,尤重木藝,實為一代賢君。我以為,廟號‘熹宗’,喻晨光微弱,象征其未竟之誌。”
太常寺卿錢謙益首先開口。
魏忠賢去世後,起複了一大批人。“水太涼”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不過一個蘿卜一個坑,他並沒有撈到啥好位置,好在九卿也有廷議資格。
“熹者,微弱也,恐不足以彰顯先帝之功。我以為‘湣宗’更妥,以哀其早逝,惜其未展宏圖。”溫體仁言辭懇切,卻引發眾臣低聲議論。
禦史群中突然傳出個聲音,“厲宗更妥,可彰先帝剛毅果決。”
人皆側目,原來是左光鬥之弟左光先。
你一個禦史是來維持秩序的,哪來的發言資格,簡直是擾亂秩序。
黃立極怒了,“叉出去!”
“據《諡法解》,‘悊’字寓意明睿,可作諡號。先帝雖年少繼位,然其聰慧仁厚,當以‘悊皇帝’為諡號,以褒其德。”
……
眾臣的最終決議經反複討論,禮部綜合眾議,定廟號為“熹宗”,諡號為“悊皇帝”。
李永貞與內閣點頭嗬嗬,趙本政卻提筆記錄,先行派人呈報王體乾。
廷議還未結束,一個太監就跑向首輔黃立極。
“血紅”的大叉遮蓋了熹宗悊皇帝這個暗貶的廟號和諡號,一個寫得有些歪的“純”字透著朱家子孫骨子裡那種濃濃的犟種特質。
黃首輔當即跪了,“老夫仔細想了下,熹宗這個廟號不合適。。”
孫承宗愕然,轉頭,“首輔?”
黃首輔有些小得意,把手中宣紙亮給孫承宗看。
那個血紅的大叉像是劃在孫承宗臉上。
在黃首輔的的操作下,天啟大帝廟號從“熹宗悊皇帝”換成了“純宗嚴皇帝”。
成熟的朝臣都不會在這件事上和小皇帝過不去,左光先之流注定要被貶去三千裡外。
或許,在九泉之下,天啟也會感歎,皇位傳兒就是比傳弟香。
至少曆史上朱由檢是知道“熹”字暗諷了閹黨當政的黑暗,但依然給與認可。
黃立極本身就是所謂閹黨頭子,他雖然複出視事,但話語權實在比不過已經執掌內閣半年的孫承宗。
不過小皇帝的意思,孫承宗也隻能照辦。
他的心頭至今還閃過客氏的尖叫和瑞王的鮮血,從來無情帝王家,他和小皇帝之間可沒有和天啟之間的恩情。
朱慈炅對天啟廟號諡號很滿意,但禮部的折子還是讓他宕機。
嫡母坤寧宮張氏,尊母後慈安皇太後,遷居慈寧宮。
生母啟祥宮任氏,尊聖母慈禧皇太後,遷居慈慶宮。同時準任氏暫居乾清宮,以照顧幼帝。
慈禧太後啊,你們也敢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