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此處,朱元璋忍不住連罵數句:
“蠢材!”
“簡直豬腦子!”
他的怒火,自然不是衝著寧王。
而是指向自己的孫兒朱允炆。
在他看來,朱棣舉兵反叛後,朝廷理應安撫其他宗室,緩和局勢,分化朱棣孤軍。
不但不該強召諸王,反應當對寧王禮遇有加。
甚至應恢複被廢親王的爵位,以穩宗親之心。
先集眾力殲滅朱棣,事後再行削藩大計也不遲。
這一步棋,走得太臭,連老朱都看不下去了。
朱元璋扭頭瞥了眼朱允炆,滿腹怨氣卻沒能發作。
最後,他歎了口氣看向朱標,無奈說道:
“平日不要光讀那些聖賢之書。”
“國要治,兵法更要懂。”
朱標聞言,隻能苦笑著輕輕搖頭。
連他這樣一個平日裡並不擅長兵事之人,此刻都能看出——
這壓製寧王的舉措實在是敗招一枚。
朱標剛欲開口,耳畔卻又響起朱元璋的聲音:
“算了,治國這條路你也甭學了。”
“允兒還是安安心心讀些儒書罷。”
聽得此言,朱標輕輕歎息。
父皇這話一出,也就等同於宣判了——
允炆這一生,與皇位已徹底無望。
前方的朱元璋,顯然已是怒不可遏。
他實在想不透。
一個活人。
一個本應頭腦清醒之人。
怎能連連做出如此荒唐決策?
到目前為止,他是真的沒看見朱允炆哪處做得像樣。
這像什麼話!
當初我們將那些功勳老將儘數鏟除,隻留下耿炳文這等沉穩之人。
數十萬兵馬儘在朝中,你隨意調遣。
反倒是老四,不過掌著幾萬人馬罷了,
你居然還能吃虧?!
老朱氣得轉過身,麵朝天幕不再言語。
他倒要瞧瞧,接下來你還能怎麼輸!
就算是加上寧王的勢力,朱棣依舊是下風局。
老朱打心底覺得,朱允炆隻要不再犯下嚴重錯誤——
這場仗無論如何都該拿下才是!
更彆提還有——
北平!
幾十萬大軍壓境北平,怎可能久攻不克?
若真能將老四的根基拔除,那小子還能鬨出什麼風浪?!
……
天幕畫麵當中——
李景隆得知朱棣正領兵趕赴永平時,便立刻統率數十萬兵馬直奔北平城而去。
經過盧溝橋時,眾將見此地竟無一兵把守,頓時欣喜若狂。
如此險要之地都棄之不顧,分明說明朱棣已是捉襟見肘,無計可施!
隨即李景隆便展開攻勢,開始圍困北平城池。
而朱高熾早已親自率軍,在城中布下重重防線,全力固守北平。
他牢牢記著父親密信中所寫的八個字:
堅壁不出,嚴守不戰!
此時,北平。
朱棣出征大寧之際,李景隆率領主力大軍直抵北平外圍二十裡紮營,準備發動總攻!
北平作為燕王朱棣的封疆之地,其地位至關重要。
這裡不僅是他的軍事重地,更是核心根據地。
同時,朱棣麾下眾多將領的家眷、親族也都聚居於此。
一旦北平失守,靖難之役恐怕也將宣告終結。
到時候連九族都難以幸免,還打什麼仗?
就算朱棣能勸動眾人堅持奮戰——
恐怕軍心也早已崩潰,士氣低落、戰力全無。
原本燕軍就兵力處於劣勢,一旦士氣垮塌,等同於束手就擒。
因此,北平能否堅守,等朱棣部隊回援,成了決定勝負的關鍵所在!
而此時負責守城的,是朱棣長子朱高熾。
雖說他身形已顯臃腫,但披甲上陣,倒也勉強展現出世子應有的氣勢。
可形勢依舊異常嚴峻。
原因無他——
一萬對五十萬!!
北平城內,僅留萬餘兵力守禦。
李景隆則攜帶五十萬兵馬,浩浩蕩蕩而來!
縱使是守城之戰,這場硬仗也注定極為慘烈。
李景隆抵達北平外城後,立刻展開精密部署。
他命人在北京九門修建攻城據點。
同時命部攻打通州,意圖截斷援軍之路。
此外,為防朱棣自大寧回援。
又在北平與通州間的鄭村壩設下九道營壘,構築防線,封鎖路線。
待這一切布置完畢,北平攻防戰遂全麵展開!
儘管北平兵力極其有限。
但朱高熾日夜不停,親自監督城防事務,安撫軍心民意。
城內軍民同仇敵愾,上下齊心!
燕王妃徐氏,出身名將之家,其父正是赫赫有名的中山王徐達。
在朱高熾與徐妃的攜手協防下,前期防務可謂周密得當。
因此,北平初戰陷入白熱化狀態,局勢極其緊繃。
雖李景隆兵力浩大。
但攻城之戰卻難以形成優勢碾壓。
朱高熾聯合守將,將城中防禦資源運用得井井有條,寸土必守。
而徐王妃果真巾幗不讓須眉。
遇敵不懼,沉著指揮,鼓舞士卒誓死堅守。
她更動員城中婦女協同守軍登上城頭,投擲石塊瓦片。
然後以命相搏,守住一道道防線。
在他們共同努力下,總算穩住了第一波攻勢。
即便如此——
北平依舊麵臨了首次城門失守!
都督瞿能父子身先士卒,率領千騎突襲張掖門,一舉突破防線,勢如破竹。
然而,就在局勢將起之時,忽然接到軍令——
李景隆下令:瞿能父子不得擅動,須待大軍集結,再行一舉攻城!
瞿能父子自是不敢違抗軍令,隻得強行中止進攻。
就在這遲疑等待的片刻,錯失了攻城的絕佳良機。
誰又能料到,那竟是唯一能夠撬開北平城門的黃金時機!
入夜。
朱高熾命令士卒以水潑灑城牆,時值寒冬。
天明之際,整座城牆結起厚冰。
滑不留足,根本無法再發起攀攻。
為擾亂敵方陣腳,他還挑選死士,於夜間進行奇襲。
每到深夜,士兵便借助繩索悄然自城頭垂下。
突擊對手軍營,使其不得安眠,疲於應對。
最終李景隆被逼無奈,隻能下令軍隊後撤十裡。
就這樣。
李景隆率領的官軍圍困北平達四月之久,最終卻無功而返。
若說他全無作為,那也不儘然——
他將數十萬之眾調度得聲勢浩大,場麵頗具震撼。
況且這終究是一場硬仗。
數十萬精兵鏖戰四月卻未能破城,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隻能歎息瞿能父子當初攻進張掖門的那一刻,實在太難得。
若非李景隆中途勒令撤兵,北平恐怕早已易主!